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2: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若含
論文名稱:不同年齡幼兒於不同圖畫書所反映的幽默理解與幽默欣賞之差異
論文名稱(外文):Children’s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Humor in Picture Books : the Age and Text Differences
指導教授:幸曼玲幸曼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5
中文關鍵詞:幼兒圖畫書幽默理解幽默欣賞
外文關鍵詞:childpicture bookcomprehension of humorappreciation of hum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11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3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不同年齡幼兒於圖畫書中所反映的幽默是否有理解與欣賞上的差異。研究以一對一指讀三本圖畫書給小一與幼稚園中班幼兒;請幼兒在閱讀完每一頁後指出其認為好笑的地方,並以N次貼貼在好笑的地方,同時解釋原因。研究者於研究之前以預備性研究選出具有幽默訊息的圖畫書四本與中性刺激二本,再挑選出其中二本幽默圖畫書,以及中性刺激一本作為本研究之研究素材。本研究依幼兒對文本的理解方式,將幼兒的幽默理解分為六層次,這六層次分別為層次一「物理外觀」、層次二「內涵與意義的趣味」、層次三「內涵與意義的不協調」、層次四「圖文交織」、層次五「圖或文的連貫性」以及層次六「整體情節的連貫性」,並以此計分。研究結果顯示:
一、在此種幽默理解計分方式下,小一幼兒的理解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幼稚園中班 幼兒,但幼兒於不同文本的理解分數沒有差異。
二、小一與幼稚園中班幼兒的幽默欣賞程度沒有差異,但對於不同文本的幽默欣賞程度則有差異。
本研究討論了計分方式與文本類型的不同如何造成兩年齡層間的理解分數及幽默欣賞的差異,並提供了選擇文本之方法,與幽默類型層次於實務上應用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humor in picture books. In this study,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picture books were read to children. The numbers of subjects were 40. They were the first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children of 4 years olds from kindergarten. When the child heard the story read by the researcher page by page, the child needed to point out the place he/she thought it was funny and explained the reasons to the researcher. After the story was read to the child, the child also needed to express the overall feeling of amusement about the story on a rating scale to show how funny he/she thought the story was. The comprehension of humor was scored according to six categories which were “physics aspect”, “funny of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incongruity of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illustration–word interwork”, ” continuity of illustrations or words”, and “continuity of all the action”. The appreciation of humor was scored by the amusing sca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that the comprehension of humor between two age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texts. However, the appreciation of humor between two age groups was no significant, the text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The scoring system which made the age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was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s of choosing the humor texts also provid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關於「幽默」一詞…………………………………………………… 6
第二節 幽默相關理論…………………………………………………………11
第三節 幽默的認知理論………………………………………………………15
第四節 幼兒的幽默發展理論…………………………………………………21
第五節 幽默研究方法…………………………………………………………30
第六節 圖畫書理解及與幽默之相關…………………………………………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預備性研究……………………………………………………………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素材………………………………………………………53
第四節 研究流程………………………………………………………………54
第五節 研究工具………………………………………………………………57
第六節 計分方式………………………………………………………………58
第七節 資料處理………………………………………………………………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不同年齡幼兒對不同文本在幽默理解層次上的差異………………69
第二節 不同年齡幼兒對不同文本在幽默欣賞的差異………………………83
第三節 文本的好笑次數與幼兒特質之相關…………………………………89
第四節 其他發現………………………………………………………………92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0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111
中文部份
王保進(2006)。英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台北:心理。
王慶中(2005)。幽默的研究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57-71。
何薇玲(200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高點。
吳鈺婷(2004)。兒童失諧幽默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
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箐(2006)。國內當前兒童對圖畫書詮釋之觀點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啟示。中台學報,17(3),27-51。
