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玉齡、黃海鳴 譯(1996)。《藝術解讀》。台北市:遠流。ISBN: 957-322-762-2。Chalumeau, Jean-Luc. Lectures de l'art.
王焜生(2003)。〈性意識夢境的騷動與不安--路易絲‧布爾喬亞「親密的抽象」展〉,《世紀在線中國藝術網>藝術史論》。http://hk.cl2000.com/?/discuss/gouchen/wen009.shtml。(2006/10/20瀏覽)。
王嘉驥(1995),〈視野與差異:從最近幾位女藝術家的展覽談起〉。《藝術家》,期245,198-202。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ISSN:1016-4170。
王曉菁(2003)。《美國女性藝術家愛莉絲‧妮勒(Alice Neel, 1900-1984)之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孔繁鐘(1997)。《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台北市:合記。ISBN: 957-666-489-6。
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本月主題書--女畫家卡蘿傳奇〉。《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網讀》。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bookclub/past/199909/index.html。(2007/9/15瀏覽)
卡蘿(1932)。〔亨利‧福特醫院〕(Henry Ford Hospital)。《女性與社區工作小組-網讀》。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bookclub/past/199909/guide.html。(2007/3/1瀏覽)。
卡蘿(1939)。〔兩個卡蘿〕。《臺北市內湖區麗山國民小學》。http://www.lnps.tp.edu.tw/classweb/domi/body.files/image020.jpg(2007/1/26瀏覽)。
史內曼(1975)。〔內部捲軸〕。Carolee Schneemann. http://www.caroleeschneemann.com/ works.html。(2006/12/11瀏覽)。
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建築特色〉。《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認識我們》。http://www.sshm.tpc.gov.tw/_file/2163/SG/23108/D.html。(2007/10/7瀏覽)。
布爾喬亞(1968)。〔小女孩〕。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bombyx mori. http://bombyx-mori.blogspot.com/2006_04_01_archive.html。(2006/5/18瀏覽)。
羊文漪(1998)。〈內在空間與外在空間〉。林珮淳 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ISBN:957-98481-8-1。
衣若芬(1990)。《藝術畫廊叢書1--梵谷》。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ISBN:957-904-516-X。
何政廣(2002)。《歐美現代美術》。版6。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9500-75-4。
吳金桃(2001)。〈當代藝術中的裸體意象崔西.艾明--或者該如何成為你自己的模特兒〉。《國科會西洋藝術史推動計畫專題講座研究成果發表》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text/news/research%20achivement/news-chintao.htm。(2003/6/8瀏覽)
吳長鵬(1996)。《水墨造形遊戲》。台北市:心理。ISBN:957-702-182-4。
吳香達(1989)。《月經的煩惱》。台北市:黎明文化。
吳莉君 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市:麥田。ISBN:986-7252-79-9。John Berger著。
吳麗玫(2004)。《當代西方女性攝影師作品中女體意象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呂理尚(1978)。〈七十年代的美術運動:美國新女性主義〉。《藝術家》。期34,65-66。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李宜玲、蕭蘋(1999)。〈性的屈從與主動:女星寫真集內容的符號學分析〉。《台灣社會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11。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http://twstudy.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sp/socialq/XIAO_PIN.htm(2005/4/17瀏覽)
李長俊(1980)。《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ISBN: 9579735263。
李美蓉 譯(1995)。《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市:遠流。ISBN: 957-32-2719-3。Whitney Chadwick著。
李蕭錕(1991)。《色彩的發達》。台北市:漢藝設研出版。ISBN:957622151X。
谷欣伍(1992)。《色彩理論與設計表現》。台北市:武陵出版社。I S B N : 957-350-537-1。
周月英(1991)。《解讀媒介中的女性意識--以報紙對許曉丹的報導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林珮淳(1997)。〈女性、藝術與社會--解構父權文化和女性藝術語彙〉。《藝術家》。期266,155-158。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波提切利(1485)。〔維納斯的誕生〕。《名畫檔案Fine Art File》。http://www.ss.net.tw/usr1.asp?id=Botticelli004。(2007/3/6瀏覽)。
