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中國科技大學(2006)。中國科技大學自我評鑑實施辦法。新竹縣:中國科技大學。
王小川(1995)。電機與資訊相關系所評鑑及其評鑑結果的表達方式。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311-325)。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令宜(2005)。我國大學校務評鑑之發展與現況。教育研究月刊,137,頁80-92。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頁5-8。王如哲(2008)。走在十字路口的台灣高等教育:破迷思、展契機。發表於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主辦之「教育政策與評鑑新議題:對新政府的教育期許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保進(2003a)。大學教育評鑑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兩岸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廈門大學出版社。
王保進(2003b)。大學教育研究品質評鑑標準與機制之探討。發表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王保進(2006a)。大學校院系所自我評鑑實務。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如何進行自我評鑑研討會」,台北縣。
王保進(2006b)。標竿取向的高等教育評鑑標準設計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2,頁9-32。王保進(譯)(2002)。H. R. Kells著。大學自我評鑑(self-study process)。台北市:正中。
江愛華(2007)。澳洲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背景、政策與架構。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和堂(2003)。論析教師績效評鑑政策之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09,頁57-68。吳宗立(2007)。教育品質:學校經營的挑戰。教育研究月刊,160,頁17-29。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縣:桂冠。
吳政達(2003)。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政策之可行性評估。初等教育學刊,15,頁83-107。
吳清山(2002)。校務評鑑的實施挑戰與因應策略。教師天地,117,頁6-14。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6版)。台北市:心理。
吳惠子、林松柏、鄧進權(2006)。大學評鑑未來展望與國際趨勢。教育研究月刊,142,頁33-39。
明志科技大學(2006)。明志科技大學自我評鑑實施辦法。台北縣:明志科技大學。
林天祐(2002)。校務評鑑的理念與作法。教師天地,117,頁15-20。林天祐(2006)。評鑑小辭典。評鑑雙月刊,2,頁10-11。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頁79-111。林劭仁(2008)。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與探索。台北市:心理。
林尚平(2007)。未來技專校院評鑑執行策略與指標發展評析。評鑑雙月刊,10,頁29-33。林明地、林慧蓉(2007)。剖析「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及其品質保證機制。教育研究月刊,160,頁5-16。林俊成(2003)。落實「校務評鑑」確保「教育品質」。學校行政,28,頁57-58。林海清(2008)。開創技職教育的願景,對技職教育的期許。發表於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主辦之「教育政策與評鑑新議題:對新政府的教育期許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2007a)。「96年度科技大學評鑑」學校說明會簡報。台北市: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2007b)。94年度科技大學評鑑。2007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report.html
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2007c)。95年度科技大學評鑑。2007年10月27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report.html
侯春看(200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自我評鑑經驗分享。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如何進行自我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科技大學評鑑資訊網(2007a)。計畫簡介。2008年6月18日,取自:http://utce.twaea.org.tw/index_project_intro1.htm
科技大學評鑑資訊網(2007b)。96年度科技大學評鑑—學校說明會簡報。2007年11月10日,取自:http://utce.twaea.org.tw/
科技大學評鑑資訊網(2007c)。96年度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學校評鑑日程表。2007年12月31日,取自:http://utce.twaea.org.tw/
胡中鋒、李方(1999)。教育測驗與評價。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個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市:巨流圖書。
孫志麟(2004a)。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台北市:學富文化。
孫志麟(2004b)。學校評鑑制度之比較分析:台北市與台北縣。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1996)。朗文英漢雙解活用詞典。香港: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2007)。九十六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實施計畫。台北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張一蕃(2006)。自我評鑑的意義與目的。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如何進行自我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張芬芬(2002)。質性研究的評鑑規準:各派主張與發展趨勢。初等教育學刊,12,頁301-352。
教育部(2004)。教育部線上異體字字典。2007年12月2日,取自:http://140.111.1.40/main.htm
教育部(2007a)。大學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b)。大學評鑑辦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台灣省暨金馬地區九十三年度高級職業學校評鑑自我評鑑手冊。台中縣: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技職司資訊傳播網(2007)。技專校院一覽表暨重要統計。2007年11月18日,取自:http://www.tve.edu.tw/Statistic.asp
