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2007)。臺閩地區各縣市外籍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臺
北市:內政部。內政部統計處(2008)。臺閩地區結婚及離婚-按國籍
國分。臺北市:內政部。97年04月09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8)。九十七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96年國人結婚之外
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臺北市:內政部(2008/01/18)。
內政部戶政司(2007)。九十六年臺北縣新住民人數統計表(數據統計以本
國籍配偶設籍於本縣之新住民人數) 。臺北市:內政部(2007/06)。
臺北縣教育局(2007)。九十六學年度臺北縣各國小新住民學生人數統計
表。臺北縣:教育局(2007/10/04)
教育部統計處(2008)。九十六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
概況統計。臺北市:教育部。97年05月05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重
要教育統計資訊
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王妙如(2005)。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校教育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
明道管理學院教育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朱珊妮(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瑞華(2006)。新移民女性的親師溝通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
平等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耀蘭(2005)。幼稚園親師合作的探究歷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珍宇(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互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阮惠華(2002)。國民小學親師溝通之行動研究-以一個班級為例。國立臺
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東市。
柯麗貞(2006)。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
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臺南大
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碧娥(2006)。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
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玲(2006)。新移民女性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竹東國小補校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姿秀(2006)。外籍配偶子女語言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明道管
理學院教育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惠萍(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玟甄(2005)。中部地區國小教師知覺親師衝突原因及其因應策略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素捷(2002)。臺中市國民中小學親師衝突原因及教師因應方式之研究。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宋奇(2006)。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信念及教育實踐研究。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張淑猜(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胡珍瑜(2005)。一位幼教師親師溝通觀點與經驗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賴秀英(2001)。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小班教學精神」
班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木姻(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新移民基本教育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淑華(2006)。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與溝通之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建銘(2005)。外籍配偶親師溝通之研究-以幼托園所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黃明珠(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
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素偵 (2006)。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價值與教育期望之研究-以越南籍
女性配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羅永治(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原因知覺及其因應策略
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詹蕙瑋(200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親師互動之個案研究-以三位台北市教
師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許倪瑋(2005)。國小教師與外籍配偶親師合作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蔡瓊婷(2003)。國民小學親師衝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
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市。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慶皇(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
院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正平(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衝突管理策略之
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謝妃涵(2007)。新住民子女幼教教師教學經驗分析之個案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游雅惠(2007)。國民小學教師知覺親師合作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鍾婷婷(2004)。幼稚園教師因應親師衝突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育琦(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的觀點及其處理方式之研
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福壽(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淑俐(2005)。溝通,其實不簡單。臺北市:五南。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心理。
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臺北縣:冠學文化。
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臺北市:商鼎。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偉華。
秦夢群(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劉慈慧(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曾慶豹(1998)。哈伯瑪斯。臺北市:生智。
高宣揚(1991)。哈伯瑪斯論。臺北市:遠流。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連生(1997)。親師合作樂無窮-論親師溝通理念與技巧。班級經營,2(1),5-9。
周新富(2003)。家長參與子女教育之研究與實務。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1,69-92。
曾端真(1996)。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師溝通。北縣教育,11,11-13。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0。
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9,207-227。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
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3。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台
灣社會研究。
周煥臣(1994)。增進親師關係芻議-給結業實習生參考。教師之友。33(5),
61-64。
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8-17。陳憶芬(2001)。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4),
84-97。
黃琪璘、江雪齡(1995)。台灣準教師的社會多元文化觀之探討。國教之
聲,28(3),27-35。
顧燕翎、游詒君(2005)。建立支持系統及倡導多元文化。臺北市政府社
會局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05。
王珮君(2004)。淺談哈伯馬斯批判理論。2007年8月10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1/41-21.htm。
陳迪暉(2001)。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
述立場之分野。2007年8月12日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16/16-3.htm。
陳烘玉(2005)。外籍配偶子女專題報告。臺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網站-課
程督學專區。2007年8月15日取自
http://share.tpc.edu.tw/neo/DocLib17/Forms/AllItems.aspx。
林娟芬(2001)。從符號互動論的概念來分析和解釋喪偶者的反應。2007
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ttcs.org.tw/~church/22.2/9.txt。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
教育,626:32-37。
葉肯昕譯(2004)。親師合作。臺北縣:桂冠。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原著出版
年:1995)。
邱書璇譯(1995)。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臺北:揚智。
貳、英文部份
Brown, L. J. (198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or style and the
perceived outcomes of rural elementary children’s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rable, R. E. (1979). Using communication. Boston, MA:Allyn & Bacon.
Lupi, M. H. & Tong, V. M.(2001)。Reflecting on personal interaction style
to promote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school-home partnership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45, 162-66.
Rohwer, K. A. (1991). A study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1), 64.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AAC9217464)
Swick, K. J. (2003). Communication concepts for strengthening
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0,2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