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世英(2005)。國民中小學教學媒體設施與應用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英州(2002)。高雄縣國中教師教學媒體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雜誌,第95期,75-79頁。王美晴(1999)。幼兒教具設計與製作。臺北市:華騰文化。
王春生(2005)。教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提升學生學習。北縣教育,第50期,55-58頁。王曉璿(1998)。從NII對社會的影響—談現代教師的基本電腦素養。菁莪,第10卷,第2期,10-15頁。
王建華、劉素珍(2005)。國民小學網路化教學媒體資源整合系統之建置與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6卷,第5期,21-28頁。
天下雜誌編著(1999)。跨世紀希望工程師。臺北市:天下。
尹玫君(2003)。自教育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初等教育學報,第16期,1-36頁。
尹玫君、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學習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第13卷,第2期,109-138頁。田耐青、郭鳳蘭(1992)。台灣地區師範學院「教學媒體」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期,32-38頁。朱則剛(1996)。視聽媒體在教學上功能與角色的省思。中等教育,第47卷,第3期,12-15頁。
朱耀明、王英州(2002)。高雄縣國中教師教學媒體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南台科技大學學報,第27期,153-165頁。
朱鎮宇、張雅芳、徐加玲等(2007)。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現況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第15期,108-124頁。何翠華(2004)。國語科教學媒體—教具的應用。翰林文教雜誌,第10期,12-15頁。
李忠謀、吳正己、林美娟(1998)。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之建置。資訊與教育,第68期,21-28頁。李金銓(1998)。傳播科技革命。輯於李金詮著,大眾傳播理論(第九版)(83-103頁)。臺北市:三民。
李宗薇(1993)。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第二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宗薇(1998)。教學媒體在班級的應用。班級經營,第3卷,第3期,11-17頁。李宗薇(2005)。科技、教育科技與教學設計—概念的再界定。國民教育,第45卷,第6期,12-17頁。李宗薇、William Winn(1999)。教學科技的觀念與議題。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卷,第4期,1-8頁。
李春芳(1992)。國民中學教學媒體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春芳(1998)。媒體的應用。輯於黃光雄編,教學原理(327-35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乾龍等著(2003)。三重埔風情畫—三重市改制四十週年歷史回顧展專輯。臺北縣:三重市公所、三重埔文史學會。
李雪莉(2001)。教師運用資訊網路的能力。輯於吳怡靜等著,網上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向前(107-119頁)。臺北市:天下。
李漢偉(1998)。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市:麗文。
李麗娥(2003)。國民中小學國語科教科書選用之行動研究—以新新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沈亞梵(1994)。教學媒體自製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沈亞梵(1999)。教學媒體新科技。研習資訊,第16卷,第5期,5-11頁。吳宜靜等(2001)。網上學習——如何幫孩子成長向前。臺北市:天下。
吳明隆、林義雄(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第43卷,第1期,11-25頁。吳明隆(2004)。科技接受模式及其對資訊融入教學的啟示。國教之友,第56卷,第1期,25-32頁。吳金蘭(1996)。視聽媒體與教學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第9期,126頁。林柏伶(2005)。影響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行為意願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林倫全(2006)。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市場變遷及廠商競爭態勢之預測。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清章(1997)。國民中學教師使用普通教室基本教學媒體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林菁(2005)。善用中小學教學資源—從教學資源運用的迷思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67期,63-74頁。林義雄(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教育科技組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錫耀(2005)。建構數位學習情境—實施資訊融入教學。北縣教育,第50期,4-5頁。
周宴安、劉威德(2004)。國小英語教師對教具之看法及較常使用教具之類型—以彰化縣市四所國小為例。中州學報,第20期,243-263頁。
施冠慨(1989)。有效教學途徑之探討。臺北市:水牛。
施冠慨(1997)。視聽教學媒體使用狀況的評量—提供正確觀念的幾點建議。視聽教育雙月刊,第38卷,第5期,12-16頁。胡夢君(2003)。臺北市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科技設備使用情況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紀肇聲(2000)。教學科技與國小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1期,46-49頁。許學仁(2000)。語文領域課程綱要設計精神與理念。南一新講台,第1期,12-15頁。
徐佳士(1967)。麥克魯漢的傳播理論評介。新聞學,第1期,293-304頁。
徐照麗(2000)。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孫培真(2003)。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願—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其影響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許順得(2003)。國小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康瀚文(2003)。臺北縣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1999a)。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民96年9月30日,取自教育部網頁:http://rs.edu.tw/information/infpln/bascont.htm
教育部(1999b)。中小學教室電腦基礎設備參考規格。民96年9月30日。取自教育部網頁:http://rs.edu.tw/information/standard/classcom.htm
教育部(2001a)。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民96年7月27日。取自教育部網頁: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ral.shtml
教育部(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教學設備基準。民96年9月30日。取自教育部網頁:http://blog.szps.kl.edu.tw/gallery/10/9311thing.pdf
教育部(2007)。教育部經費補助應以教育經費欠佳之縣市優先協助。民96年9月30日。取自教育部網頁:http://epaper.edu.tw/news/960920/960920_003.htm
張玉燕(1994)。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霄亭(1991)。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張霄亭(1994)。視聽媒體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華文世界,第74期,140-147頁。張霄亭(1996)。教學媒體的發展與應用。中等教育,第47卷,第3期,3-11頁。
張霄亭(1997)。淺談「教學媒體」與「教學科技」的「定義、領域範疇」發展。台灣教育,第560期,2-17頁。
張霄亭、朱則剛(1998)。教學媒體。臺北市:五南。
張霄亭等(2000)。教學原理。臺北市:空中大學。