許添明、劉志豪(2006)。學校自我評鑑之個案研究。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之「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郭昭佑(2000)。學校本位評鑑。台北市:五南。
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評鑑—內外部評鑑的差異與結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2,頁27-61。郭昭佑(2005)。學校自我評鑑可行性探究。教育政策論壇,8(1),頁159-184。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台北市:五南。
陳世佳(2004)。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之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頁33-44。陳玉琨(2004)。教育評鑑學。台北市:五南。
陳保基(2006)。自我評鑑進行式。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如何進行自我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陳美如、郭昭佑(2003a)。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理念與實踐反省。台北市:五南。
陳美如、郭昭佑(2003b)。課程評鑑者角色之研究—併論內外部課程評鑑功能最大化途徑。南師學報,37(2),頁129-148。
陳漢強(1985)。美國大專院校評鑑之研究。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思想。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漢強(2002)。排除大學自我評鑑的心理障礙。載於王保進譯(H. R. Kells著)。大學自我評鑑(self-study process)(推薦序)。台北市:正中。
彭森明(2005)。台灣高等教育應如何進一步落實公平化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37,頁5-15。曾淑惠(1999)。落實技職教育評鑑-從技職學校評鑑談起。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2,頁10-14。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淑惠(2005)。高職中評鑑實施阻礙之研究(計畫編號:NSC-94-2413-H-027-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曾淑惠(2006)。自我評鑑的啟動與推展。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如何進行自我評鑑研討會」,台北市。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湯堯(2006)。有關如何落實評鑑制度執行功能之Q & A。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落實評鑑制度提升教育品質研討會」,台北市。
黃光國(2008)。對新政府教育的期望。發表於社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主辦之「落實評鑑制度提升教育品質研討會」,台北市。
黃光雄(主譯)(2005)。D. L. Stufflebeam及A. J. Shinkield著。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Systematic Evaluation: A Self-Instructional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3)。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3)。大學評鑑的爭論話題。師友月刊,438,頁1-3。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1-62)。台北市:五南。
楊玉惠(2002)。大學學門評鑑制度規劃與學門畫分之探討。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大學院校自我評鑑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市。
楊思偉、陳盛賢(2007)。日本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台北市:台灣評鑑協會。
楊國賜(2005)。我國大學自我評鑑機制與運作之探討。台灣教育,632,頁2-12。
楊朝祥(2007)。促進高等技職教育發展之評鑑策略。評鑑雙月刊,8,頁1-5。楊瑩(2006)。我國大學評鑑制度實施之探討。載於黃乃熒主編,教育政策科學與實務(頁231-275)。台北市:心理。
楊瑩(2008)。95學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後設評鑑之研究。發表於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辦之「高等教育評鑑系列講座」。台北市:東吳大學。
楊靜子(2005)。國立新加坡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教育評鑑之比較。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03-332)。台北市:心理。
趙志揚(2004)。技職教育的教師品質與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頁74-84。劉世閔(2005)。學校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4,頁144-146。劉春榮(2008)。現階段教育的延續與翻轉。發表於台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主辦之「教育政策與評鑑新議題:對新政府的教育期許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2005a)。美國大學認可制中的自我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35,頁136-145。潘慧玲(2005b)。邁向下一代的教育評鑑:回顧與前瞻。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評鑑的回顧與展望(頁3-36)。台北市:心理。
蔡進雄(2007)。教育評鑑可能產生的幾種效應。評鑑雙月刊,10,頁54-56。鄭天佐(2006)。大學追求卓越與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48,頁98-101。鄭崇趁(2006a)。教育的著力點。台北市:心理。
鄭崇趁(2006b)。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及實施方式研究。台北市:心理。
龍華科技大學(2006)。龍華科技大學自我評鑑實施辦法。桃園縣:龍華科技大學。
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545-558)。台北市:高等教育。
羅綸新(2007)。台灣少子化現象對高等教育之衝擊與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頁133-150。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2003)。談教育評鑑之專業性訪談。教育研究月刊,112,頁31-36。
饒達欽、吳明雄、曾淑惠、韓豐年、鍾一先、饒達權(1994)。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現況之研究(計畫編號:NSC-83-0111-S-033-0034TG)。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貳、英文部份
Alvik, T.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close-up.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 pp. 311-343.