呂琳琼(2006)。從不一致理論看幽默和英語教學。Sino-US English Teaching,3(1),37-41。
李彥瑩(2005)。兒童幽默感之理解、欣賞與標題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嘉雯(1999)。幽默創造過程中後設認知與遠距連結歷程之研究。私立中原
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學斌(2001)。幽默的蟄伏—論兒童幽默的文本發生。兒童文學學刊,6(下),124-144。
杜奇(2003)。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圖畫書--幽默的超現實遊戲&嚴肅的喜劇 -上-。社教雙月刊,113,37-41。
杜奇(2003)。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圖畫書--幽默的超現實遊戲&嚴肅的喜劇 -下-。社教雙月刊,114,41-46。
林心智、張宜玲(2005)。小孩的泛靈觀及其對故事中擬人化情節的接受性。
幼兒保育學刊,3,153-166。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耀蘭(2000)。三歲(37個月)--小小人兒幽默多。學前教育,23(1),31-32。
邱天助(2005)。幽默研究的困境: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應用心理研究,
27,9-13。
邱玉華(2006)。幽默語言的語用學探討。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
科學版),16(1),55-57。
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05)。千萬別笑,不然您的態度會從看笑話中洩
露:貶抑類幽默感知態度調整理論之驗證。應用心理研究,26,143-165。
高月好(2004)。幼稚園實施幽默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台北縣公立幼
稚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高沐晴(2002)。3-6歲--孩子也是幽默大師。學前教育,25(9),27-28。
涂靖(2003)。幽默的關聯理論闡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5,92-94。
張佩秋(2006)。從關聯理論看幽默的”出其不意”。浙江科技學院學報,18(2),138-140。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8。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市:心理。
張鐿霏(2005)。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台北:心理。
許央兒(2002)。幽默文學作品對幼兒人格培養的影響。早期教育,6,11。
許峻豪、鄭谷苑(2005),圖像幽默理解歷程與雙路徑幽默理解模式。應用心
理研究,26,117-142。
陳若含、幸曼玲(2007)。幼兒對幽默圖畫書的幽默欣賞與理解—以二名中班
幼兒為例。台北,台灣:第十二屆靜宜大學「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全國學術研討會。
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
應用心理研究,26,167-187。
陳學志(1996)。幽默語句之記憶效應研究。應用心理學報,5,35-65。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
創造力培養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5(4),393-411。
陳學志、王慶中(2005)。笑話與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55-56。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解決問題發揮創意的次好方法就是發現其
中的幽默:幽默中的創意與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95-115。
陳學志、鄭昭明、卓淑玲(2001)。笑話中幽默因子的訊息整合歷程研究。中
華心理學刊,43(2),137-153。
賴育萱(2003)。路易斯.薩克爾的異想世界--路邊學校系列童書中的幽默。
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萊素珠、陳紀萍(2004)。幼兒幽默初探。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1-16。
楊立行(2005)。幽默的心智歷程研究:認知取向之回應與展望。應用心理研
究,27,1-6。
詹昭能(2005)。笑話=幽默:研究問題意識與文化脈絡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24-27。
鄒啟蓉、張顯達(2007)。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說故事能力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87-109。
廖婉婷(2000)。幼兒童書的圖文整合。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1,44-49。
劉文、鄒麗娜(2007)。有關幽默感的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2),47-51。
劉宣、楊椏智、林志鴻(2006)。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圖文與視覺認知之關係。資訊傳播學報--跨媒體資訊科技,148-157。
劉莉芬(2002)。以認知理論探討兒童對幽默笑話觀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晶波(2004)。解讀孩子的幽默。家長學校,01B,44-45。
蔡宛珊(2005)。成人讀者對圖畫書的解讀─以幾米作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延治(2002)。1歲-3歲--小小孩的幽默天地。學前教育,25(9),25-27。
鄭茂禎(2001)。探討兒童立體書的圖文整合--以活動式圖書類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2,81-89。
鄧佩玲(2007)。不同性別幼兒觀看各類卡通幽默類型下之幽默反應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台北:智慧大學。
謝慧珍、陳皎眉(1995)。兒童幽默感、同儕聲望與行為能力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23-146。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英文部分:
Bariaud Francoise (1989). Age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humor. In McGhee Paul E. (Ed.),Humor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 a guid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15-48).New York : Haworth Press。
Brown Ivan(1993).Young children’s explanations of pictorial humor: a preliminary stud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93,35-40.
