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3 2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支義雄
論文名稱:臺北植物園非假日遊客滿意度相關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for Tourists to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During Non-holidays
指導教授:簡後聰簡後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植物園滿意度遊憩
外文關鍵詞:botanical gardendegree of satisfactionrecre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從遊客、經營管理者及志工三方面著手,透過遊客的問卷調查,管理者及志工的深度訪談,探討園方之經營理念、園區現況與遊客使用需求之間情形。
研究調查結果,大部分入園遊客多為大臺北居民、女性較多、因喜愛這裡的環境而來;在此活動時間多不超過半天,且偏靜態形式:如散步、觀賞風景。透過報章雜誌、媒體及網路取得園區訊息者不到一成;對於園區的環境大都感到滿意;由於無遊客中心及室內活動場所,因此若日後園區增建時,遊客希望能先增加公共設施(53.8%)。
在功能性滿意度上,以遊憩層面得分最高(4.28),研究層面得分最低(3.68);遊園體驗滿意度則以美感層面得分最高(4.63),社會層面得分最低(3.76)。研究亦發現遊客不同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狀況等背景特性對於遊園活動的選擇會有顯著差異;總滿意度分數的高低對於遊客重遊意願有影響。
園區目前以教育解說為重點工作,以營造一個安全的場所供遊客前來,對於從事休憩活動的遊客,抱持著開放的心態歡迎入園,並希望他們在日後能注重到園區的其他功能;礙於經費有限、人力不足及隸屬不明確等問題,造成園區在活動舉辦、資料統計、經營管理與維護,有心無力。
園區目前對於從事非教育解說活動的遊客區塊重視度不夠,然而此區塊的遊客量卻是最大的,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結果提供園方以不同角度思考,重視其他層面的遊客,而非只著重在教育方面,用以提升整體滿意吸引遊客再次重遊。這樣在潛移默化當中亦可達到教育之目的。
This study is to be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ourist, the management, and volunteer, and would resort to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tourist as well as in-depth interview with the management and volunteer to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belief of the garden,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campus, and the conditions of usage with needs by tourist.

As found from the research investigation, most of the tourists to the garden are residents of Taipei City and predominantly female, and they come to the garden because they love the environment. The duration they come to the garden for activities would hardly exceed half a day, and their activity is mostly static, such as walking, and viewing the sight. There are less than 10% of the visitors who have obtained information of the garden from newspaper, magazine, media, and network, while most of them are quite satisfied with the environment of the garden campus. Since there is no tourist center and indoor activity venue, tourists hope (53.8%) that public facilities could be first considered for construction if subsequent new amenities are to be added to the garden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functional satisfaction, the score in recreation is reckoned to be of the highest (4.28), while the aspect of research the lowest (3.68); the satisfaction of garden experience is given with the highest score in the aspect of aesthetics (4.63), while social aspect is awarded with the lowest score (3.76).The research has also found that tourists with diverse gender, age, educational level, occupation, marital status and others background feature should generate prominent difference with regard to the choice of garden-tour activity. The sum of total score in terms of satisfaction should impact some influence upon the tourist for them to re-visit the garden.

