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方志華 (2001)關懷倫理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46,31-51。王文科 (198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令宜、汪以仁 (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的魅力校園。教育研究月刊,113,134-138。朱啟華 (1992)。康德德育方法之理論基礎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江謝麗雪 (2003)。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史玉琪 (2000)。耶!說故事就像玩遊戲。自由時報(4月18日),第44版。
何琦瑜 (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何琦瑜,鄭一青等(合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22-29。台北:天下雜誌。
但昭偉 (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但昭偉 (2007)。課程與教學哲學:教育哲學述評/〈道德教育〉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Patton,M.Q.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台北:桂冠。
吳美真譯 (1988)。William,J.B.編著。美德書:偉大勵志故事的寶藏(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台北:圓神。
吳清山、林天祐 (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吳臻幸 (2001)。我的班、我的故事-國小導師形塑班風歷程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寶珍 (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敏華 (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介至、邱紹一 (2002)。品格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學生事務, 41(1),55-60。李介至、邱紹一 (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李宣俞 (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珀 (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李素貞、蔡金鈴 (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7。李琪明 (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沈六 (1997)。學校道德教育的理想與實施。教育實習輔導專刊,3(2),73-64。沈六 (1998)。社會學習論的道德發展觀與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27-64。周慧菁 (2004)。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何琦瑜,鄭一青等(合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14-21。台北:天下雜誌。幸曼玲 (1991)。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道德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1),45-50。林巧鵑 (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素芬 (2006)。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 林新發、王秀玲 (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林春雄、陳雅莉、王欣華、胡峻豪、詹婷姬、許允麗、王慧娟等譯 (2007)。Keith,A.A., & Meredith,D.G.m原著。教師臨床視導的技巧-職前教師及在職教師適用(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台北:五南。
邵瑞珍、皮連生 (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邱雅蘭 (2006)。宗教團體重建教師信念之研究-以財團法人福智寺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侯懿真 (2005) 。國小學童國語即席演說之個案。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紀淑萍 (200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姚美華 (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53-275。台北:巨流。
范信賢 (1999)。學生生活經驗中心的道德課程編寫與教學。國教學報,11,207-229。孫台鼎、王金國 (2004)。打造品格開拓人生。台中:靜宜大學。
高博銓 (1999)。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道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0,62-67。張春興 (1983)。青年的煩惱與出路。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 (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4)。施政主軸-行動方案。2007/9/10 取自http://www.edu.tw/ 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931021actionproject.doc
郭怡玲 (200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密桃、陳埩淑 (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粘舒愉 (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單文經、汪履維編譯 (1989)。Hearsh,R.H., & Paolitto,D.P., & Reimer,J.原著。道德發展與教學(Promoting Moral Growth: From Piaget to Kohlberg)。台北:五南。
曾漢塘、林季薇譯 (2000)。Noddings,N.原著。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台北: 弘智文化。
黃孟嬌譯 (1998)。Engal,S.原著。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hood)。台北:成長文教。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 (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嘉雄 (2000)。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行政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19-25。黃德祥 (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集,99-166。彰化縣:國立彰化示範大學教育學院。
黃德祥、洪福源 (2004)。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24,17-29。
黃德祥、謝龍卿 (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慈濟教師聯誼會 (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台北:靜思文化。
楊淑娟 (2003)。加拿大地方政府 教養變成最酷學分。天下雜誌,287,88-93。
楊深坑 (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楊龍立、潘麗珠 (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溫明麗,黃奕清 (1998)。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 (1996)。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賈馥茗 (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
劉冬梅 (2001)。教育四要點。湖南教育,21,4-6。
劉佑星 (2001)。實施靜思語教學的實務探討。慈濟大學教育學程通訊,4,2。
劉秋木、呂正雄譯 (1993)。Hersh R. H., & Miller J. P., & Fielding G. D.原著。德育模式(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an appraisal)。台北:五南。
歐用生 (1992a)。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歐用生 (1992b) 澄清價值澄清教學法的價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3(3),127 - 135。歐陽教 (1986)。從哲學觀點談校園倫理教育的實施。收於:校園倫理學術研討會紀錄。評論及自由討論,43-50。
歐陽教 (1992)。德育原理。台北:文景書局。
潘慧玲編著 (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
鄭麗鳳 (2003)。國中學生內外空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羅耀宗譯 (2004)。Frank,J.R.原著。企業全面品德管理—看見亞洲新利基(Renewal Through Total Ethical Management:Asia’s New Crisis)。台北:天下文化。
蘇芸慧 (2004)。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西文資料
Berger,E.(1996).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2(2),3-4.
Bottery, M. (1990).The morality of the schoo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alues in education. London: Cassell.
Eisenberg, N., & Mussen, P. H.(1989) .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 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S. (1989). The Development of Infinitives by 3-, 4-, and 5-Year-Old Childre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UNY Graduate Center.
Feldman,K.(1995).Leben undTod in Werk von Talcott Parsons. In : Feldman, K. & Fuchs - Heinritz,W.(Hg.)(1995)Der Todistein Problem der Lebenden (pp:140-172) Frankfurt a. M.: Suhrkamp stw..
Gibbs,L.,&Earley,E(1994).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Phi DeltaKappa Festback(Whole No.362).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iv.asp
Kohlberg, L. (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Row.
Leming,J.(1993).Synthesis of research:in search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51(3),63-71.
Leming,J.(1999).Current evidence regard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 in character education : A brief review.In M.Williams & E.Schaps(Eds.),Character education :The foundation for teacter education (pp50-54). Washington, DC: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Lickona,T.(1987).Character Education:Seven Crucial Issues.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20,77-84.
Lickona,T.(1993).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 (3),6-11.
Lickona,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res.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McBrien,J.L., & Brand,R.S.(1997).The Language of Learning:A Guide ro Education Terms.Alexandria,AV: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17-18.
Ormrod, J. E. (2003).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03 from : http:// www. uvm. Edu /~vtconn /journal /1995/ murray.html.
The Chara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CEP).(2003).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Retrieved November 12,2005,from http:/www.charact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