邱敏(2007/1/26)。〈女性與權利--論徐虹的女性藝術批評〉。《世藝網>藝術論壇>青年藝術論壇》。http://www.cl2000.cn/forum/listlj.php&sa=X&oi=translate&resnum=10&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4%25B8%2596%25E8%2597%259D%25E7%25B6%25B2%2B%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2007/02/15瀏覽)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 譯(1999)。《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Peter A. Angeles著。
范景中 譯(1995)。〈現代藝術形成的條件(1950年)〉。佟景韓、易英 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台北市:洪葉文化。ISBN:957-8677-63-4。
香草魔法學苑。〈月見草專題研究〉。《Yahoo!奇摩健康生活網》。
http://tw.health.yahoo.com/040105/28/e3nb.html。(2005/12/10瀏覽)
孫道庸(2006)。《性別意識與藝術創作:論露意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1970年後的作品》,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格里安(1515)。〔年輕的女巫和龍〕。Wikimedia Foundation. http://de.wikipedia.org/wiki/Bild:Hans_Baldung_-_Stehende_Hexe_mit_Ungeheuer.jpg。(2007/06/30瀏覽)
盎格爾(1814)。〔奧黛麗絲克〕。《名畫檔案Fine Art File》。http://www.ss.net.tw/usr1.asp?id=Ingres036。(2007/9/15瀏覽)。
茱蒂.芝加哥(1971)。〔紅旗〕。Hugo Strikes Back!http://hugo-sb.way-nifty.com/hugo_sb/imgs/judy_chicago_red_flag.gif。(2006/12/5瀏覽)
馬振騁 譯(1998)。《女巫:撒旦的情人》。台北市:時報文化。ISBN:957-132-492-2。Jean-Michel Sallmann 著。
高千惠(1996)。《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 9579530173。
高千惠(2003)。《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市:時報文化。ISBN:986-795-787-3。
涂永清 譯(1993)。〈女巫的研究〉。《西洋史集刊》,期5,101-116。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ISSN:a0000201。Jean-Michel Sallmann。
國文教學研討會 編(1986)。〈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大學國文選》,三版。臺北市:幼獅。
張南星 譯(1994)。《梵谷:磨難中的熱情》。台北市:時報文化。ISBN:957-131-130-8。Pascal Bonafoux。
張麗華(2007)。〈尼基--狂野大膽 創意無限〉。《張麗華老師藝術與人文的網站》。http://idv.creativity.edu.tw/ortu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327,(200706/04瀏覽)。。
張麗滿(1998)。《經前症狀與生活壓力感受的關聯性:前瞻性逐日記錄之研究取向》,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敏之(2005)。〈經前症候群之二.4成婦女有症狀〉。《藥師手扎》。
http://chinapress.com.my/TOPIC/medical2004/default.asp?sec=Text&art=0907yc04.txt&title=yc05.txt( 2005/09/07瀏覽)。
梵谷(1885)。The Potato Eaters. 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Vincent van Gogh Biography. http://www.vincentvangoghart.net/potato-eaters.jpg。(2007/5/28瀏覽)。
梵谷(1889)。Cypresse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http://www.metmuseum.org/special/Van_Gogh/images/109Cypresses.L.jpg。(2007/6/25瀏覽)。
許淑真(2002)。〔自畫像Ⅰ〕。《透視台灣當代藝術》。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http://cat.ntmofa.gov.tw/author/home2.asp?id=77&wid=288&t=1&n=&mtid=&year=&keyword=&cname=(2007/12/20瀏覽)。
許鐘榮(1994)。《巨匠美術週刊1--梵谷》。台北市:錦繡。
陳玉玲( 1998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陳佳莉(2000)。《從符號中尋找當代女性的主體性--陳佳莉1997~2000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陳奇相 等著(2005)。《波依斯》。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68-7957-82-2。
陳宜雯(2003)。《女性意識與布料創作:陳宜雯2001~2003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陳宓娟 譯(2003)。《穿越花朵:一個女性藝術家的奮鬥》。台北市:遠流。ISBN: 957-323-338-X。Judy Chicago。
陳秋瑾(2001)。〔兩粒五十元〕。《臺灣省政府全省美展數位美術館》。http://210.69.70.22/dcea/arts/arts_detail.asp?sno=376。(2007/06/04 瀏覽)。
陳香君、汪雅玲、余珊珊 等譯(1998a)。〈紐約現代美術館內的騷娘們〉。《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II》。台北市:遠流。ISBN:957-32-3588-9。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Eds).Carol Duncan.