陳水冰(2003)。三重市國民中學推動社區藝文活動之策略規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正治(1999)。國語科教學的三大方向與方法。國教新知,第45卷,第3期、第4期,2-10頁。陳宏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陳沛涵(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使用國語科教具教學需求、意願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昌維(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國語文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香君(2003)。高雄市國中語文領域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關注階段、採用層級及激勵、障礙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素貞、邱士峰(1998a)。屏東市國民小學教師自製與使用教學媒體現況研究。國教天地,第125期,4-10頁。陳素貞、邱士峰(1998b)。屏東市國民小學教師自製與使用教學媒體現況研究。國教天地,126期,39-44頁。陳淑英(1986)。視聽媒體與方法在教學上應用之研究。臺北市:文景。
陳淑英(1992)。教學媒體之選擇。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期,40-44頁。陳淑華(2000)。國小教科書開放審定版後衍生問題及爭議之探討—法律面與經濟面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嘉彌(1993)。現階段師院附小教師使用視聽教育媒體之認知態度及行為研究報告。視聽教育雙月刊,第35卷,第2期,33-44頁。陳慧真(1993)。教學媒體之研究。竹北學粹,第1期,141-177頁。通達資訊(2007)。公司沿革。2007年10月9日。取自通達資訊網頁:http://www.cdspace.com.tw/company/history.asp
曾春榮(2005)。教師專業成長-資訊融入教學與實務運用。北縣教育,第50期,49-54頁。曾筱雯(2002)。雲嘉地區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師運用教學資源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劉和然(2007)。96學年度校長會議——臺北縣教育整體規劃發展。2008年4月5日。取自:http://163.20.200.6/asjh/uploads/jack/960827/document
游秀菊(1982)。利用教學媒體教國文。視聽教育雙月刊,第24卷,第2期,16頁。黃志生(2003)。九年一貫國小教科書行銷策略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政傑(1991),課程實施的障礙。輯於黃政傑著,課程設計(411-426頁)。臺北市:東華。
黃淑萍(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媒體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雅君(2000)。臺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之能極其相關設備利用情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翠嫩(1999)。推展視聽媒體在教學上之應用—以台灣大學圖書館多媒體服務中心推廣活動為例。大學圖書館,第3卷,第3期。黃嘉勝(1995)。影響教師使用教學媒體的限制因素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第9期,507-523頁。
溫明正(2000)。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第50期,54-61頁。萬家春(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過去、現在及未來。2007年7月21日。取自: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_3.htm
葉興華(1999)。國語科教學之檢討與改進。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卷,第4期,119-134頁。葉馥嘉(2005)。傳統教學媒體與網路教學體之比較。致理學報,第20期,521-546頁。臺北縣政府(2005)。臺北縣94學年度中小學學生能力檢測分析研究報告。2008年3月10日。取自:http://www.jges.tpc.edu.tw/s01/board.
臺北縣政府(2008a)。臺北縣教師資訊能力線上測驗與管理系統。2008年5月31日。取自:http://passport.tpc.edu.tw/default1.asp
臺北縣政府(2008b)。北縣人口概況。2008年4月5日。取自:http://www.tpc.gov.tw/web/Home?command=display&page=flash
臺北縣教育局(2007a)。北縣學校資料。2007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tpc.edu.tw/_file/2052/SG/25532/39347.html
臺北縣教育局(2007b)。臺北縣國民中小學課程計畫備查。2007年11月25日。取自:http://src.tpc.edu.tw/iplan/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1992)。國民小學教學媒體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趙美聲(1991)。簡述教學媒體選擇的模式。台灣教育,第487期,17-21頁。
趙美聲(1993)。影響教師使用媒體因素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第35卷,第1期,34-48頁。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研究方法——社會科學工作季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北市:雙葉。
廖遠光(1999)。國小教師對教學科技使用效果的態度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5期。32-39頁。鄧鈞文(2001)。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教科書市場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蔡延治(1998)。基隆地區幼教老師及使用教具現況之研究。德育學報,第14期,134-146頁。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
羅秋昭(2000)。面對新的語文學習—談九年一貫課程語文教材的趨勢。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5期,113-130頁。
饒見維(2000)。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4期,1-17頁。英文部分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 Dryden Press.
Dale, E. (1970). A Truncated Section of the Cone of Experience. Theory into Praction, 9(2), 96-100.
Descy, D. E. (1991). Instructional media utiliz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eacher burnout and student lea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18(2),99-106.
Hannafin, M. J. (1992). Emerging technologies, ISD,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 Critical perspectiv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0 (1),49-63.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1993). Instructional Media &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4th ed). New York:Macmillan.
Kozma, R. B. (1994). Will media influence learning? Reframng the deb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2), 7.
Langer, S.(1996). Philosophy in a New key; A Study in the Symbolism of Reason, Rite, and Art( 3rd ed.) Co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untz, G. C.,Drewniak, U., & Scott, F.(1989).On-Line and off-line assessment of self-regulation in learning from instructional text and pic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Morrison, G. r., Ross, S. M., & Kemp, J. E. (2004).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Hoboken, N. J.:John Wiley & Sons.
PIRLS (2006). PIRLS 2006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Specifications( 2nd ed. ).Retrieved February 27, 2008, From http://isc.bc.edu/PDF/P06Framework.pdf.
Reza, M. A. (1988). The benefi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oshd, Magazin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2),772-774.
Spotts, T. H. & Bowman, M. A. (1995). Faculty Use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ies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2), 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