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2: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昀倢
研究生(外文):Tsai Yun-Chieh
論文名稱:呂坤《閨範》女子教育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yu Kun’s Female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Gui Fan
指導教授:鄭玉卿鄭玉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4
中文關鍵詞:閨範呂坤女子教育女德明代
外文關鍵詞:Gui FanLyu Kunfemale educationfemale virtueMing 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22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閨範》的作者呂坤,身處於明代中後期。當時社會由於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帶動了描寫市井小民日常生活的市民文學,加上印刷技術的進步,書籍大量的流通,影響所及,使得身處於閨房內的女性也受到了影響;呂坤眼見當時社會風氣逐漸走向開放,禮教對女性的束縛有了鬆動的現象,為了導正社會風氣,因此他編寫了《閨範》,期望藉此能達到教化女性的功能。
《閨範》一書共分四卷,卷一為〈嘉言〉,卷二至卷四則為〈善行一〉至〈善行三〉。卷一〈嘉言〉是呂坤由中國古代〈四書〉〈五經〉,以及歷代作品〈古語〉所組成,內容經過呂坤本人的挑選及刪改,並在文句後加上自己的評論。其出發點是為了配合當時女性的教育程度,所以對原本典籍內容有所變更。卷二至卷四則是呂坤由歷代史書中挑選合適的典範,在每篇故事旁加上插圖,文後加上自己的評論;書中共選錄153人,將這些典範依角色的不同分為九類。
在《閨範》的內容中,也可以從內容中探討呂坤對於女性的看法:女性的能力、女性應處的位置等等;除了傳統保守的一面,他也展現出了不同於當時代較為進步的創見,是在傳統社會中較為特別之處。《閨範》在當時表現出的重要性,是它反映出當時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而對於現代的意義也與當時成書時代有所不同,書中形塑了傳統女性的價值觀,藉此反省傳統的女性角色,及反省傳統社會教育女性的方法。
最後從《閨範》這本書中所透露的思想,可以帶給現今教育一些借鑒及啟發:對於性別方面的教育,應如何進行;品格、道德方面的教育及教材該如何安排;以及有關於典範的學習,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典範,才不至流於意識型態的灌輸。
Lyu Kun, the author of Gui Fan, lived in the later period of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residents of city layer sprung up, and drove the literature that described people’s daily life. With the progressive of printing technique, books separated with a large number. As a result, females who lived in boudoir were also influenced. Lyu Kun discovered 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gradually opened, and the traditional moral norms for female were loosened. In order to guide 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back to straight, he compiled Guei Fan, and expected to teach females with it.
Gui Fa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Chapter one is Jia Yan, and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our is Shan Xing 1 to Shan Xing 3. Jia Yan is composed from 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and Gu Yu. The Four Books include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 and the Mencius; Five classics included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iography of Tso, The Book of Rites, The Book of Odes; and the last part of Jia Yan is Gu Yu which was adopted up from compositions in the past. The contents was chosen and revised by Lyu Kun himself, and he commented behind the sentence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was for the level of education of females at the time, therefore he changed the original contents. Chapter 2 to chapter 4 was models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that was chose by Lyn Kun in all the past dynasties. He affixed to illustration by the side of each story, and commented behind the articles. There are 153 models in this book, and these models are classified to 9 parts with the different role of each model.
We can also confer Lyu Kun’s thoughts to female from the content of Guei Fan, such as ability of female, and position that female should be. Except for the part of traditional thoughts, he also showed the more progressive thoughts that differ from then. That is more unusual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In Ming Dynasty, the importance of Gui Fan is that it reflects the status of female at the time. In modern time, the importance of Gui Fan is different from the Ming Dynasty. It shapes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female, and we can make self-examin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female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s to female in traditional society.
Lastly, the thoughts disclosed from Gui Fan make some implications to modern education: how to proceed the gender education; how to arrang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terials of morality; and how to chose the appropriative models to learn, then it would not lapse into the imbuing with the ideology.
摘要 …………………………………………………………………i
謝辭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閨範》作者與其流傳情形 ……………………21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作者生平 ………………………………21
第二節 《閨範》的成書背景與原因 ………………………34
第三節 《閨範》與妖書案 …………………………………44
第四節 《閨範》版本與流傳情形 …………………………47
第三章 《閨範》的內容探討 ……………………………57
第一節 卷一〈嘉言〉之內容分析 …………………………57
第二節 典範選錄標準 ………………………………………91
第三節 典範綜合分析 ………………………………………126
第四章 《閨範》的特色分析 ……………………………143
第一節 傳統社會之女德 ……………………………………143
第二節 《閨範》的性別意識 ………………………………161
第三節 呂坤思想創見之處 …………………………………180
第四節 《閨範》一書評述 …………………………………192
第五章 啟示與結論………………………………………209
第一節 對台灣教育的啟示 …………………………………209第二節 結論與未來研究建議 ………………………………214
參考文獻 ……………………………………………………………221
附錄-妖書案始末 …………………………………………………229
表次
表2-1 呂坤仕宦經歷 ………………………………………32
表2-2 閨範版本表 …………………………………………49
表3-1 《閨範》典範列表 …………………………………124
表3-2 女子之道典範朝代列表 ……………………………127
表3-3 夫婦之道典範朝代列表 ……………………………127
表3-4 婦人之道典範朝代列表 ……………………………128
表3-5 母道典範朝代列表 …………………………………129
表3-6 姊妹之道、姒娣之道、姑嫂之道、嫡妾之道、婢子之道典範年代列表 ……………………………………130
表3-7 典範人物年代列表 …………………………………131
表3-8 典範年代及德行綜合分析 …………………………139
壹、史料