陳香君、汪雅玲、余珊珊 等譯(1998c)。〈現代性與女性特質的空間〉。《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II》。台北市:遠流。ISBN:957-32-3588-9。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Eds). Griselda Pollock。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台北市:心理。ISBN:957-702-072-7。
陸蓉之(1999)。〈迎向新世紀: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藝術的新向度〉。《藝術家》,期292,344-348。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陸蓉之(2002)。《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86-795-729-6。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86-795-779-2。
陶東風 譯(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市:田園城市。ISBN: 957-844-001-4。Ellen Winner。
陶鐵柱 譯(1999)。《第二性》。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ISBN:957-0337-24-2 Simone de Beauvoir, Le Deuxie `me Sexe。
傅嘉琿(1992)。〈袋子與子宮.管子與陽具:談女性藝術與女性意象〉。《雄獅美術》,期253。台北市:雄獅。傅嘉琿。〈論女性主義的藝術與女性身體向度的再現--體相、面相、皮相、髮相〉。http://issue.udn.com/CULTURE/VISIONS/d.htm。(2007/6/22瀏覽)。
傑利柯(1822-1823)。〔女精神病患者〕。《名畫檔案Fine Art File》。http://www.ss.net.tw/usr1.asp?id=Gericault005。(2007/4/5瀏覽)。
提香(1538)。〔烏比諾的維納斯〕。《名畫檔案Fine Art File》。http://www.ss.net.tw/usr1.asp?id=Titian048。(2007/3/6瀏覽)。
曾少千(2004)。〈傷痛的場景 Barbara Kruger 的社會身體寫照〉。曾曬淑 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ISBN:957-638-627-6。
曾曬淑 主編(2004)。〈導論〉。《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ISBN:957-638-627-6。
曾曬淑(1997)。〈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人文學報》,期15,81-121。桃園縣:中央大學。
曾曬淑(2004)。〈女性的身體與年紀的寓言 對〈女性七個年紀〉圖之再思〉。曾曬淑 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市:南天。ISBN:957-638-627-6。
曾曬淑。〈女性主義觀點與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評論〉。《教育部婦女與性別研究-性別與藝術網路畫廊》。http://www.ntnu.edu.tw/fna/gender.art/d.htm。(2006/6/22瀏覽)。
游惠貞 譯(2005)。《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市:遠流。ISBN: 957-325-492-1。Linda Nochlin。
黃寶萍(1995)。〈關於人的透視--要惠珠個展〉。《藝術家》,期245,202-204。台北市:藝術家雜誌社。
溫儒珞(2003)。《台灣地區大一女生經前憂鬱症候群亞型的五大性格向度》,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葉謹睿(2005)。《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 986-748-767-2。
達文西(1490-91)。〔聖母乳子圖〕。《名畫檔案Fine Art File》。http://www.ss.net.tw/usr1.asp?id=Leonardo004。(2007/3/6瀏覽)。
雷諾瓦(1887)。〔浴女〕。《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http://arts.luohuedu.net/file/arts/2006-6/2006626182346177249640.jpg。 (2007/10/10瀏覽)。
廖玉芳(2004)。《凝視身體--女性身體的變貌與潛藏意義》,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廖雯(2001)。《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訪談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86-7957-09-1。維基百科。〈樹脂〉。《維基百科(Wikipedia)》。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A0%91%E8%84%82&variant=zh-tw。(2007/1/15瀏覽)
鄢源貴。〈經前症候群的治療〉。《女人心事--婦產科諮詢服務網》。http://www.obsgyn.net/info/general_gyn_pms.htm。(2006/9/26瀏覽)
劉依綺 譯(2006)。《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初版六刷。台北市:左岸文化。ISBN:986-785-402-0。辛西亞‧弗瑞蘭著。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王雅各 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初版三刷。台北市:心理。ISBN:957-702-338-4。
蔡麗惠(2002)。《茱蒂芝加哥尋根探源之藝術作為》,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盧蕙馨(1999)。〈婦女人類學〉。王雅各 主編。《性屬關係( 下) 性別與文化、再現》,初版二刷。台北市:心理。ISBN:957-702-339-1。
賴素鈴(2007)。《妮基的異想世界導覽手冊》。台北市:聯合報社。ISBN:9789572930731。
薛保瑕(1998)。〈台灣女性當代女性抽象化之創造性與關鍵性〉。林珮淳 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ISBN:957-98481-8-1。
謝鴻均(1999)。〈為什麼我們要談女性的藝術〉。《國教世紀》,期184。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心雜誌社。謝鴻均(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陰性‧酷語》。台北市:文建會。ISBN:957-01-5415-2。
謝鴻均(2005)。〔傷痕累累〕。《透視台灣當代藝術》。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http://cat.ntmofa.gov.tw/author/home2.asp?id=25&wid=87#(2007/12/20瀏覽)。
謝鴻鈞 等譯(1998)。〈絕對的情色 魯本斯和他神秘的性暴力〉。《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Ι》。台北市:遠流。ISBN:957-32-3587-0。Norma Broude and Mary D. Garrard(Eds)., Margaret D. Carroll.
