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45.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29 00: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震邦
研究生(外文):Chang chem pan
論文名稱:更生人復歸社會之生活適應分析
指導教授:李翠萍李翠萍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更生保護就業更生人
外文關鍵詞:after-careaftre-inmateempioy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4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中文摘要

根據數據顯示出獄再犯率有惡化的現象,顯示監所強化矯治教化和職業技能訓練、保護管束及更生個別輔導工作有加強之必要;近十年來社會急速變遷,固有倫理道德觀念逐漸淡簿,價值觀也有所改變,導致犯罪手法不斷翻新,惡性重大的犯罪事件頻傳,再經大眾媒體宣傳,呈現在國人面前,加深民眾對治安不良之印象,造成民眾對犯罪恐懼感的增加,致使對政府執法效能有強烈的疑慮。因此,如何從更生保護來預防犯罪及如何使更生人成功復歸社會成為筆者所欲探究的課題。

彙整研究發現,並針對更生人復歸社會之適應情況提出建議,以供臺灣南投及彰化更生分會做為參考,並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更生人、更生保護。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0
第三節 重要名詞概念界定..................12
第四節 研究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相關文獻評析......................15
第二節 更生理論基礎與意涵................20
第三節 更生輔導員與更生保護工作..........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之形成與界定..............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6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76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79
第一節 問卷調查過程......................79
第二節 問卷調查發現與討論................84
第三節 深度訪談發現與討論...............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2
第二節 結語............................. 145

附錄 ......................................147
附錄一 問卷預測修改事項....................147
附錄二 問卷調查表..........................148
附錄三 深度訪大綱..........................154
附錄四 深度訪談逐字稿 .....................156
附錄五 深度訪談同意書......................175
附錄六 更生保護法及施行細則................176

參考書目....................................183
壹、中文部分............................183
壹、英文部分............................188















表目次

表1-1 監獄新入監受刑人犯罪次數表............9
表1-2 監獄假釋及撤銷假釋情形...............10
表4-1 有效問卷回收統計.....................80
表4-2 受訪人員性別.........................85
表4-3 受訪人員年齡.........................85
表4-4 受訪人員教育程度.....................86
表4-5 受訪人員姻婚狀況.....................86
表4-6 受訪人員家庭經濟狀況..... ...........87
表4-7 受訪人員宗教信仰........,,.,....,....87
表4-8 受訪人員前次入監的罪名 ..............88
表4-9 受訪人員前次入監刑期. ................89
表4-10 受訪人員入監執行時間 ................89
表4-11 受訪人員曾經入監服刑的次數...........90
表4-12 受訪人員入監前的職業.................90
表4-13 受訪人員前項職業從事多久.............91
表4-14 受訪人員目前的職業...................91
表4-15 受訪人員過去的主要金錢來源...........92
表4-16 受訪人員有無專長與技能...............93
表4-17 訪談者基本資料......................127




