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千倖(1999)。「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習者的科學創造能力。教育研究,28,31-39。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秋錳(2003)。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曉璿(無日期)。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2007年10月03日,取自於http: //www.lgp.ks.edu.tw/m107/bb/qq6.htm。
王聰智(2005)。問題導向學習在互動式線上模擬教學之研究-以高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任晟蓀(2007)。教育法規導讀。台北:五南。
全國中小學校園自由軟體中心(2007)。moodle。2007年10月23日,取自:http://news.ossacc.org/。
朱仲謀譯(P.J.Andrew著)(2006)。行動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朱晉杰(2006)。運用WEBQUEST模式融入問題導向學習之行動研究-以高一「能量與生活」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物理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何榮桂、戴維揚(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科技的教學應用與行政支援。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806,16-32。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芷婷(2006)。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模式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2002)。教育名詞解釋。教育研究月刊,97,120。
李孝燊(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高職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電工實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志強(2005)。多元資訊素養研究與問題導向教學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李佳燕(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直流電路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2003)。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台北:心理。
李雪莉(2000)。教師運用資訊網路能力調查。天下雜誌2000年教育特刊,29,94-103。李嘉峰(2004)。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沈潔華(2003)。在數位學習中教師角色的轉變。2007年8月8日,取自:http://gnae.ntue.edu.tw/arted/forum_list.jsp
卓素珍(2005)。影音融入教學之研究。2008年04月03日,取自於http://www.isst.edu.tw/s44/94resplan.htm。
周天賜譯(D. Robert著)(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台北:心理。
周西和、謝國村、許秀萍、黃玉雯(2004)。問題導向學習結合資訊融入教學在國小實施之行動研究。澎湖縣:澎縣果葉國小。
周秀卿(2004)。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社會領域以問題導向學習課程實施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季永明(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易國良(2004)。「網路合作學習」對「問題導向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國中自然科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進材(2006)。教學論。台北:五南。
林騰蛟(2003)。如何調整技職教育定位與促進產學合作。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專案報告。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施柏成(2006)。網路輔助問題本位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柯重吉(2006)。現行資訊科技融入方式的探討。研習資訊,23(5),89-98。洪榮昭(2001)。PBL教學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1,10-12。洪榮昭(2004)。問題導向學習(PBL)的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28,45-48。洪榮昭、林立展主編(2006),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徐崇城(2005)。「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新逸(1995)。「錨式情境教學法」教材設計、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37(1),14-24。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高嘉蔆(2005)。行動學習輔具輔助國小學生以PBL在校園生態教材園進行水生生物學習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廣孚(2000)。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康自立(1992)。職業發展理論的探討。職業教育學院學報,1,1-30。張玉山(2006)。創造力導向的網路化問題解決活動設計-國小生活科技課程的實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5),48-64。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資訊與教育,41,16-25。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張霄亭(2002)。教學科技融入學習領域。台北:學富文化。
張靜嚳(無日期)。建構與教學。2007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3-1.htm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7年9月28日,取自:http:// 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index1.shtml。
莊謙本、許書務、游景勝、楊量凱、吳俊義(2005)。PBL 在電腦維修之教學策略與實施成效之研究。2005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學院問題導向學習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13-38。
陳文慶(2005)。問題導向學習在高職汽車科汽車實習課程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明溥、顏榮泉(無日期),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2007年8月23日,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49/49.htm。
陳毓凱(2005)。「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與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仁竑(2002)。數位學習管理系統之功能與標準。資訊與教育,89,21-32。黃旺根(2007)。引擎原理與實習。台北:台科大圖書。
黃郁雯(2005)。情境式問題導向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聰亮(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國民教育,46(4),64-69。楊少強(2000年6月14日)。未來的學子是I世代。工商時報,第3版。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7(2),215-235。溫瑞烘(2002) 。問題導向學習用於資訊教學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4,195-212。葉人豪、林新德、郭雅秀(2006)。多媒體概論。台北:學貫行銷。
葉素玲(2007) 。數位修煉。2008年5月01日,取自:http://ctld.ntu.edu.tw/epaper/?p=385。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講師群(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趙志勇(2004)。高職汽車科改屬動力機械群課程規劃之問題探討。南港高工學報,22,107-124。趙志揚、劉豐旗、莊智鋒、黃振盛(2003)。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之高職新課程教學策略之研究(計畫編號:91091659)。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劉佩雲、簡馨瑩譯(M.C.Moffitt著)(2003)。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高等教育。
蔡學偉(2004)。問題導向學習於網路輔助電腦樂高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苑鳳(2006)。多媒體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金禾資訊。
鄭越庭(2006)。從95高職課程暫綱談98高職新課程的變革。師說,197,60-63。蕭慧雯(2004)。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網路輔助教學融入問題導向生涯發展課程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謝琇玲、陳碧姬、郭閔然(2002)。由教師資訊素養談資訊融入教學之道。資訊與教育,91(12),87-95。謝蕙蓮(2005年6月7日)。搶救弱勢孩子。聯合晚報,第3版。
貳、英文部分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2.
Bielefeldt, T. (2000).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A Close L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ference 2000, Atlanta, GA.
Cuban, L. (1999). High-tech schools, low-tech teaching. The Education Digest, 64(5), 53-54.
Duch, B. J. (2001). Writing problems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B. J. Duch, S. E. Groh, & D. E. Allen (Eds.),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p.47-54). Sterling, VA: Stylus.
Gang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Hackman, P. (2001). Learner-centered youth financial education. Credit union Magazine, Madison, 67(9), 60-63.
Henderson, J. G. (2001). Professional artistry through inquiry (3rd ed) (pp.3-33). NJ: Prentice-Hall, inc.
Hmelo, C. E., & Evensen, D. H. (2000). Introduct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gaining insights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through multiple methods of inquiry. In D. H. Evensen & C. E. (Eds.), Problem-based learning-A 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Jonassen, D. H., Howland, J., Moore, J., & Marra, R. M. (2003). 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n, M. C., & Burbules, N. C. (1993).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group learning. In K. Tobin (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vism in Science Education (pp. 91-11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MacNeil, A. J., & Prater, D. (2001). Barriers to the Use of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A Comparison of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Perceptions. ERIC/IT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earinghouse No: IR 020 906)
Schmidt, H. G., & Moust, J. H. C. (2000). Factors affecting small-group tutorial learn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D. H. Evensen & C. E. Hmelo(Eds.), Problem-based learning-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NJ: Prentice-Hall.
Tam, M. (2001). Problem-based learning: Learning matters at Lingnan.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07, from http://www.ln.edu.hk/tlc/learning_matters/05-2001-242001.pdf
Trop, L., & Sage, S. (2002). problem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ong, D., Pugh, K., Prawat, R., Jackson, P., Mishra, P., Worthington, V., Girod, M., Packard, B., & Thomas, C. (2001). Learning science: A Dewey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8(3), 31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