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保進(2006)。英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台北:心理。
王慶中(2005)。幽默的研究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57-71。何薇玲(200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高點。
吳鈺婷(2004)。兒童失諧幽默理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箐(2006)。國內當前兒童對圖畫書詮釋之觀點在教學與研究上的啟示。中台學報,17(3),27-51。
呂琳琼(2006)。從不一致理論看幽默和英語教學。Sino-US English Teaching,3(1),37-41。
李彥瑩(2005)。兒童幽默感之理解、欣賞與標題創造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嘉雯(1999)。幽默創造過程中後設認知與遠距連結歷程之研究。私立中原
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學斌(2001)。幽默的蟄伏—論兒童幽默的文本發生。兒童文學學刊,6(下),124-144。杜奇(2003)。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圖畫書--幽默的超現實遊戲&嚴肅的喜劇 -上-。社教雙月刊,113,37-41。杜奇(2003)。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的圖畫書--幽默的超現實遊戲&嚴肅的喜劇 -下-。社教雙月刊,114,41-46。林心智、張宜玲(2005)。小孩的泛靈觀及其對故事中擬人化情節的接受性。
幼兒保育學刊,3,153-166。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心理。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耀蘭(2000)。三歲(37個月)--小小人兒幽默多。學前教育,23(1),31-32。邱天助(2005)。幽默研究的困境:一個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應用心理研究,
27,9-13。
邱玉華(2006)。幽默語言的語用學探討。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
科學版),16(1),55-57。
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05)。千萬別笑,不然您的態度會從看笑話中洩
露:貶抑類幽默感知態度調整理論之驗證。應用心理研究,26,143-165。
高月好(2004)。幼稚園實施幽默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台北縣公立幼
稚園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高沐晴(2002)。3-6歲--孩子也是幽默大師。學前教育,25(9),27-28。涂靖(2003)。幽默的關聯理論闡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5,92-94。
張佩秋(2006)。從關聯理論看幽默的”出其不意”。浙江科技學院學報,18(2),138-140。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8。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市:心理。
張鐿霏(2005)。幼兒在園所自由活動時間與同儕互動時幽默表現之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台北:心理。
許央兒(2002)。幽默文學作品對幼兒人格培養的影響。早期教育,6,11。
許峻豪、鄭谷苑(2005),圖像幽默理解歷程與雙路徑幽默理解模式。應用心
理研究,26,117-142。
陳若含、幸曼玲(2007)。幼兒對幽默圖畫書的幽默欣賞與理解—以二名中班
幼兒為例。台北,台灣:第十二屆靜宜大學「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全國學術研討會。
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
應用心理研究,26,167-187。
陳學志(1996)。幽默語句之記憶效應研究。應用心理學報,5,35-65。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
創造力培養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5(4),393-411。
陳學志、王慶中(2005)。笑話與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55-56。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解決問題發揮創意的次好方法就是發現其
中的幽默:幽默中的創意與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95-115。
陳學志、鄭昭明、卓淑玲(2001)。笑話中幽默因子的訊息整合歷程研究。中
華心理學刊,43(2),137-153。
賴育萱(2003)。路易斯.薩克爾的異想世界--路邊學校系列童書中的幽默。
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萊素珠、陳紀萍(2004)。幼兒幽默初探。兒童發展與教育創刊號,1-16。楊立行(2005)。幽默的心智歷程研究:認知取向之回應與展望。應用心理研
究,27,1-6。
詹昭能(2005)。笑話=幽默:研究問題意識與文化脈絡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24-27。
鄒啟蓉、張顯達(2007)。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說故事能力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87-109。廖婉婷(2000)。幼兒童書的圖文整合。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1,44-49。劉文、鄒麗娜(2007)。有關幽默感的心理學理論與研究。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2),47-51。
劉宣、楊椏智、林志鴻(2006)。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圖文與視覺認知之關係。資訊傳播學報--跨媒體資訊科技,148-157。劉莉芬(2002)。以認知理論探討兒童對幽默笑話觀點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晶波(2004)。解讀孩子的幽默。家長學校,01B,44-45。
蔡宛珊(2005)。成人讀者對圖畫書的解讀─以幾米作品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延治(2002)。1歲-3歲--小小孩的幽默天地。學前教育,25(9),25-27。鄭茂禎(2001)。探討兒童立體書的圖文整合--以活動式圖書類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2,81-89。鄧佩玲(2007)。不同性別幼兒觀看各類卡通幽默類型下之幽默反應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台北:智慧大學。
謝慧珍、陳皎眉(1995)。兒童幽默感、同儕聲望與行為能力關係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23-146。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英文部分:
Bariaud Francoise (1989). Age difference in children’s humor. In McGhee Paul E. (Ed.),Humor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 a guide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p.15-48).New York : Haworth Press。
Brown Ivan(1993).Young children’s explanations of pictorial humor: a preliminary stud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93,35-40.
Catherine Williams Brackett(1933). Laughing and cry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2),119-126.
Ding Gladys F.(1932). A study of the laughing and smiling of preschool children. Pedagogical Seminary and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40,452-472.
Edward de Bono,謝君白譯(1996)。水平思考法。台北:桂冠。
FranziniLouis R,陳詩紘譯(2003)。培養孩子的幽默感。臺北市 : 新苗。
Honig Alice Sterling(1988)。Hum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Young children, 43(4),60-73。
Klein Amelia(1992).Storybook humor and early development. Child Education,68(4),213-217.
Loizou Eleni(2006). Young children’s explanation of pictorial hum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33(6),425-431.
M. William,馬祥來譯(2000)。圖畫書符碼概論。兒童文學學刊,3,160-182。
Maier, N. R. F.(1932).A gestalt theory of humour.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3,69-74.
Martin, R. A. (2007). The psychology of humor: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CA. San Diego: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McGhee Paul E. (1971). The role of operational thinking in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42, 733-744.
McGhee Paul E. (1971a).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 42, 123-138.
McGhee Paul E. (1974b).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bility to create the joking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 45, 552-556.
McGhee Paul E. (1976). Children's appreciation of humor :a test of the cognitive congruency principle. Child Development, 47, 420-426.
McGhee Paul E. (1979). Humor,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 W.H. Freeman.
McGhee Paul E. (1981). A developmental test of the disposition theory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52, 925-931.
McGhee Paul E. and Antony J. Chapman (1980). Children's humour. New York : J. Wiley.
Nerhardt G. (1970). Humor and inclination to laugh: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timuli of different divergence from range of expectanc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 185-195.
Peter, L. J.,劉君業譯(1986)。幽默定律。台北:遠流。
Pien Diana and Rothbart Mary K.(1976). Incongruity and resolution in children's humor: a reexamin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7, 966-971.
Puche-Navarro, Rebeca(2004). Graphic jokes and children's mind:an unusual way to approach children's epresentational activit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 343-355.
Shaeffer Margaret B and Hopkins, Dee(1988). Miss Nelson, knock-knocks & Nonsense:connecting through humor. Childhood Education,65(2),88-93.
Shultz, T. R., & Horibe, F.(1974). Development of the appreciation of verbal jok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0, 13-20.
W. Lawrence Neuman,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市:學富。
Zigler, E., Levine, J., & Gould, L.(1966).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appreciation of humor. Child Development, 37, 50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