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21:1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許富美
研究生(外文):
Fu-Mei Hsu
論文名稱:
國中中介教育方案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高關懷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Case Study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
張嘉育
口試委員:
劉曉芬
、
傅木龍
口試日期:
2008-06-17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7
中文關鍵詞:
中介教育
、
高關懷班
、
中輟
外文關鍵詞:
Alternative Education
、
Intensive-concern Program
、
Dropout
相關次數:
被引用:
8
點閱:519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國中中介教育方案的實施情形,藉由研究個案,分別訪談方案之承辦人、導師、授課教師及學生。本研究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方案目標為學生回到校園,最後能完成國中教育;
二、篩選機制能針對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安置;
三、課程依學生需求來作規劃;
四、教師教學首重師生良好的互動關係上;
五、班級規範明確,且班級氣氛輕鬆融洽;
六、學生找回學習的興趣,更樂於學習;
七、學生逐漸改變,老師、學校也獲益良多;
八、推動遭遇部分困難,仍有問題急需解決。
最後,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發現對教育行政機關、辦理學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日後推動高關懷班之參考。
The purpose research was to discuss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Administrators, homeroom teachers, lectu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accept the program service in two schools were interviewed in this case study.
The findings are as the following:
1. This aims of program on both the target students’ returning to school and their completion of the compulsory ju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2. The screening mechanisms functionally provide the target students in need with settlement.
3. The arrangement of this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target students’ demands.
4. The teachers’ teaching is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5. The discipline is clear in class, and the class is harmonious.
6. The students retrieve their interests in learning, and they learn more happily.
7. The students are changing their behaviors by degree, and both the teachers and the school also obtain great benefits.
8. The program faces some barriers an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immediately.
Finall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and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s, sponsor school, and the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錄 iii
表 次 iv
圖 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待答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中輟生的相關意涵及其問題需求 13
第二節 中介教育的概念與措施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53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實施程序 58
第三節 研究倫理與品質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9
第一節 藍天國中高關懷班之個案分析 69
第二節 白雲國中高關懷班之個案分析 124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5
第一節 結論 195
第二節 建議 200
參考文獻 209
附 錄 217
一、訪談大綱 217
二、訪談對象與時間表 225
三、訪談邀請函 227
四、訪談同意書 229
五、臺北縣國民中學97年度(第1階段)高關懷班實施計畫 231
六、作者簡介 237
壹、中文部分
尤清(1997)。北縣教育理想與實踐。高雄:復文。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鍾和、李坤崇、楊昌裕、歐慧敏、劉丁洲、吳文賢(2000)。國民教育階段具有中輟傾向學生之適性課程規劃研究。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專案研究。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7年10月1日)。中介教育Q&A。2007年12月15日,取自於http://dropout.heart.net.tw/Q&A/Q&A1.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中途學校教育實施辦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
何孟倫(2004)。資源式中途班處遇措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育楷(2006年1月15)。從生態觀點探討國民中小學中輟生問題。96年6月8 日,取自嘉大家庭教育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2期http://www.nhu.edu.tw。
吳其鴻(2003)。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坤山(1994)。淺談中途輟學學生輔導策略。教與愛,45,16-17。
吳芝儀(2000a)。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0b)。危機中學生教育之另類選擇-美國選替性教育之發展與現況。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新世紀的教育挑戰與各國因應策略(頁245-280)。臺北:揚智文化。
吳芝儀(2000c)。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20)。高雄:麗文文化。
吳財順、何金針、徐美鈴、曾慧媚、包希姮、劉秀汶、方美珠、周代玲、歐陽夢南(1999)。臺北縣國民中學學生中輟成因與復學安置之研究。臺北縣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專案報告。
李麗惠(2006)。民營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汪小玲(2003)。從規訓權力關係看中途學校。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愫嫻(2005)。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教師天地,137, 4-14。
尚榮安譯(Yin R. K.著)(2001)。個案研究。臺北:弘智文化。
林世華、陳柏熹、黃寶園、傅瓊儀、趙如錦譯(K. F. Punch著)(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北:心理。
林本炫、周平(2005)。質化研究法與議題創新。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合懋(1994)。中途輟學的分析及其解決之道-專訪教育廳黃副廳長武鎮。教育研究雙月刊,36,7-9。
林杏足(2005年5月24日)。我國中介教育課程與實施策略之有效因素。96年10月9日取自全國中輟學生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電子報第三期http://dropout.heart.net.tw/newspaper_dropout。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59)。高雄:麗文文化。
林勝義(2003)。學校社會工作服務。臺北:學富文化。
林曉蓓(2005)。民營中介教育設施學生自主發展空間之探究-以北市一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6a)。中華民國94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6b)。94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臺北:法務部。
花蓮縣立化仁國中水璉分校(2007年10月5日)。有效推動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辦理慈輝班注意事項。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sljhs.hlc.edu.tw。
邱文忠(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6,32-41。
邱國和(1989)。生活輔導與職業輔導的運用。臺北:文景。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台北:巨流。
范玉保(2003)。國中生輟學成因、問題與輔導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栗惇瑋(2007)。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傳鎮、陳玉書、蔡田墓、楊宗憲(2004)。中輟生現況分析及輔導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3,103-125。
