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79.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03: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倩瑜
論文名稱:兒童平衡能力差異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of balance abilities in children
指導教授:王宗騰王宗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平衡能力動作發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7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了解不同性別、年齡與身高對於兒童平衡能力所產生的影響。以桃園縣桃園國小學童共104人為施測對象。以實驗設計的方式測量學童在閉眼單足站立平衡與走平衡木的結果,經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別兒童,在閉眼單足平衡測驗與走平衡木測驗結果,並不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在年齡層面上,靜態平衡發展動作技能會因年齡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且隨著年齡增加,平衡動作表現愈好;但在動態平衡動作技能上,則不因年齡增長而有顯著差異。
3、兒童平衡能力並不因身高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在走平衡木的方式中,5歲兒童以滑併步方式走平衡木人數顯著較多。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平衡能力進而發展成熟。
最後建議教學者可針對學生平衡發展狀況來設計相關平衡訓練課程,讓兒童平衡動作發展達成熟。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人體平衡能力之探討……………………………… 5
第二節 兒童平衡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靜態平衡之相關研究……………………………… 11
第四節 動態平衡之相關研究……………………………… 13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與平衡能力的相關研究…………… 15
第六節 本章總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0
第三節 實驗方法與步驟…………………………………… 2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6
第一節 受試者資料基本統計……………………………… 26
第二節 兩次測驗成績之再測信度考驗…………………… 28
第三節 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在平衡能力差異上的比較… 29
第四節 不同年齡之國小學童在平衡能力差異上的比較… 32
第五節 不同身高之國小學童在平衡能力差異上的比較…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結論………………………………………………... 50
第二節 建議………………………………………………... 50
參考文獻…………………………………………….................... 52
中文部份…………………………………………………… 52
英文部份…………………………………………………… 55
附錄……………………………………………………………… 59
附錄一……………………………………………………… 59

表 次

表4-1 5歲兒童身高體重資料統計……………………………… 27
表4-2 7歲兒童身高體重資料統計……………………………… 27
表4-3 9歲兒童身高體重資料統計……………………………… 27
表4-4 11歲兒童身高體重資料統計……………………………… 27
表4-5 兩次測驗成績之再測信度………………………………… 28
表4-6 不同性別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30
表4-7 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描述統計結果…………………… 33
表4-8 不同年齡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5
表4-9 不同年齡之走平衡木方是卡方百分比同質性檢定結果… 36
表4-10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7-11歲兒童身高常模………………… 40
表4-11 5歲兒童身高常模…………………………………………… 40
表4-12 5歲不同身高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42
表4-13 7歲不同身高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44
表4-14 9歲不同身高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46
表4-15 11歲不同身高樣本在兩項測驗變項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48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19
圖3-2 研究流程圖……………………………………………… 20
圖3-3 閉眼單足站立……………………………………………… 22
圖3-4 走平衡木…………………………………………………… 23
中文部分
王常義(2003)。TGMD-移動性動作分測驗常模之建立-桃園忠貞國小四年級常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王敏男(1996)。兒童的身體生長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5(3),69-79。
王慧敏(1989)。兒童動作發展歷程與輔導。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2,383-398。
江俊德(2002)。國小學童閉眼單足站立最佳測驗時間。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李招譽(2003)。台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體育學院,台北市。
阮志聰(1984)。幼兒智力與運動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教學報,2,251-277。
吳文忠譯(1984)。運動與年齡。台北市:建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范姜逸敏(2001)。靜態平衡能力測量法效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范姜逸敏(2001)。平衡能力的測量及訓練方法。中華體育季刊,58,65-72
邱文信(2002)。平衡機制與年齡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58,101-107。
林緯志(2004)。七至十二歲動作協調能力測驗組合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尚武(2001)。身體狀態限制對兒童靜態平衡動作控制的發展效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林佩欣、曾旭民、黃美娟、鄭寶釵、鄧復旦(1999)。太極拳老年人感覺運動功能的影響。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4(4),234-240。
胡名霞、林慧芬(1994)。成年人站立平衡之研究-感覺整合與年齡效應之分析。中華民國物理治療雜誌,19(1),66-77。
高全寬(2003)。國小低年級動作技能評量與差異分析-以羅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徐錦興(1991)。不同指導者參與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體能發展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莊麗玲、胡名霞、黃藹雯、陳治中、林祁岷、簡登偉(1998)。站立穩定限度之年齡效應。中華民國物理治療雜誌,23(2),73-81。
許義雄(譯)(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
爾股份有限公司。
許瑞峰、王義忠、蘇嘉祥、呂岱倫等人(1996)。動作教育。國教月刊,38(3),32-48。
許樹淵(1976)。人體運動力學。台北市:協進圖書有限公司。
陳莉婷(2005)。兒童靜態站立平衡臨床測試與實驗室測量結果之相關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英三、林風南、吳新華編譯(1988):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彥宏(2006)。後退跑與後滾翻對兒童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張碧娥(2005)。跳繩指導活動對低年級學童協調性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麥麗敏、廖美華、鐘麗琴、戴瑄、祈業榮、黃玉琪、王錫崗(1994)。簡明解剖生理學。台北市:匯華。
黃任楷(2003)。不同運動訓練對學童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黃思凱(2003)。大肌肉動作發展測驗之信效度在檢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傅麗蘭(1999)。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民國物理治療雜誌,24(2),1-8
楊基榮(1975)。體育測驗與統計。台北市:正中書局。
管正(1985)。幼兒體格及基本運動能力常模之編制。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潘瀅方(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運動能力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雅文(2002)。幼兒體能因子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蔡佳良、吳昇光(2003)。從動作發展的觀點來看兒童的平衡能力。大專體育,65,142-146。
蔡志鵬(2003)。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廖華芳、王天苗(1998)。兒童知覺動作發展。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4),310-324。
廖彥妮(2004)。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盧盈智(2006)。鄉村與都市國小學童體型特徵、平衡能力與身體活動量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黎俊彥、林威秀(2003)。身體姿勢的平衡控制機轉。中華體育,17(2),66-71。
謝秋雲(2003)。我國八歲至九歲學童動作協調能力之ㄧ年追蹤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蘇建文、盧欽明、陳淑美(1984)。出生至一歲嬰兒動作發展的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7,73-98。

