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登峰、崔紅(2005)。解讀中國人的人格。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
王琮惠(2004)。居家空間室內設計意象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丘永福(1987)。造形原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古永嘉編譯(2003)。企業研究方法。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
古珮甄(2007)。青少年對產品意象偏好之探討。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建良(2005)。市場調查。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別蓮蒂(2000)。生活型態白皮書。台北:商周出版社。
何懷碩(1981)。風格的誕生。台北:大地出版社。
佐口七朗(1991)。新藝術的現代性。(李新富譯)。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李堉梅(2002)。消費者購買財經雜誌決策因素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思期(1999)。台灣地區報紙市場生活型態區隔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佳玲(2002)。炫耀性消費行為之省思---以Y世代服飾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書堯(1993)。色彩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資敏與陳德文(1999)。生活型態行銷-ALL IN ONE。台北:奧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銘煌(2001)。產品設計中造形的編碼與解碼。設計學報,6(2),39-51。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盈錫(1999) 。從生活型態觀點探討產品企劃之策略。國立成
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靜旻(2000)。生活型態與產品設計策略關係之研究-以行動電話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學程碩士論文。林桓瑜(2003)。整合消費者觀點於意象圖表的建構與應用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長谷川矩祥(1998)。室內設計、構圖技法-住宅空間計劃。(林運徵譯) 。台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周文賢(2004)。多變量統計分析SAS/STAT使用方法。台北:智勝出版社。
胡雅婷(2005)。不同世代間生涯發展計畫對組織承諾及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約漢.奈思比(John Naisbitt)(2006)。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潘東傑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
李盈穎(2003)。一億人生。商業週刊雜誌,第828期。
李幼蒸(1997)。語義符號學:意義的理論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徐宣齡(1998)。報紙消費購閱報行為之影響因素研究。銘傳大學傳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智豪(2004) 。Y世代、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學習風格分析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EMBA碩士論文。陳俊宏與黃雅卿(996)。色彩嗜好調查研究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 Vol.5, No. 2。
陳珍誠譯(2002)。數位化設計:工業設計產品的新疆域。台北:旭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耀茂(2008)。企業研究的量化分析-SPSS操作與應用。台北:鼎茂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游萬來與林俊明(1997)。產品風格的量化描述研究-以轎車型態為例。設計學報,2(2),89-106。
張文智與蔡仁祥(2001)。產品系列化設計之研究。設計學報,6(1),55-65。
張書文與戴華亭(2002)。產品設計與開發。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張東豪(2004)。以都會區生活型態觀點探討e化房車座艙意象與內裝造形設計。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設。
黃倩茹(2007)。Yaris變大了。Adm廣告雜誌,3月號,第190輯。
黃慧真(2006)。消費能力、網路拍賣參與、生活型態、金錢態度與消費者決策型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詹若涵(2003)。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壬慈(2004)。女性生活型態與汽車車燈風格認知暨偏好模式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國樞、王登峰(1999)。中國人的人格維度。北京:第三屆華人心理學家大會論文。
楊慧娟編譯(2004)。汽車設計男女有別-好嗎 ?,譯自紐約時報特稿,民生報。
潘明宏與陳志瑋譯(2003)(C. Frankfort-Nachmias & David Nachmias)。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86年版) 【資料檔】。台北市:行政院統計處。
臺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95年版) 【資料檔】。台北市:行政院統計處。
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意象與色彩文化。台北:視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宜珍(2006)。以人為本的汽車設計與生活型態之關聯性。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貞玉(1996)。消費選擇者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薛文珍(2006)。移動式動態家庭創新生活新面貌。innoFACE2006 創新生活型態研討會。台北:工業研究院。
蕭啟志(2006)。生活型態調查導入產品造型設計的適切性初步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份
AllportAllport, G. W.(1961). Pattern &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llport,G.W.(1937).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attell, R. B. (1943).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s Resolved into Cluster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38(4), pp. 476-506.
Cattell,R.B.(1973).Personality pinned down.Psychology Today,pp.40-6.
Demby, D. (1974).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re it comes.Life Styles and Psychogeaphics。Chicago: AMA。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0).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NY: Rinehart and Winston.
Engel ,James F., Roger D .Blackwell ,and David T.,Kollat,(1984).Consumer Behavior, Illinois : Rinehartand Winston.
Eysenck, H. J. (1947).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Guilford, D. W. (1959), Consistency of the Factorial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Ratings from Different Sour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329-344.
Hawkins, D. I., Best, R. J., & Coney, K. A. (2001). Consumer Behavior: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8th ed.). London : Irwin McGraw-Hill.
Kelly, R., & Voydanoff, P. (1985). Work family role strain among employed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34,367-374.
Kotler, Philip and Gary Armstrong(1994),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6th ed., London: Prentice-Hall Inc.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Prentice Hall Inc.
Plummer J. T.(1974).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1),33-37.
Piedmont, R. L.(1998). The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w York: Plenum Press.
Roger D. Blackwell, Paul W. Miniard and Engle, James F., (2006), Consumer Behavior, 10rd ed.
Scott, Robert C., & Mitchell. (1972).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through better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st and Management, NO.49 (1), PP.14-24.
Smith, J. W. and Churman, A. (1997). Generational marketing. Marketing Management, 87-91, 369-371.
Smola, R. W., & Sutton, C. D. (2002).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Revisiting generational work val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23, 363-382.
Sobel, M. E. (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 Definitions, Analyses.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olomon, M. R. (1995). Consumer Behavior(4th ed.) Prentice-Hall, 469-489.
Strauss, W., & Howe, N. (1991). 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n’s Future, 1584-2069. New York: Morrow.
Struse, R. W. (1984). Lifestyle Research Inappropriate for Some Categories of Product. Marketing New, 10(17).
Wells, W. D., and Tigert, D. J. (1971). Activities, Interest, Opinion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7-35.
Wind, Y. and Green, P. E.,(1974). Some Conceptual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al Problems in Life Research,p122.
William Lazer(1963).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P.10-18,Chicago:AMA。
三、網站部份
工商時報(94年5月30日)。區域特性造就世界三大汽車設計趨勢。民96年11月10日,取自http://blog.sina.com.tw/clio/article.php?pbgid=989&entryid=13244
先勢公關(無日期)。國內首份兩岸大學生消費現況調查報告。民96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pilotpr.com.tw/modules/freecontent/?id=56
高英凱(95年7月1日)。美學經濟論壇。民97年6月16日,取自:
http://auto.msn.com.tw/news_content.aspx?sn=0801012498
張榮華譯(民91年9月20日)。Creating a Scion—創造一個傳承。Ward’s magazine Auto World。民96年10月15日,取自: http://www.designrepublic.org.tw/news/room.php?show_n_id=382
網路居家王(無日期)。室內設計風格。民97年3月1日,取自:http://design.vrhouse.com.tw/index.asp?Mods=Search&File=SearchB
謝統勝(94年2月22日)。汽車品牌時尚化。民97年6月16日,取自:
http://www.bnext.com.tw/NotablesView_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