The garden is now plac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tour as its focused work, and it should create as a safe venue for tourist to visit. As for tourists coming to the garden for recreational activity, the garden management embraces open attitude to welcome them. It is hoped that management can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other functions of the garden. However, since the garden is limited with the problems of expenditures, manpower, and unclear subordination, it has resulted in much difficulty when the garden authorities are working to sponsor activity, information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It is believed that garden authorities have not placed enough attention on the area of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tour for tourist, while it is the part that enjoy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visitors. Therefor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the garden management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deliberation, and offer greater attention to visitors from other spectrum, rather than merely putting focus o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As a result, it should help to enhance the integral degree of satisfaction to attract tourist for re-visit. As such, it could have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unconsciously.
摘要………………………………………………………………………………I
Abstract………………………………………………………………………III
目錄………………………………………………………………………………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假設……………………………………………………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植物園………………………………………………………………7
第二節 組織與分區設施……………………………………………………11
第三節 國內植物園現況………………………………………………… 13
第四節 遊客遊憩行為…………………………………………………… 16
第五節 遊憩滿意度………………………………………………………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基地………………………………………………………… 24
第三節 研究樣本………………………………………………………… 31
第四節 問卷與訪談設計………………………………………………… 31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35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7
第四章 調查結果與分析…………………………………………………… 39
第一節 遊客資料統計分析……………………………………………… 39
第二節 不同背景特性遊客之活動類型差異…………………………… 46
第三節 滿意度現況……………………………………………………… 52
第四節 不同遊園活動遊客在功能性滿意度得分之比較……………… 53
第五節 不同遊園活動遊客在遊園體驗滿意度得分之比較…………… 54
第六節 總滿意度高低與遊客重遊意願之相關分析…………………… 55
第七節 深度訪談結果……………………………………………………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1
附錄…………………………………………………………………………… 76
附錄一 臺北植物園遊客遊園後調查預試問卷………………………… 76
附錄二 臺北植物園遊客遊園後調查正式問卷………………………… 7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82
附錄四 訪談稿…………………………………………………………… 83



























表次

表2-1-1 全球植物園的分部地區與數目……………………………………… 7
表2-1-2 植物園定義…………………………………………………………… 8
表2-1-3 都會型與非都會型植物園比較……………………………………… 9
表2-2-1 植物園空間/設施之功能分析表…………………………………… 12
表2-3-1 臺灣列於世界植物園名錄之植物園………………………………… 14
表2-3-2 四大植物園在四大功能執行之現況………………………………… 14
表2-4-1 遊憩的定義…………………………………………………………… 16
表2-4-2 遊憩行為理論………………………………………………………… 18
表3-2-1 臺北植物園歷年沿革表……………………………………………… 25
表3-2-2 臺北植物園景點說明整理表………………………………………… 28
表3-4-1 問卷修正表…………………………………………………………… 32
表3-4-2 正式問卷變項建構內容表…………………………………………… 33
表3-4-3 問卷變項之測量尺度………………………………………………… 34
表3-6-1 資料收集一覽表……………………………………………………… 36
表4-2-1 不同背景特性之遊客在活動選擇之社交類型χ2分析表………… 46
表4-2-2 不同背景特性之遊客在活動選擇之運動類型χ2分析表………… 47
表4-2-3 不同背景特性之遊客在活動選擇之休憩類型χ2分析表………… 48
表4-2-4 不同背景特性之遊客在活動選擇之技藝類型χ2分析表………… 49
表4-2-5 不同背景特性之遊客在活動選擇之知識文化類型χ2分析表…… 50
表4-2-6 不同背景特性之遊客在活動選擇之其他類型χ2分析表………… 51
表4-3-1 功能性滿意度及遊園體驗滿意度各變項之得分情形……………… 52
表4-4-1 不同遊園活動類型遊客在功能性滿意度之得分情形……………… 53
表4-5-1 不同遊園活動類型遊客在遊園體驗滿意度之得分情形…………… 54
表4-6-1 總滿意度高低與遊客重遊意願卡方獨立性考驗摘要表…………… 55
表4-6-2 總滿意度高低與遊客重遊意願 Cramer’s V分析表……………… 55
表4-7-1 臺北植物園2002年至2007年每月解說導覽主題………………… 57
表4-7-2 團體申請預約解說人次表…………………………………………… 57
表A 訪談人員、代號、時間、地點……………………………………… 83














































