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心岱(2004)。臺灣的植物園。遠足文化出版。
2.王昭正(2001)。休閒導論。臺北:品度圖書。
3.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
4.行政院農委會(2002)。九十一年度農業發展計畫專案茶政權濁物園系統之整件與經營計畫查證報告。
5.呂勝由、劉世慧(2001)。臺北植物園。林業研究專訊,8(6),p.1~3。6.呂依純(2007)。臺北植物園假日主題活動解說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7.汪萱蕙(2001)。植物園的遊客。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8(6),p.8~11。
8.江凱寧(2006)。臺北植物園推動環境教育現況及使用者需求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9.何培齊(2007)。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編印。
10.林業試驗所(1990)。臺北植物園。臺北:林業試驗所編印。
11.林朝欽、林國銓(1995)。恆春熱帶植物園遊客資料之調查分析。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10(4),p.437-445。12.林國銓、林朝欽(1995)。福山植物園遊客資料調查分析。台灣林業科學,15(1),p.105~113。
13.林晏州、陳惠美(1998)。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1(4),p.59~71。
14.林秀倫(2006)。恆春熱帶植物園遊客之認知、滿意度與園區經營管理策略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15.邱文良、林朝欽(1992)。臺北植物園遊客資料調查。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7(1),p.15~21。16.邱文良、林則桐(2001)。福山植物園經營現況。林業研究專訊,8(6),p.4~7。17.邱文良(2005)。植物園與生物多樣性。林業研究專訊,12(2、3),1~4。18.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之間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園藝學系博士論文。19.侯錦雄、姚靜婉(1997)。市民休閒生活態度與公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0(3),p.1~17。20.范義彬(2001)。臺北植物園的志工。林業研究專訊8(6),p.12~15。21.范義彬(2007)。臺北植物園教育解說團體申請人次表。未發表。
22.凌德麟(2003)。植物園之設計原則。造園季刊,49,p.59~66。
23.馬淑貞(2004)。臺北植物園與學校互動關係之探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4.馬淑真(2004)。四個世界知名植物園的特色和環境教育的做法-兼談臺北植物園的現況與發展。市師環教季刊,56,p.19~32。
25.馬淑真(2002)。臺北植物園的解說教育。市師環教季刊,48,p.1~7。
26.陳昭蓉、林晏州(1996)。鄰里公園使用者滿意度影響因素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9(2),p.1~22。27.陳毅強(200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棕櫚植物區景觀設計。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28.陳思倫(2005)。休閒遊憩概論。臺北:空大。
29.張春興(1993)。心理學概要。臺北:三民。
30.陸地(2005)。遊客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導覽解說人員需求與付費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1.曾于寧(2004)。教育展示空間設計因子之研究-以科博館植物公園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32.黃蘭筠(2006)。生態旅遊遊客行為模式之研究 ─ 以七股潟湖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3.黃慧新(2006)。臺北植物園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經國學報,24,p.83~92。34.黃慕儀、陳妤虹(2005)。植物展示區分析-以臺北植物園為例。造園季刊,56,15~28。35.張莉欣(2003)。由歷史教度探討植物園的植物展示。造園季刊,46,p.31~38。36.張莉欣(2005)。植物園解說教育功能研究─展示空間規劃設計準則初探。林業研究專訊,12-2、12-3,p5~7。37.張淳婷、劉和義(2005)。邁向成功的國際級植物園之路。林業研究專訊,12-2、12-3,p8~11。38.楊正川等(1999)。林業試驗所自然環境教育實施概況。環境教育季刊,39,p.1~7。
39.路統信(1992)。植物資源研究與植物園,現代育林,8-1(15),p.87~91。40.路統信(1995)。資源植物與植物園。新時代林業特刊NO.12,臺北,中國造林事業協會。
41.葛兆年(1998)。臺北植物園鳥類相調查。臺灣林業科學,13(1),p.69~78。42.廖何信(2003)。遊客對都市公園休憩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43.劉立偉(2001)。生態遊憩區管理-以福山植物園與四獸山森林公於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44.賴明洲(1993)。植物園概論。造園季刊,14,p.22~27。45.傅元幟、林晏州(2003)。植物園之規劃與功能之研究。造園季刊,49,p.35~40。46.潘富俊、黃小萍(2001)。臺北植物園步道。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47.潘富俊(2000)。林業試驗所植物園在教學研究與自然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48.潘富俊、楊政川(2000)。林業試驗所植物園整建構想及新任務功能之發揮。植物園資源及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49.潘富俊(2001)。植物園經營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九十年度試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50.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臺北:五南。
網頁資源部分
1.戶外遊憩學會http://www.recreation.org.tw。
2.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http://vty.tbroc.gov.tw/。
3.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http://www.sow.org.tw/。
4.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
5.臺灣生態旅遊網http://www.ecotour.org.tw/a1_Sub4.htm。
6.臺北植物園網站http://tpbg.tfri.gov.tw/。
7.http://www.cyut.edu.tw/~andylai/student_report_5-2.htm
英文部分
1.Beard, J. G. & Ragheb, K. G.(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2-33.
2.BGCI(199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otanic Gardens—Guidelines for developing individual strategies .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3.BGCI(2000). International Agenda for Botanic Gardens in Conservation. 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UK.
4.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F.(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3, 337-352.
5.Hsieh, C. M.(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est of a 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 Bloomington, IN.
6.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Iowa:Williamm C. Brown. Ublishers.
7.Kaplan, M.(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8.Kraus, R.(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New Yourk: Har.
9.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10.Mannell, R. C. (1999). Leisure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In E. L.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 235-251).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11.Maslow, A.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2nd ed.).Toronto: Van Nostrand Reinhold.
12.Misra, R., & McKean, M. (2000).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tress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nxiety, time management,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tudies, 16(1), 41-52.
13.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Pieper(1963).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5.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4), 25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