英文部分
Allison, L. (1995). Balance disorders. In D. A. Umphred (Ed.).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3rd ed. St. Louis: Mosby, 802-37
Bachman, J. C. (1961).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as related to age and sex in two measures of coordin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32, 123-137.
Baloguan, J. A., Ajalyi, L. O., &Alawale, F. (1997). Determinants of single limb stance balance performance. Africa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26(3), 153-157.
Briggs, R. C., Gossman, M.R., Birch, R., Drews, J. E., &Shaddeau, S. A. (1989). Balance performance among non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women. Physical Therapy, 69, 748-756.
Burton, A. W., &Davis, W. E. (1992). Assessing balanc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9, 14-46.
Clark, J. E., &Watkins, D. L. (1984). Stastic balance in young children. Children Development, 55, 854-857.
Cratty, B. J., &Hutton, R. S. (1969). Motor ability-Testing. Experiments in movement behavior and motor learning. Philadelphia: Lea&Febiger.
De Oreo, K., &Keoch,J. (1980). Performance of fundamental motor tasks.In C. B. Corbin(Ed.). A text book of motor development. Dubugue, IA: W. C. Brown.
Era, P., &Heikkien, E. (1985). Postural sway during standing and unexpected disturbance of balance in random samples of man different age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0, 287-295.
Eckert, H. M., &Rarick, G. L.(1975). Stabliometer performance of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and normal children.Research Quarterly, 47, 619-623.
Figura, F., Cama, G., Capranica, L., Guidetti, L., &Pulejo, C. (1991). Assesment of static balance in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31(2), 235-242.
Gallahue, D. L., & Ozmun, J. C. (2002).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5th ed.). Singapore: McGraw-Hill.
Haywood, K. M., &Getchell, N. (2001).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3rd ed.) USA: Human Kinetics.
Harrison, E. L., Duenkel, N., Dunlop, R., &Russell, G. (1994). Evaluation of single-leg standing foll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surgery and rehabilitation. Physiacl Therapy, 74(3), 245-252.
Hirst, C. C. (1986). Evaluating motor performance of preschool aged children. Eric No. ED-251466, Abstract.
Holeraum, F. M., Ritz, S., Hassanein, K. M., (1979). A study of otoneurologic and balance tests with deaf children.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24, 753-759.
Horak, F. B.(1987)Clinical measures of postural control in adults. Physical Therapy, 67, 1881-1885.
Hu, M.H., &Lin, H. F. (1994).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ensory intergration and age on the standing balance in healthy adults.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19(1), 66-77.
Jensen, C. R., &Hirst,C. C. (1980).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thletics. N. Y. : Macmillan.
Jouen, F. (1990). Early visual-vestibular interaction and postural development.In H. Bloch&B. I. Bertenthal(Eds.), Sensory-motor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 Kluwer.
Johnson, B. L., &Nelson, J. K. (1979). Practical measurements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Lepers, R., Bigard, A. X., Diard, J. P., Gouteyron, J. F., &Guezennec, C. Y. (1997). Posture control after prolonged exercis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76(1), 55-61.
McCollum, G., &Leen, T. K. (1985). Form and exploration of medical stability limits in erect stanc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21, 225-244.
Milner, A. D., &Goodale, M.A. (1995). The visual brain in a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yne, V. G., &Isaacs, L. D. (2002). Human motor development: A lifespan approach(5th ed.). 74-76. USA: Mc-Graw Hill.
Raine, A., Venables, P., Dalais, C., Mellingen, K., Reynolds, C., &Mednick, S(2001). Early eduction and health enrichment at age 3-5 year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utonomic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rousal and orienting at age 11 years. Psychophysiology, 38, 254-266.
Riach C. L., &Hayes, K. C. (1987). Maturation of postural sway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Medicine of Children Neurological, 29, 650-658.
Singer, R. N. (1968). Motor learning and human performance. New York: Macmillan.
Shumway-Cook, A. &Woollacott, M. (2001). Motor control: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altimore: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Tse, S. K., &Bailey, D. M. (1992). Ti Chi and postural control in the well elderl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46, 295-300.
Wolff, D. R., Rose, J., Jones, V., Bloch, D. A., Oehlert, J. W. &Gamble, J. G.(1998). Postural balance measurement for nom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16, 271-277.
Woollactt, M. H., &Burtner, P. (1996). Neural and musculoskelet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ance balance control in typical children and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cta Paediatrica Suppl, 416, 58-6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