Barker, T. S., & Smith, Jr. H. W. (1998). Integrating accreditation into strategic planning.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 Practice, 22(8), pp.741-750.
Bauer, M. W., & Gaskell, G. (Eds.) (2000).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London: 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7). 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Retrieved December 2, 2007,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Cheng, Y. C. (1997). Monitor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possibilities and dilemmas in developing a framewor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Education Forum on School-based Indicators of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7 730)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Fetterman, D. M. (1994). Empowerment evaluation: President address. Evaluation Practice, 15(1), pp. 1-15.
Harman, G. (1994). Asia and the Pacific. In A. Craft (E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ssur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pp. 28-53).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arris, E. (1983). A multi-case study of the self-study component of regional accreditation process: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fact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Harvey, L. (1999). An assessment of past and current approaches to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42, pp. 237-255.
Hopkins, D. (1989). Evaluation for school development.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House, E. R. (1980). Evaluating with validity. Beverly Hills, CA: Sage.
Kyriakides, L., & Campbell, R. J. (2004). School self-evaluation and school improvement: A critique of values and procedure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0(1), pp. 23-36.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Love, A. J. (1998). Internal evaluation: Integrating evaluation and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elfare, 7, pp. 145-151.
MacBeath, J. (1999). Schools must speak for themselves-The case for school self-evaluation. NY: Falmer.
MacBeath, J., Boyd, B., & Rand, J. (1996). Schools speak for themselves-The case for school self-evaluation. London: 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
Marshall, Y. J. (2007). A multi-case study of the accreditation self-study process in community colleges in Jamaic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Mathison, S. (1994). Rethinking the evaluator role: Partner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s and evaluators.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17(3), pp. 299-304.
Mathison, S. (2005). Encyclopedia of evalu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 Masada.
Nevo, D. (2001). School evalua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7(2), pp. 95-106.
Oja, S. N. (2003). Action research and self-study by supervisors, cooperating teacher, and school principals working with interns in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2 200)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2nd Ed. ). Newbury Park: Sage.
Quist, D. (2003). A repor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self-evaluation into schools in Swaziland: Lessons learned. Paper Presented at School Self-Evaluation: The Path to a Better School, ADEA Biennial Meeting, Grand Baie, Mauritius.
Robinson, W. L. M. (1995). A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accredi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among New Engl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College.
Rudd, P., & Davies, D. (2000). Evaluating school self-evalu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Cardiff University, UK.
Sanders, J. R. (2002). Presidential address: On mainstreaming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3(3), pp. 1-19.
Scriven, M. (1991). Evaluation thesaurus (4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Scriven, M. (1994). The duties of the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8, pp. 151-184.
Smith, M. F. (2001). Evaluation: Preview of the future#2.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3), pp. 281-300.
Stiggins, R. J., & Conklin, N. E. (1992). In teachers’ hands: Investigating the practice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NY: SRNY Press.
Stronge, J. H. (1995). Balancing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goals in educational personnel evalu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1, pp. 131-151.
Tomas, J. P. (1997). Innovation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used in the adoption of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in two-year colleges of the 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accreditation reg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Torres, R. T. (1996). Evaluation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reporting: Enhancing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Tutty, M. L., Rothery, M., & Grinnell, R. M. (Eds.)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social workers. London: Allyn and Bacon.
Vanhoof, J., & van Petegem, P. (2007). Match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in an era of accountability and school development: Lessons from a Flemish perspec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3(2), pp. 101-119.
Washiyama, Y. (2007). Current issues of the school evaluation system in Jap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rum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n East Asia: Emerging Issues and Challenges Confer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Whyte, J. B. (1986). Teacher assessment: A review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literatur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appraisal.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1(2), pp. 137-163.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 (1997).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