圖次

圖2-3-1 列於BGCI之臺灣植物園分布圖……………………………………… 13
圖2-4-1 Maslow的需要層次…………………………………………………… 17
圖3-1-1 研究架構圖…………………………………………………………… 23
圖3-2-1 臺北植物園位置圖…………………………………………………… 26
圖3-2-2 臺北植物園園區導覽圖……………………………………………… 26
圖3-2-3 臺北植物園區展示區分類方式……………………………………… 27
圖3-4-1 問卷內容項目………………………………………………………… 32
圖3-5-1 研究流程圖…………………………………………………………… 35
圖4-1-1 性別分佈……………………………………………………………… 39
圖4-1-2 年齡分佈……………………………………………………………… 40
圖4-1-3 教育程度分佈………………………………………………………… 40
圖4-1-4 職業分佈……………………………………………………………… 40
圖4-1-5 婚姻狀況分佈………………………………………………………… 40
圖4-1-6 居住地分佈…………………………………………………………… 40
圖4-1-7 來園頻率……………………………………………………………… 41
圖4-1-8 交通方式……………………………………………………………… 41
圖4-1-9 來園動機……………………………………………………………… 41
圖4-1-10 資訊獲得……………………………………………………………… 42
圖4-1-11 活動類型……………………………………………………………… 42
圖4-1-12 同伴…………………………………………………………………… 42
圖4-1-13 停留時間……………………………………………………………… 43
圖4-1-14 交通便利性…………………………………………………………… 43
圖4-1-15 設施充足性…………………………………………………………… 43
圖4-1-16 應加強之設施………………………………………………………… 44
圖4-1-17 與周邊公園之差異性………………………………………………… 44
圖4-1-18 重遊意願……………………………………………………………… 44
圖4-1-19 推薦意願……………………………………………………………… 44
中文部分
1.心岱(2004)。臺灣的植物園。遠足文化出版。
2.王昭正(2001)。休閒導論。臺北:品度圖書。
3.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
4.行政院農委會(2002)。九十一年度農業發展計畫專案茶政權濁物園系統之整件與經營計畫查證報告。
5.呂勝由、劉世慧(2001)。臺北植物園。林業研究專訊,8(6),p.1~3。
6.呂依純(2007)。臺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7.汪萱蕙(2001)。植物園的遊客。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8(6),p.8~11。
8.江凱寧(2006)。臺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9.何培齊(2007)。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編印。
10.林業試驗所(1990)。臺北植物園。臺北:林業試驗所編印。
11.林朝欽、林國銓(1995)。恆春熱帶植物園遊客資料之調查分析。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10(4),p.437-445。
12.林國銓、林朝欽(1995)。福山植物園遊客資料調查分析。台灣林業科學,15(1),p.105~113。
13.林晏州、陳惠美(1998)。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4),p.59~71。
14.林秀倫(2006)。恆春熱帶植物園遊客之認知、滿意度與園區經營管理策略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15.邱文良、林朝欽(1992)。臺北植物園遊客資料調查。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7(1),p.15~21。
16.邱文良、林則桐(2001)。福山植物園經營現況。林業研究專訊,8(6),p.4~7。
17.邱文良(2005)。植物園與生物多樣性。林業研究專訊,12(2、3),1~4。
18.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之間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園藝學系博士論文。
19.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p.1~17。
20.范義彬(2001)。臺北植物園的志工。林業研究專訊8(6),p.12~15。
21.范義彬(2007)。臺北植物園教育解說團體申請人次表。未發表。
22.凌德麟(2003)。植物園之設計原則。造園季刊,49,p.59~66。
23.馬淑貞(2004)。臺北植物園與學校互動關係之探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馬淑真(2004)。四個世界知名植物園的特色和環境教育的做法-兼談臺北植物園的現況與發展。市師環教季刊,56,p.19~32。
25.馬淑真(2002)。臺北植物園的解說教育。市師環教季刊,48,p.1~7。
26.陳昭蓉、林晏州(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2),p.1~22。
27.陳毅強(200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棕櫚植物區景觀設計。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28.陳思倫(2005)。休閒遊憩概論。臺北:空大。
29.張春興(1993)。心理學概要。臺北:三民。
30.陸地(2005)。遊客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導覽解說人員需求與付費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31.曾于寧(2004)。教育展示空間設計因子之研究-以科博館植物公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黃蘭筠(2006)。生態旅遊遊客行為模式之研究 ─ 以七股潟湖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黃慧新(2006)。臺北植物園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經國學報,24,p.83~92。
34.黃慕儀、陳妤虹(2005)。植物展示區分析-以臺北植物園為例。造園季刊,56,15~28。
35.張莉欣(2003)。由歷史教度探討植物園的植物展示。造園季刊,46,p.31~38。
36.張莉欣(2005)。植物園解說教育功能研究─展示空間規劃設計準則初探。林業研究專訊,12-2、12-3,p5~7。
37.張淳婷、劉和義(2005)。邁向成功的國際級植物園之路。林業研究專訊,12-2、12-3,p8~11。
38.楊正川等(1999)。林業試驗所自然環境教育實施概況。環境教育季刊,39,p.1~7。
39.路統信(1992)。植物資源研究與植物園,現代育林,8-1(15),p.87~91。
40.路統信(1995)。資源植物與植物園。新時代林業特刊NO.12,臺北,中國造林事業協會。
41.葛兆年(1998)。臺北植物園鳥類相調查。臺灣林業科學,13(1),p.69~78。
42.廖何信(2003)。遊客對都市公園休憩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43.劉立偉(2001)。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森林公於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
44.賴明洲(1993)。植物園概論。造園季刊,14,p.22~27。
45.傅元幟、林晏州(2003)。植物園之規劃與功能之研究。造園季刊,49,p.35~40。
46.潘富俊、黃小萍(2001)。臺北植物園步道。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47.潘富俊(2000)。林業試驗所植物園在教學研究與自然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48.潘富俊、楊政川(2000)。林業試驗所植物園整建構想及新任務功能之發揮。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49.潘富俊(2001)。植物園經營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九十年度試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50.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臺北:五南。

