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文琦、李世忠(2001)。國小四年級自然科網路教材之發展。視聽教育,42(5),13-23。
王國明、鄭鳳生、盧鴻章(1992)。超文件技術在教育服務系統之應用。第三屆全國資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36-141。
王鑫(1999)。地球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田中正之(1995)。地球在變暖(石廣玉、李昌明譯)。台北市:明文。(原著出版年:未知)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市:心理。李永展(1997),中國21世紀議程之制定。環境教育季刊,33,12-19。李宜珍(1993)。談高效應的多媒體介面設計。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5-271。
李界木(1995)。還我生存權。台北市:前衛。
何秀玲(2004)。亞洲經濟首強的減量作為——日本因應京都議定書之行動。能源報導,93(7),32-34。
何榮桂(1996)。電腦輔助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18。沈麗琴(2005)。從京都議定書談環境倫理。市師環教,61,40-53。呂鴻光(2003)。溫室氣體之衝擊與對策—我國之影響與因應措施。台北市:田園城市。
邱淑慧(2007)。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證據-IPCC報告科普版。科學人雜誌,67,38-41。
林麗芬、陳朝聰(1996)。電子書完全製作:MULTIMEDIA。台北市:桑格。
柳中明(1998)。全球大氣變遷問題檢討與政策。新世紀的環境保護政策,3-38。
祝智庭(2000)。現代化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祝勤捷(2002)。國小自然科教學網站內容與介面設計評估指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美國地球工作團體(1990)/林訓民、汪和瑛譯(1992)。環保小小百科。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
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新發(1993)。超媒體教學系統多層導覽設計之研究:以電子印前系統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徐新逸(2003)。多媒體輔助教學用於教導「勒沙特列原理」及線上輔助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紀靜芬(1992)。超媒體(Hypermedia)互動式資訊查詢系統的應用-[空大導引系統]的規劃。教育部國際視聽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81-501。
孫天虹(2007)。史學與電子遊戲結合的嘗試:以魏晉士人家族際遇的歷史情境模擬遊戲為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春在、朱俊豪、徐愛蒂(1998)。超媒體教材建構研究。資訊與教育,67,13-15。孫維廷、洪志誠(2005)。從京都議定談氣候變遷與暖化實驗。市師環教,61,54-68。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電算中心(1986)。電腦輔助教學課程軟體發展手冊。台北市:正中書局。
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台北市:淑馨。
陳國成、江瑞湖(2003)。環境科學概論。台北縣:弘揚。
陳淳廉、洪志誠(2003)。中美澳等國中小學全球變遷課程內容的分析與比較。2003中華民國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821-827。
陳登吉、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台北縣:空中大學。
陳鎮東(2007)。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科學月刊,38(2),138-139。
許純鳳(2005)。搶救環境大作戰。台北市:世一。
郭實渝(2006)。環境教育的教學理論:從多元文化教育到生態正義教育。環境教育研究,3(2),1-25。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凱惠(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之調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黄建誠、林振芳(2006)。節能省電救地球:一本提供省錢妙招的環保小百科。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黄新峰、胡智堯(2007)。Flash CS3互動式多媒體程式設計。台北市,文魁。
葉欣誠(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高雄市:新自然主義。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趙嘉平(1994)。超媒體環境中的尋跡功能,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潘同泰(2003)。國小自然科網路化教材設計與評估之研究以資源利用與環境單元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阿福(1999)。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運用。國小數理科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1-25。
賴阿福(1997)。網路化教材製作實物探討—以HTML為基礎。資訊教學實務, 90-123。
賴阿福(1996)。電腦網路在小學科學教育上的應用。八十四學年度輔導區地方教育輔導教師研討活動論文集,93-127。
賴阿福(2006)。中小學數位教材推展的6W。2006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論文集,165-167。
賴阿福、王維正、史婷慧(2007)。國小學生的電腦態度調查分析-以台北市某國小為例。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九十五學年度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輔導小組成果專刊,24-40。
賴阿福、陳靖旻(2003)。國小自然科數位教材模糊化評估工具及平台之發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4年專刊,119-144。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3-14。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教學設計模式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貞仁(2004)。國小實施綠建築以改善學校建築環境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謝惠子(2003)。減溫最前線──各國因應京都議定書之作法。能源報導,94(3),14-16。
謝瑜萱(2003)。河川生態工法之網路化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Christianson G. E. (1999)/達娃譯(2006)。發燒地球200年。台北縣:野人。
Graedel E. G., Crutzen P. J.(1995)/陳正平譯(2000)。變色的天空-大氣與氣候變遷的故事。台北市:財團法人遠哲科學教育基會。
Philander S. G. (1998)/柳中明、林李耀、彭立新譯(2001)。地球發燒。台北市:新新聞。
【英文文獻】
Alessi, S.M. & Trollip, S.R. (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Methods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Byrne, C. M. (1996). Water on tap: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as an educational tool.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Bricken, M., & Byrne, C. M. (1992). Summer students in virtual reality: A pilot
study on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A. Wexelblat(Ed.), Virtual reality applications and explorations. Cambridge, MA: Academic Press Professional.
Clark, R.E. (1994). Media and metho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3).
Colin B. & Cann, M. C. (2004).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W.H.Freeman & Co Ltd
Dick, W. & Carey, L. (199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4th ed.),Glenview, IL:Scot , Foresman.
Flake, J.L., Mcclinetock, C.E. & Turner, S. (1990).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Belmont: Wadsworth.
Gustafson, K.L. (1996).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In Plomp,T. &Ely, D.P.,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nd Edition. Cambridge: Pergamon.