圖目次

圖2-1 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犯罪行為理論之理論模型...................................31
圖2-2 相互依賴之生命歷程模型................33
圖2-3 Maslow需求層級.......................39
圖2-4 受刑人出獄再累犯相關因素..............43
圖2-5 更生輔導員個案處理流程圖..............57
圖3-1 研究架構圖............................63
圖4-1-1 我願意努力來改變社會對我的負面的態度....................................93
圖4-1-2 自從出獄後我就希望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性.......,,.......,,....,,,,..........94
圖4-1-3 我願意樂觀迎接未來的挑戰...........94
圖4-2-1 我有信心不再犯罪...................95
圖4-2-2 我對我自己現在的表現感到滿意.......96
圖4-2-3 我對於將來仍有信心.................96
圖4-3-1 我會用正面的態度來看自己...........98
圖4-3-2 我會努力完成自己設定目標..........,98
圖4-3-3 當初在出獄回到社會上工作之前,我就準備好我的心態...........................,99
圖4-4-1 我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甲的刺繳......100
圖4-4-2 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100
圖4-4-3 我常用暴力來發洩情緒..............101
圖4-5-1 我常感覺自己不如人................102
圖4-5-2 我常感覺到別人都比我出色..........102
圖4-5-3 我常覺得別人看不起我..............103
圖4-6-1 我常覺得別人對我說話時,話中有話...104
圖4-6-2 我怕別人問起我的過去犯罪的前科.....105
圖4-6-3 我出獄後有一段時間不喜歡跟別人接觸.105
圖4-7-1 我對我目前工作感到滿意.............106
圖4-7-2 我出獄至今已經換了兩個以上工作了...107
圖4-7-3 我的前科使我沒有辦法跟同事正常相處.108
圖4-8-1 不論同事的相處如何我要盡量留在現在這個工作.................................109
圖4-8-2 我希望努力的工作能得到上司的認可....109
圖4-8-3 我認為只要努力工作才能脫離過去的生活...................................110
圖4-9-1 我目前工作收入可以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111
圖4-9-2 我目前工作收入可以維持全定的生活開支...................................111
圖4-9-3 我目前工作收入比入監前還要多........112
圖4-10-1 出獄後家人都很接納我...............113
圖4-10-2家人很關心我出獄的心情轉變.........114
圖4-10-3家人鼓勵我參加更生保護會提供的輔導...................................114
圖4-11-1為了我的太太(先生)我會想盡辦法脫離以往犯罪生活...........................116
圖4-11-2我的太太(先生)很需要我...........116
圖4-11-3我曾經有離婚的想法.................117
圖4-12-1我有困難會想找人商量...............118
圖4-12-2我槳於幫助親友解決問題.............118
圖4-12-3我外面工作累了,最希望回家休息.....119
圖4-13-1出獄後我已經不與昔日朋友交往.......120
圖4-13-2出獄後我有困難還是會找昔日的朋友...120
圖4-13-3過去的朋友如果找我,我會繼續跟他們連絡...................................121
圖4-14-1我會盡力改變我的人際關係...........122
圖4-14-2我願意多花時間和同事相處...........122
圖4-14-3有空間時我願意參加社區活動.........123
圖4-15-1我常覺得與他人格格不入.............124
圖4-15-2在人多的時候我感到不自在...........125
圖4-15-3我願意多認識一些新朋友.............125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民80,頁209。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民91。
朱敬先,《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民84。
邱皓政,《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民93,頁1之5。
法務部,《七十七年減刑出獄再犯之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民77。
法務部,《史實紀要》。台北:法務部,民79。
法務部,《收容更生意願之研究》。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民81。
法務部,《出獄人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民88。
法務部,《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民91。
法務部,《法務部統計年報》。台北:法務部,民95。
法務部,《法務部統計手冊》。台北:法務部,民96。
林山田,《刑法總論(上冊)》台北:台大法學院圖書館,民89,頁52。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合著,《監獄行刑法》。台北:五南,民91,頁346。
林茂榮、楊士隆合著,《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民82。
林清江,《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民73。
林鍾沂,《行政學》。台北:三民,民91,頁245-246。
吳芝儀,《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楊智,民85,頁45-48。
柯永河,《習慣心理學》。台北:張老師,民83。
許春金,《犯罪學》。台北:三民,民89,頁67。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民92。
張景然,《青少年犯罪》。台北:巨流,民81,頁56-63。
黃徵男,《21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台北:首席,民93。
黃徵男,《監獄學經營與管理》。台北:首席,民90。
路約君《少年人格測驗指導手冊》修訂本。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70。
蔡德輝、楊士隆合著譯,Martin R. Haskell and Lewis Yablonsky, Criminology。原著 。《犯罪學》。台北:五南,民90,頁115。
潘明宏、陳志瑋譯 C.Frankfort-Nachmias Dacid Nachmias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縣:韋伯文化,民92。
謝瑞智。《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台北:文笙,民91,頁480。
劉焜輝,《現代人的心理衛生》。台北:天馬,民71。
蘇俊雄,《刑法總論(一)》台北:自版,民89,頁139。

二、期刊

丁道源,《從刑事政策談更生保護制度》,警專學報,2:4卷,民87。
丁道源,《從刑事政策看更生業務的重要性》,更生保護,3卷,民87。
王振中,《臺灣更生保護會二十年回顧》,更生保護,8卷,民89。
李聰智,《更生輔導員是成功更生人的最佳導師》,更生保護,3卷,民87。
沈欣怡。〈更生人的生涯輔導〉,《諮商與輔導》,第144期,台北:民86,頁30-32。
施茂林,《更生保護工作再出發》,更生保護,1卷,民86。
法務部《法務通訊》,第二二六四期,民94,第一版。
吳武典,〈不良行動的輔導策略〉,《測驗與輔導》,卷4,民66,頁511-512。
周震歐,《我國更生事業之展望》,犯罪學期刊,3卷,民86。
周震歐,《更生事業本質》,更生保護,2卷,民86。
俞筱鈞,〈高中生適應問題與應有的態度和觀念〉。《張老師月刊》,1卷(2),民67,頁150-152。
梓成,《法治建設最弱一環─更生保護:從燦爛年華的白曉燕被假釋出獄人撕票談起》,法律評論,1326期,民86。
陳玉書、簡惠玲,《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文集(六)》〈再犯預測之研究:以成年受保護管束者為例〉,法務部,民92、頁39。
陳玉書、洪宏榮,《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四期,〈犯罪行為發展歷程之質性分析〉,中央警察大學,民92,頁179。
陳英明,《為感善治安一言—加強觀護及更生保護工作》,觀護,25期,民86。
黃永斌,《最好的更生保護政策,就是最好的預防再犯政策》,更生保護,8卷,民89。
黃政吉,《社會變遷中我國件假釋規定探討》,警學叢刊,民90。
趙麗雲,《更生保護不能好大喜功》,國家政策論壇,1:8卷,民90。
趙雍生,《對台灣少年犯罪矯治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民89。
楊士隆譯,Gendreau, Paul, Clair Goggin & Tracy Little(1996), Pregicting Adult Offender Recidivism:What Works(User Report No. 1997-06). Ottawa Depattment of the Solicitor General of Canada.《預防再犯:從改變出獄人偏誤之思考型態著手》,更生保護,第八期,民89,頁31-32。
劉香蘭、余漢儀,〈減不斷理還亂;男受刑人婚姻關係影響機制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民89,頁35-37。
劉焜輝,《師大學生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民74。
劉香蘭、余漢儀,〈減不斷理還亂;男受刑人婚姻關係影響機制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民89,頁35-37。
簡茂發,〈父母管教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民67,11:頁63-86。
羅佳,《輔導辭典—更生諮商、災害心理學》,諮商與輔導,192期,民91。
羅佳,《更生保護會》,諮商與輔導,民90。
蘇俊雄。〈保安處分理論與刑法改革之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第38卷,第1期,頁74。