《大明會典》卷79,〈旌表〉(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明世宗實錄》(台北:中文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刊本縮編)。
《明史》(北市:鼎文書局,1978年三版)。
宋‧司馬光:《家範》,收於《叢書集成續編》v.60(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宋‧朱 熹:〈揭示古靈先生勸諭文〉,出自《朱子文集》第九冊,卷第一百(北市:德富文教基金會,1990年)。
宋‧朱 熹:〈論阿梁獄情劄子〉,出自《朱子文集》第二冊,卷第二十(北市:德富文教基金會,1990年)。
明‧仁孝文皇后:《內訓》,收於《叢書集成新編》v.33(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朱國楨《湧潼小品》(臺北:新興書局,1960年6月)。
明‧呂 坤:《去偽齋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六一》(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
明‧呂 坤:《呻吟語》,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三》(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呂 坤:《閨範》,收入清‧陳弘謀輯:《五種遺規‧教女遺規》卷中(台北:德志出版社,1961年)。
明‧呂 坤:《閨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二九》(台南:莊嚴文化,1995年)。
明‧呂近溪:《女小兒語》,收於清‧陳弘謀輯《教女遺規‧卷中》(台南:和裕出版社,2007年)。
唐‧宋若昭:《女論語》,收於清‧陳弘謀輯:《教女遺規‧卷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7年)。
梁簡文帝:〈美人晨粧詩〉,收於徐陵:《箋注玉臺新詠》,卷七(北市:廣文書局,1967年)。
清‧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下)》(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一版)。
清‧陳弘謀:《教女遺規》(台南:和裕出版社,2007年)。
清‧焦 循:《雕菰集》(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市:世界書局,1992年五版)。
清‧顏 元:〈通俗勸世集序〉,收入《習齋記餘》(北市:廣文書局,1971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第三冊,〈楚元王傳第六〉(北市:鼎文書局,1979年)。
漢‧班 昭:《女誡》,收於清‧陳弘謀輯:《教女遺規‧卷上》(台南:和裕出版社,2007年)。
嚴用堔、魯宗藩總修,王維新纂修:《襄垣縣志》,卷三〈名宦傳〉(成文出版社,1928年鉛印本)。