Kaufman, R. A. (1972). Educational system planning. Prentie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Kaufman, R. A. (1993). Needs Assessment: A User’s Guid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Kemp, J. (1977). Instructional Design: A plan for unit and course development. Belmont: Fearon-Pitman Pub.
Kemp, J. E. & Smellie, D. C. (1994). Planning, producing, and using instructional media. (7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Leggett J. (1990). The nature of the Greenhouse Threat. p14 . (global warming-the greenpeace report, Loggett J.,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und, B. & McGechan, S. (1981). CE Programmer’s Manual. Continuing Education Divis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Victoria.
Moonen, J. & Schoenmaker, J. (1992). Evolution of courseware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 Recent issues. Int. J. Educ. Res. 17 (1): 109-21.
Nieveen, N. M. (1997). Computer support for curriculum developers: A study on the potential of computer support in the domain of form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Twente.
O'Rourke N., Hatcher L. & Stepanski J. E. (1994).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using the SAS system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Cary, NC: SAS Institute.
Plomp, T. & Ely, D.P. ( 1996 ). Ii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nd edition, Pergamon.
Scriven, M & Roth, J. (1978). Needs: Concept and practice. Exploring purposes and Dimensions: New Directions of program Evaluation 1: 1-11.
Suarez, T. M. (1981). Needs Assessment. In: Lewy A. & Nevo, D. (eds.) (1981). Evaluation Roles in Education. Gordon and Breach: London.
Suarez, T. M. (1996). Needs Assessment. In: Plomp, T. & Ely, D. P.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ncoud Edition. Pergamon: Cambridge.
【網路資料】
王亞晴(2007年7月30日)。環境資訊中心:耶魯學者:全球暖化效應貧窮國家受害最深。2008年3月1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4832
中國新聞網(2007年11月24日)。世界氣象組織: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1/24/content_7136495.htm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7年6月15日)。全民二氧化碳減量。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epa.gov.tw/b/b0100.asp?Ct_Code=03X0000105X001031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4年12月22日)。地球難以承受之熱-全球溫暖。2007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epa.gov.tw/b/b0100.asp?Ct_Code=05X0001278X0001289&L=
住宅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計量手冊(2005)。全民二氧化碳減量資訊站。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co2.saveoursky.org.tw/upfiles/ADUpload/tw_knowledgemul1209133884.pdf
李賢輝(2000)。多媒體藝術導論:多媒體製作程序。2008年3月5日,取自: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6_500/th6_500d3.htm
邱柏瑩(2007年4月26日)。環境資訊中心:IEA:台灣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第18 亞洲第1。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1915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全球資訊網(2007年11月3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07年12月5日,取自:http://sd.erl.itri.org.tw/fccc/ch/doc/conven_c/unfccc_c.doc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全球資訊網(2007年11月30日)。溫室氣體統計。2008年2月5日,取自:http://sd.erl.itri.org.tw/fccc/ch/ghg/total_ghg_chart.pdf
袁薏晴(2001年10月15日)。e網、e世代、e學習。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7。2007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7/17-19.htm
高雄市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計晝網站(2007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61.218.233.198/ghgre/index.htm
國教專業社群網(無日期)。九年一貫課程。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
陳維聰(2007年11月15日)。溫室廢氣排放速度超過聯合國預估。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blog.pixnet.net/two217/post/10853368
陳麗菊(2007年7月2日)。新竹市環境保護局:全球暖化。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hccepb.gov.tw/aa/energy/lift/lift.htm
郭博堯(2001)。財背景分析-京都議定書的爭議與妥協。永續(研)090-024號。2007年11月20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24.htm
黃啟峰(2007年5月3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二氧化碳與地球暖化。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7&popsc_aid=61
華藝網(2005年12月27日)。歐洲未達京都協議承諾目標。2007年11月22日,取自:http://news.chinesewings.com/cgi-bin/site/k.cgi?code=big5&id=20051227195671800
華藝網(2007年11月24日)。世界氣象組織:2006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歷史之最。2008年2月22日,取自:http://news.chinesewings.com/cgi-bin/site/i.cgi?code=big5&id=20071124085932347
新竹縣環境保護局(2002)。台灣溫室效應氣體排放。2007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hccepb.gov.tw/aa/gas/emission/emission.htm
經濟部(無日期)。全球氣候變遷京都議定書與我國企業。2007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itri.org.tw/cfc/co2/publish/2/bkcontent.htm#目錄
維基百科(無日期)。全球變暖。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6%9A%96%E5%8C%96
鄭天佐(2004年1月16日)。燃料使用與全球暖化現象。2007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phys.sinica.edu.tw/~tsongtt/c-writing-ak'.htm
蔡立婷(無日期)。電腦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資源介紹篇。2008年2月11日,取自http://cet.cavesbooks.com.tw/htm/m0730800.htm
賴朝明(2000)。全球變遷通訊雜誌:美國國家層級之溫室氣體減量行動。2008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gcc.ntu.edu.tw/globalchange/8903/%E8%82%86%E8%B3%B4%E6%9C%9D%E6%98%8E.htmEarth Policy Institute (2002). Carbon Emissions Climbing. Retrieved October, 21,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arth-policy.org/Indicators/indicator5.htm
Kruse, K. (2002). The e-learning project team: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trieved May 21, 2003, from http://www.e-learningguru.com/articles/art_4.htm
NASA Earth Observatory (n.d.). Potential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Retrieved October, 15,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Library/GlobalWarmingUpdate/global_warming_update6.html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n.d.). Curb Climate Change. Retrieved October, 20, 2007,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ran.org/why_we_do_it/global_wa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