高琦玲(1994)。臺北市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宇樑、吳樎椒譯(Creswell J. W.著)(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臺北:學富文化。
張貝萍、陳麗芬、郭碧雲(1999)。中美對中輟生因應措施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178-216。
張瓊美(2002)。輟學學童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a)。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與輔導措施。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與輔導措施-兼論我國中途輟學學生復學輔導政策過去與未來。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年10月22日)。95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2007年11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DISPL。
教育部(2007年4月26日)。96年第一季中輟學生暨中介教育統計地圖。2008年5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disp/index.aspx。
莊鎮遠(2006)。高關懷學生安置措施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靜晃(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與輔導。臺北:洪葉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玨君(1995)。國民中學階段中途輟學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狀況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秋儀(1999)。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慧琳(2006)。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1994)。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生復學輔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曾玉(2002)。國中中輟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臺北:亞太。
善牧基金會 (1999)。失學的年少,失血的青春-中輟生關懷手冊。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黃俊凱(2006)。臺北縣中輟高危險群學生處遇方案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韻如(1999)。巡迴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
黃韻如(2004)。中途輟學學生的輔導。載於林萬億、黃韻如等著,學校輔導團隊工作(頁137-193)。臺北:五南。
楊士隆、吳芝儀、董旭英、林獻情(2003)。我國處遇中輟生復學之各類中介教育設施實施現況及成效評估報告。教育部訓委會委託專題研究報告。
臺北縣政府(1998)。北縣教育改革經驗。臺北:臺北縣政府。
臺北縣政府(2005)。臺北縣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標準化作業分工與流程。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boe.tpc.edu.tw/edu/index2。
臺北縣政府(2007a)。臺北縣國民中學96年度(第2階段)高關懷班實施計畫。
臺北縣政府(2007b)。臺北縣96年度高關懷青少年-友善校園牽手計畫。
臺東縣教育局(2004年6月2日)。影響學生中輟之個人因素。2007年6月12日,取自臺東縣教育局中輟資訊網http://210.240.125.200/dropout/。
趙雍生(1997)。少年逃學逃家問題與成因-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臺北:桂冠。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文化。
劉秀汶(1998)。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雲(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2),85-93。
潘文忠、徐美鈴、李玲惠、許志明、石安樂、游玉英、林水見、江鷹敏、曲慧娟、張炳煌(1997)。臺北縣國民中學高關懷學生彈性分組教學實施調查研究。高雄:復文。
潘淑滿(2003)。質化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崇趁(1998a)。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雙月刊,55,16-23。
鄭崇趁(1998b)。教育與輔導的軌跡。臺北:心理。
鄭崇趁(2005年11月29)。中輟學生的輔導與中介教育方案。2007年9月22日,取自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moj/upload/中輟學生的輔導與中介教育方案.doc。
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力點。臺北:心理。
鄧煌發(2001)。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魏希聖、鄭怡世譯(Robson C.著)(2005)。方案評估:原理與實務。臺北:洪葉文化。
貳、英文部分
Meyers, A.(2001). Examining Alternative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 English Version Education, 109(1), 76-81.
Miller, A.P.(1991). An anlalysis of the persistence/dropout behavior of Hispanic Students in a Chicago Public High School. Chicag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unch, K. F.(2005).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Sage.
Yin, R. K.(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
2.
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
3.
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
4.
國民中學中輟生問題及支援系統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
5.
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6.
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
7.
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
8.
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
9.
高職補校學生輟學傾向危險群之研究
10.
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
11.
資源式中途班處遇措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
12.
國中生輟學成因、問題與輔導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
13.
輟學學童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14.
高關懷學生安置措施之研究
15.
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
1.
周愫嫻(2005)。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教師天地,137, 4-14。
2.
周愫嫻(2005)。提早離開港口的小船—論學生中輟的家庭因素及其對策。教師天地,137, 4-14。
3.
邱文忠(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6,32-41。
4.
邱文忠(1994)。中途輟學影響因素暨模式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6,32-41。
5.
黃韻如(1999)。巡迴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
6.
黃韻如(1999)。巡迴迷途的羔羊-從社會工作觀點談中輟生問題。訓育研究,38(2),2-15。
7.
劉佩雲(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2),85-93。
8.
劉佩雲(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3(2),85-93。
9.
鄭崇趁(1998a)。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雙月刊,55,16-23。
10.
鄭崇趁(1998a)。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雙月刊,55,16-23。
1.
中輟生中介教育設施實施情形之研究---以ㄧ所合作式中途班為例
2.
民間團體辦理中輟生中介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宗教團體為例
3.
新北市立國民中學辦理高關懷班方案之研究
4.
中輟學園帶領中輟生往何處去?論中輟學園的中介教育
5.
就讀高關懷班中輟生復學適應
6.
中介教育教師處理師生衝突觀點轉化歷程之研究-以民和國中慈輝分校為例
7.
民營中介教育設施學生自主發展空間之探究-以北市一機構為例
8.
高關懷學生安置措施之研究
9.
公民營中介教育設施課程與教學之個案比較研究
10.
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
11.
接受中介教育之中輟少年的學習經驗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資源式中途班為例
12.
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高關懷班對學校適應影響之研究
13.
第二個學校第二個家:新北市慈輝班中介教育實施情形之研究
14.
中介教育措施的「中介」意涵:以合作式中途班「台北善牧學園」為例
15.
中介教育措施成效評估之研究 以新竹市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