謝鴻鈞 譯(2000)。《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ISBN: 957-324-005-X。The Guerrilla Girls.。
謝鴻鈞(2001)。〈為什麼*我們要談女性的藝術(四)〉。《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學習網》。http://140.126.32.82/paper/juin-3.htm。(2007/3/27瀏覽)。
羅世平 譯(1995)。〈抽象藝術的基礎(1926年)〉。佟景韓、易英 主編。《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台北市: 洪葉文化。ISBN: 957-8677-63-4。
William Porter(2007)。〈觀看本書主題的一些註記〉。《全球在地化 台灣新建築 2000-2005 導論》。http://blog.xuite.net/g9433723/blog/11475038(2007/10/7瀏覽)。
英文部分:
Dooley, M. M. (1994). Pre-menstrual syndrome. In Dooley, M.M., & Brincat, M.P. (Eds.), Understanding common disorders in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1941514.
Smith﹐L.E.(1995). Art Today. London:Phaidon Press Limited. ISBN:0714832014.
Fantasy Arts . Frida Kahlo Biography. Fantasy Art History. http://www.fantasyarts.net/kahlo.html。(2007/1/8)。
Norma Broude, Mary D. Garrard., & Judith K. Brodsky .(Eds.). (1994). Introduction: Feminism and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ower of Feminist Art:The American Movement of the 1970s, History and Impact.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SBN: 0810937328.
相關文獻
中文部分:
王月華(1994)。〈女雕塑家飛躍的二十世紀-布爾喬亞V.S.妮基V.S.懷特瑞德〉。《典藏藝術》,期24。臺北市:典藏雜誌社。
王秀滿 譯(2003)。《現代藝術批判》。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ISBN: 986-783-017-2。Pam Meecham, Julie Sheidon。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 957-827-380-0。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ISBN: 957-909-197-8。
何政廣 主編(2002)。《墨西哥傳奇女畫家:卡蘿》。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 S B N:986-795-735-0。
徐洵蔚 譯(1998)。《藝術對話:與十五位女性藝術家的訪談》。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ISBN:957-32-3636-2。Cindy Nemser 著。
張心龍(2002)。《閱讀前衛》。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出版。ISBN: 9868010543。
陳淑珍 譯(2000)。《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ISBN:957-32-4201-7。Jo Anna Isaak 。
陳儒修(1997)。〈電影為何/如何憎恨女性?〉。《第二屆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論文》。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movie.htm。(2006/12/23瀏覽)。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ISBN:957-950-080-0。
劉昌漢(2001)。〈女性情慾煉獄的牆裡牆外-由男性角度剖析女性藝術〉。http://www.ylip.com/artist/ 200106/artist06-11.html。(2006/3/23瀏覽)。
鄭丞傑(1995)。《漫談婦女百科》。臺北市:時報。ISBN:957-131-570-2。
賴幸琴(2001)。《1990年代台灣女性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戴行鉞 譯(1993)。《藝術觀賞之道》。臺北市:台灣商務。ISBN:957-050-669-5。約翰‧柏格(John Berger)。
英文部分:
Chicago﹐J. (1996). JUDY CHICAGO:beyond the flower. New York: Penguin Books.
Palmer, W. J.(1993). The Films of the Eighties.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Walters, S. D. (1995). Material Girl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