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Wladylaw Tatarkiewicz著、劉文潭譯(1989)。《西洋六大美術史》。台北:聯經。
天下雜誌(2001)。〈教育特刊〉《天下雜誌》。頁116-118。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秀雄(1990a)。〈美術與人生-一數在文化功能的探釋〉。《美育-人生》。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雄(1990b)。〈美術與教育〉。《美術論叢22》。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恭志(1998)。《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光潛(2003)。《談美》。台北:晨星。
何少金(2004)。〈潛性課程初探〉。澳門中華教育會。(2007/12/瀏灠)。
http://www.schoolnet.edu.mo/msnvc/vc013/b14.htm。
吳清山(1996)。《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台北:心理。ISBN957-702-174-3。
吳清山、林天祐(1999)。〈學校本位課程〉。《教育資料與研究》第27期,頁66。
呂燕卿(1993)。〈波桑葵的美學觀念對鑑賞教學之啟示〉。《美育月刊》,頁34-48。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的教學〉。《輔導叢書》第72期,頁109-138。
杜 威(1960)。《民本主義與教育》。台北:商務。
杜 威(2001)。《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周濟幼(2001)。《孩子天空的一朵雲:台北市立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門變變變參與式設計及校園營造行動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青津(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高強華(1997)。〈師資培育課程中的情意學習〉。載於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編,《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術探討會論文集》。頁89-104。
國立教育館(2007)。〈藝術教育法〉。《藝術教-法令》。
http://3d.nioerar.edu.tw/2d/art/law/law0101.asp。(2007/11/30劉覽)。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崔光宙、林逢祺(2000)。《教育美學》。台北:五南。ISBN 957-11-2177-0
張芳杰主編(1984)《牛津大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第23期,頁1-12。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美智(2004)。《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á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ñ。台北:教育部。
梁瑞育(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五南。
畢恆達編著(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劃設計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印行。
陳木金(1998)。〈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第22期,頁24-28。陳怡君(2007)。《校園空間的視覺偏好究:以國中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ISBN957-496-064-1。
陳聖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曉雰(2002)。〈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128》,頁32-41。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瓊花(2000)。〈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審美教育的省思〉。文化視窗18期。陳瓊花、林世華(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瓊瑩、王庭玫(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藝術家》。台北:藝術家。
湯志民(1991 a)。《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湯志民等著(1991b)。《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台北:臺灣書店。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規劃》。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規劃的新思維〉。《教育研究月刊》。第80期,頁13-26。湯志民(2002a)。《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2b)。〈優質學校環境規劃之面向〉。《台灣教育》,第618 期,頁2-14。
黃壬來(2002a)。〈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
黃壬來主編(2002b)。《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台北:桂冠。
黃冬富(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桂冠。
黃光男(1993)。《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台北:復文。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熊鈍生主編(1980)。《辭海》。台北:中華。
劉秋燕等撰稿(2003)。《尋找方案的起點》。台中:四季文教雜誌社。
劉千美(1990)。《藝術與美感》。台北:台灣書店。
劉千美(1993)。〈從席勒的《美育書信》論美感教育的理想〉。《哲學雜誌社》。第3期,頁178-197。蔡元培著、孫常煒編輯(1968)。《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商務。
蔡郁臻(2005)。《國小三年級校園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鄧延栩(2006)。《以關懷學校環境為主題的藝術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淑慧(2000)。《國民小學課程統整設計之個案研究---以華山國小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智敏(2002)。《國中校園空間改造行動研究之方案教學計畫:以台北縣立樹林高中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蕭炳欽(2003)。《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鍾啟泉(1991)。《現代課程論》。台北:五南。ISBN 957-11-0294-6。
鍾聖校(1997a)。《小學情意課程臨床教學研究報告》。台北:文景。
鍾聖校(1997b)。《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五南。
英文部分
Black, M. G. (2000). Teaching for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Ph.D., Lesley University.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ve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32-42.
Dewey, J. (1958).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