貳、專書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原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北市:巨流圖書,2003年)。
R.H.Hersh、L.Miller、G..D.Fielding原著,劉秋木、呂正雄譯:《德育模式》(北市:五南,200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毛楊洪注譯:《中庸‧大學評注》(北市:國家出版社,2004年)
毛樹駿講述、鄭燦筆記:《周子通書講義》(北市:七海印刷有限公司,1981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中國教育史》(北市:五南圖書,1989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北市:三民書局,2008年)。
王夢鷗注譯:《禮記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1981年)。
史次耘注譯:《孟子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1984年)。
白月橋:〈對歷史教科書改革的幾點意見〉,發表於《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7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2002年)。
呂妙芬:〈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收於羅久蓉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婦女與文化,1600-1950》(III)(臺北:中研院近代史,2003年)。
呂美頤:《走出中世紀—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的變遷》(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甲孚:《中國古代的婦女生活》(北市:黎明文化事業,1978年)。
李宗侗注譯:《春秋左傳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1985年)。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
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孟 森:《明清史講義—上》(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
林 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二版)。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三版)。
南懷瑾:《易經雜說》(北市:考古文化,1987年)。
馬 濤:《呂坤思想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馬 濤:《呂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持盈注譯:《詩經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1984年)。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北市:台灣商務,1975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八版)。
張國興編著:《六朝賦》(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張華葆:《歷史社會學》(北市:三民書局,1993年)。
張雲風編著:《中國后妃事略》(北市:大地,2004年)。
梁啟超:〈變法通義‧論女學〉,收於《乙丑重編飲冰室文集》第一集第二卷,(中華書局,1926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中國歷史‧元明清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郭建勳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二版)。
郭建勳注譯:《新譯尚書讀本》(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
陳 紱、周復剛譯注:《顏氏家訓譯注》(北市:建安,1999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陳信元:《中國版畫史》(北市:蘭亭書店,1986年)。
陳奎憙:《教育社會學導論》(北市:師大書苑,2001年)。
陳榮捷撰:《近思錄詳註集評》(北市:台灣學生,1992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喻本伐、熊賢君:《中國教育發展史》(北市:師大書苑,1995年)。
馮作民:《中國史談(四)》(臺北:星光出版社,1985年)。
黃得時註譯:《孝經今註今譯》(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北市:師苑,1988年)。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北市:麥田,1998年)。
劉義慶著、吳紹志校譯:《新譯世說新語》(台南:祥一出版社,1994年)。
歐陽教:《德育原理》(北市:文景出局,1998年六版)。
潘慧玲:〈教育學發展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教育學初探〉(收於《教育科學的國際化與本土化》,臺北:揚智,1996年)。
蔡文輝:《社會學》(北市:三民書局,2000年)。
鄭 涵:《呂坤年譜》(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鮑家麟等:《近代中國婦女史》(北市:近代中國,2000年)。

參、學位論文

丁千恬:〈明代中後期戲曲的教化功能研究—以蘇州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七月。
王 瑜:〈明清仕紳家訓研究(1368-1840)〉,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7五月。
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吳錦昌:《明代家訓之女子家庭教育》,佛教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六月。
林昭陽:〈《詩經》貴族婚禮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林偉錚:〈唐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林慧貞:〈《禮記》教育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慧貞:〈《禮記》教育思想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六月。
陳 超:〈明代女性碑傳文與品官命婦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五月。
陳怡如:《Mary Wollstonecraft之權利思想研究》,2003年,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莉婷:〈宋代家訓所表現的女子教育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盧詩青:〈詩經婚戀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肆、期刊論文

呂瓊萱:〈Gilligan之道德發展理論及其對我國婦女教育之啟示〉,發表於《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1期,2005年12月15日。
李琪明:〈品德教育之課程課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發表於《學生輔導》第92期,2004年。
周愚文:〈司馬光的家訓及其內涵對宋代家族教育的影響〉,收於《師大學報‧教育類》,2005年。
林公孚:〈談品格與品格教育〉,發表於《品質月刊》42卷12期,2006年12月。
施澤雄:〈設計下的歧視:呂坤《閨範圖說》之書寫策略析論〉,《中極學刊》‧第五輯,2005年12月。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逢夢龍的情教觀〉,收於《漢學研究》第11卷第二期,1993年12月。
許芳菊、陳慧嬌:〈品格決勝負〉(北市: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6年)。
陳豫貞:〈明代女教書的小同大異—《閨範》與《女範節錄》的性別意識研究〉,收於《新北大史學》第四期。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收於《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一期,2001年六月。
蘇芊玲:〈女性主義與婦女運動〉,發表於當代思潮與台灣發展資料庫(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網站),2003年。

伍、網站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4.php
教育部性別平等全球資訊網http://www.gender.edu.tw/gender/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