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學派在中國歷史上無疑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對當時整個時代,亦是卓有貢獻,而身為學派創始人的顧憲成,則針對了王學末流的無善無惡之說,展開批評與辨證。他持守著傳統儒者特重躬行實踐的精神,以及在論學態度上較為平實嚴謹的朱子學說,對橫流於當時、無視工夫且自任本心的王學岐風提出了修正的意見,故本文將他視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其思想內容。 為人耿介不阿、容易冒犯權貴,而仕途難以順遂的憲成,與同志們集資合建東林書院後,便全心全意投入講學事業,在這近十年間,他意圖將儒者所講求的是非義理之學,落實到整個社會人心之中來談;他的所作所為,亦是為了將自身欲維世道人心、正學界道統的堅定信念給發揚光大,以期能做到規範風俗、綱紀倫常的地步,以為王學發展到末流而逐漸產生流弊的他,更是融會了朱學講求篤實躬身的精神,對這些弊端加以修正。 從憲成對於心、性理論或修養工夫上的論述,以及他對治時弊的表現,其實都不離先秦孔、孟教人為仁為善、擴充本心良知,持守個人行止的觀點,大抵而言,即所謂傳統儒家講究「以修身為本」的宗旨;除此之外,師出王門,但卻在學術主張上充滿濃厚朱學氣息的顧憲成,雖然引起了後人對他的學派歸屬為何的疑問,但透過研究,便可看出其中不只是單純宗於朱、王,而是蘊含著恢復傳統儒家義理精神的強烈意圖在其中。 他繼承儒家傳統的義理精神,一切務從安身立命開始做起,但又不忘學問終以經世濟民為理想的目的,這樣的想法及觀點,甚至影響了清初顧炎武的學術主張;而他提倡「返朱」以修正王學末流弊端的思想,更開啟後來清初學者高世泰等人,以「宗朱」的學術旗幟來主持東林書院,且與清廷學風遙相呼應而後行之久遠的契機,總結來說,「由王返朱」四字,可說是他一生學術造詣的總結,筆者以為這足以明確說明了他在中國學術界上的價值,故以他「由王返朱」的學術取向,做為本論文的論述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