三、論文

李自強,〈觸法少年安置執行現及其影響因素〉,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工作學系,民90。
林宜靜,〈我國成年保護管束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民87。
林昭宏,〈認輔關係對機構式處遇中少年之影響〉,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民89。
金文昌,〈成年觀護制度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民79。
張儷慧,〈成人觀護制度之實務與法規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民85。
陳淑真,〈觀護制度一元化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民87。
陳玉林,〈我國成年觀護制度之法規研究─以觀護法草案芻議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民91,頁2。
陳東成,〈知識經濟下服務型效政府之地政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台北市地政事務所為例〉碩士論文,長榮管理學院經濟管理研究所,民91,頁32。
嚴健彰,〈出獄人復歸社會更生歷程之研究─從復原力的觀點探討之〉,碩士論文,中正犯防研究所,民92。
顧英蕙,〈影響青少年再次犯罪之原因初探〉,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民89。

四、文件

法務部第1042次的部務會報的會報摘要內部文件,民95。
法務部第1077次的部務會報的會報摘要內部文件,民95。

五、網路

行政院主計處〈5.1-警政機關受處(理)刑事案件〉http://sowf.moi.gov.tw/that/month/m5-01.xls,民96/9/16。

六、英文部分

Books
Arkoff,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HY:McGraw-Hill, 1968.
Poduska, B.,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and Diminutions of Adjustment. NY:McGraw-Hill, 1980.
Tindall, R. H., Relationships among measures of adjustment. In L.Gorlorn & W. Katkovskey(Eds.,) Reading in the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Y:McGraw-Hill, 1968.

Periodicals
Arehart, D. M., and Smith, P. H.,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Influences of dysfunction and Psychosocial Task Issu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 19, No. 1, 1996, pp. 63-72.
Livson, N. Z., and Pesk, H., “Prediction of adult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dnormal Psychology. No. 72, 1967, pp.509-518.
Wright, B. R. E., Caspi, A., Moffitt, T. E., and Silva, P. A., “Low self-control, social bonds, and crime: Social causation, social selection, or both?,” Criminology. Vol. 37, No. 3, 1999, pp. 479-514.
________, “The effect of social ties on crime vary by criminal propensity: A life-course 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Criminology. Vol. 39, No. 2, 2001, pp. 321-348.

Conference Papers
Sampson, R. J., and Laub, J. H., “Crime in the making: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199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趙麗雲,《更生保護不能好大喜功》,國家政策論壇,1:8卷,民90。
2. 黃政吉,《社會變遷中我國件假釋規定探討》,警學叢刊,民90。
3. 趙雍生,《對台灣少年犯罪矯治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民89。
4. 黃永斌,《最好的更生保護政策,就是最好的預防再犯政策》,更生保護,8卷,民89。
5. 陳英明,《為感善治安一言—加強觀護及更生保護工作》,觀護,25期,民86。
6. 陳玉書、洪宏榮,《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第四期,〈犯罪行為發展歷程之質性分析〉,中央警察大學,民92,頁179。
7. 梓成,《法治建設最弱一環─更生保護:從燦爛年華的白曉燕被假釋出獄人撕票談起》,法律評論,1326期,民86。
8. 俞筱鈞,〈高中生適應問題與應有的態度和觀念〉。《張老師月刊》,1卷(2),民67,頁150-152。
9. 周震歐,《更生事業本質》,更生保護,2卷,民86。
10. 周震歐,《我國更生事業之展望》,犯罪學期刊,3卷,民86。
11. 施茂林,《更生保護工作再出發》,更生保護,1卷,民86。
12. 沈欣怡。〈更生人的生涯輔導〉,《諮商與輔導》,第144期,台北:民86,頁30-32。
13. 李聰智,《更生輔導員是成功更生人的最佳導師》,更生保護,3卷,民87。
14. 丁道源,《從刑事政策看更生業務的重要性》,更生保護,3卷,民87。
15. 丁道源,《從刑事政策談更生保護制度》,警專學報,2:4卷,民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