Catherine Williams Brackett(1933). Laughing and cry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2),119-126.
Ding Gladys F.(1932). A study of the laughing and smil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 Pedagogical Seminary and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40,452-472.
Edward de Bono,謝君白譯(1996)。水平思考法。台北:桂冠。
FranziniLouis R,陳詩紘譯(2003)。培養孩子的幽默感。臺北市 : 新苗。
Honig Alice Sterling(1988)。Hum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Young children, 43(4),60-73。
Klein Amelia(1992).Storybook humor and early development. Child Education,68(4),213-217.
Loizou Eleni(2006). Young children’s explanation of pictorial hum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3(6),425-431.
M. William,馬祥來譯(2000)。圖畫書符碼概論。兒童文學學刊,3,160-182。
Maier, N. R. F.(1932).A gestalt theory of humour.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3,69-74.
Martin, R. A. (2007). The psychology of humor: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CA. San Diego: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McGhee Paul E. (1971). The role of operational thinking in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42, 733-744.
McGhee Paul E. (1971a).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 42, 123-138.
McGhee Paul E. (1974b).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create the joking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45, 552-556.
McGhee Paul E. (1976). Children's appreciation of humor :a test of the cognitive congruency principle. Child Development, 47, 420-426.
McGhee Paul E. (1979). Humor,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W.H. Freeman.
McGhee Paul E. (1981). A developmental test of the disposition theory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52, 925-931.
McGhee Paul E. and Antony J. Chapman (1980). Children's humour. New York : J. Wiley.
Nerhardt G. (1970). Humor and inclination to laugh: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timuli of different divergence from range of expectanc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 185-195.
Peter, L. J.,劉君業譯(1986)。幽默定律。台北:遠流。
Pien Diana and Rothbart Mary K.(1976). Incongruity and resolution in children's humor: a reexamin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7, 966-971.
Puche-Navarro, Rebeca(2004). Graphic jokes and children's mind:an unusual way to approach children's epresentational activ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 343-355.
Shaeffer Margaret B and Hopkins, Dee(1988). Miss Nelson, knock-knocks & Nonsense:connecting through humor. Childhood Education,65(2),88-93.
Shultz, T. R., & Horibe, F.(1974). Development of the appreciation of verbal jok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13-20.
W. Lawrence Neuman,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
Zigler, E., Levine, J., & Gould, L.(1966).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ppreciation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37, 507-5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慶中(2005)。幽默的研究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57-71。
2. 李學斌(2001)。幽默的蟄伏—論兒童幽默的文本發生。兒童文學學刊,6(下),124-144。
3. 杜奇(2003)。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圖畫書--幽默的超現實遊戲&嚴肅的喜劇 -上-。社教雙月刊,113,37-41。
4. 杜奇(2003)。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圖畫書--幽默的超現實遊戲&嚴肅的喜劇 -下-。社教雙月刊,114,41-46。
5. 林耀蘭(2000)。三歲(37個月)--小小人兒幽默多。學前教育,23(1),31-32。
6. 高沐晴(2002)。3-6歲--孩子也是幽默大師。學前教育,25(9),27-28。
7.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8。
8. 陳學志(1996)。幽默語句之記憶效應研究。應用心理學報,5,35-65。
9. 萊素珠、陳紀萍(2004)。幼兒幽默初探。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1-16。
10. 鄒啟蓉、張顯達(2007)。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說故事能力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87-109。
11. 廖婉婷(2000)。幼兒童書的圖文整合。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1,44-49。
12. 劉宣、楊椏智、林志鴻(2006)。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圖文與視覺認知之關係。資訊傳播學報--跨媒體資訊科技,148-157。
13. 蔡延治(2002)。1歲-3歲--小小孩的幽默天地。學前教育,25(9),25-27。
14. 鄭茂禎(2001)。探討兒童立體書的圖文整合--以活動式圖書類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2,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