網頁資源部分
1.戶外遊憩學會http://www.recreation.org.tw。
2.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http://vty.tbroc.gov.tw/。
3.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http://www.sow.org.tw/。
4.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
5.臺灣生態旅遊網http://www.ecotour.org.tw/a1_Sub4.htm。
6.臺北植物園網站http://tpbg.tfri.gov.tw/。
7.http://www.cyut.edu.tw/~andylai/student_report_5-2.htm

英文部分
1.Beard, J. G. & Ragheb, K. G.(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2-33.
2.BGCI(199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otanic Gardens—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individual strategies .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3.BGCI(2000). International Agenda for Botanic Gardens in Conservation.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4.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F.(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3, 337-352.
5.Hsieh, C. M.(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est of a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 Bloomington, IN.
6.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Iowa:Williamm C. Brown. Ublishers.
7.Kaplan, M.(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8.Kraus, R.(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urk: Har.
9.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0.Mannell, R. C. (1999). Leisure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E. L.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 235-251).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11.Maslow, A.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Toronto: Van Nostrand Reinhold.
12.Misra, R., & McKean, M. (200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52.
13.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Pieper(1963).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5.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4), 259-2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6.陳昭蓉、林晏州(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2),p.1~22。
2. 20.范義彬(2001)。臺北植物園的志工。林業研究專訊8(6),p.12~15。
3. 19.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p.1~17。
4. 17.邱文良(2005)。植物園與生物多樣性。林業研究專訊,12(2、3),1~4。
5. 16.邱文良、林則桐(2001)。福山植物園經營現況。林業研究專訊,8(6),p.4~7。
6. 15.邱文良、林朝欽(1992)。臺北植物園遊客資料調查。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7(1),p.15~21。
7. 11.林朝欽、林國銓(1995)。恆春熱帶植物園遊客資料之調查分析。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10(4),p.437-445。
8. 5.呂勝由、劉世慧(2001)。臺北植物園。林業研究專訊,8(6),p.1~3。
9. 33.黃慧新(2006)。臺北植物園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經國學報,24,p.83~92。
10. 34.黃慕儀、陳妤虹(2005)。植物展示區分析-以臺北植物園為例。造園季刊,56,15~28。
11. 35.張莉欣(2003)。由歷史教度探討植物園的植物展示。造園季刊,46,p.31~38。
12. 36.張莉欣(2005)。植物園解說教育功能研究─展示空間規劃設計準則初探。林業研究專訊,12-2、12-3,p5~7。
13. 37.張淳婷、劉和義(2005)。邁向成功的國際級植物園之路。林業研究專訊,12-2、12-3,p8~11。
14. 39.路統信(1992)。植物資源研究與植物園,現代育林,8-1(15),p.87~91。
15. 41.葛兆年(1998)。臺北植物園鳥類相調查。臺灣林業科學,13(1),p.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