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1.84.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30 06: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國財
研究生(外文):Yen Kuo-tsai
論文名稱:歷代文本中簫的音樂審美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ies of Xiao’s Esthetics within the Historical Texts
指導教授:鄭德淵鄭德淵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簫韶樂舞表演藝術音樂審美音樂物理
外文關鍵詞:XiaoXiaoShaoperforming artsmusical estheticsmusical phys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2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所有種類的樂器不僅是人類聲音的延伸,也是表達內心感情最直接的工具。由於不同的樂器特性,人們找到不同表達的方式,包含聲音質感、演奏技巧,來表達多樣且豐富的個人內心世界。這些特殊演奏表達方式一直傳承到今日而成為所謂音樂美學與藝術。
在本論文中,傳統重要樂器簫將透過歷史追溯、樂舞表演藝術、音樂心理學與古文文本之聲響物理四大方向來探討簫的音樂審美。在簫的歷史沿革中,經由簫的創造、流傳、定型與普及的過程,可以了解樂器古典製造藝術美;在簫的樂舞表演藝術中,可以了解簫演奏之動態美;在音樂心理學中,可以了解簫之感受美;在簫的古文文本之聲響物理中,可以了解簫之物理美,並實驗說明簫之樂音美確實與聲響物理現象有關;最後本論文合併上述四大方向審美觀之論點做一個簡短總結。
All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not only the extensions of human voice, but also the direct tools to express inner emo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atures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people try to find different expressive ways, including quality of music and performance skills, to express various and colorful perceptions from individuals. Now these special performance skills become musical esthetics and arts.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important instrument, Xiao, a kind of vertical bamboo flutes, was discussed through four domains, which were ancient invention history, musical performance arts, musical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phenomenon from texts and sound. In the ancient creation history, the inventive, spreading, and popular process describes the classical state of the art. The esthetics of movement can be observ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musical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chapter of musical psychology, it describes how people feel Xiao’s sound through the hearing sense. In the chapter of physical phenomenon from texts and sound, the relation between musical esthetics and physical phenomenon can be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s. Finall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viewpoints with four domains and makes a short conclus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文獻探討……………………………………………………2
第三節 研究理論及方法…………………………………………………………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8
第五節 預期成果…………………………………………………………………8

第二章 簫的歷史沿革……………………………………………………………9
第一節 上古時期簫的創造與萌生………………………………………………9
第二節 中古時期簫的沿革、流傳與繁衍………………………………………20
第三節 近古時期簫的定型與普及 ……………………………………………30
第四節 近代以來簫的發展 ……………………………………………………35

第三章 簫的樂舞表演藝術審美探討 ……………………………………………40
第一節《簫韶》的表演藝術 …………………………………………………40
第二節 簫的音樂表演藝術之生理機能 ………………………………………60
第三節 簫的音樂表演藝術之心理調控 ………………………………………66
第四節 簫的音樂表演藝術之抒情技巧 ………………………………………75

第四章 簫的音樂心理審美探討 …………………………………………………84
第一節 簫的音樂美學特徵 ……………………………………………………84
第二節 簫的音色內涵 …………………………………………………………96
第三節 簫的音樂意境…………………………………………………………102

第五章 簫的聲響在文本與聲響物理之審美探討………………………………128
第一節 簫的聲響文本探討……………………………………………………128
第二節 簫的聲響感覺與科學現象……………………………………………132
第三節 簫的聲響物理現象與感知關係………………………………………138

第六章 結論………………………………………………………………………146

參考書目…………………………………………………………………………149
一、書籍:
中尾都山(1979),《都山流尺八樂譜解說》,大阪:前川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禮卿(1986),《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耀華、喬建中(2004),《音樂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牛龍菲(1989),〈音樂圖像學在中國〉《中國音樂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田邊尚雄著,陳清泉譯(2000),《中國音樂史》,台灣商務印書館。
卡爾西蕭著,張長楊譯(1977),《音樂美學﹙音樂美的尋覓﹚》,台北:全音樂譜
出版社。
白靜川著,杜正勝譯(2001),《詩經的世界》,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
江永生(1981),《中國簫笛的藝術》,台北:中華樂訊雜誌社。
江永生(1976),《洞簫彙集》,台北:中華樂訊雜誌社。
安藤由典著,鄭德淵譯(1989),《音樂的音響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考古研究所編(1961),《新中國的考古收獲》。
余人豪(1997),《音樂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余江(2005),《漢唐藝術賦研究》,學苑出版社年。
沈括(1956),《夢溪筆談》,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沈亞丹(2007),《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釗(2000)《徐上瀛與〈谿山琴況〉―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1950〜1978)》,現代出版社。
李天民、余國芳(1998),《中國舞蹈史》,台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
李純一(1994),《先秦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李健夫(2006),《現代美學原理—科學原理論美學體系》,北京:人民音樂出版
社。
周振甫注,王文進等譯(1994),《文心雕龍注譯》,台北:里仁出版社。
周汝昌等編(2006),《宋詞三百首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林克仁、常敦明(1992),《中國簫笛》,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林謙三(1962),《東亞樂器考》,音樂出版社。
牧田康雄編,梁東源譯(1986),《現代音響科學》,台北:復漢出版社。
徐宏力(2006),《文藝學與美學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
徐麗珍(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台北:華泰書局。
孫裕德(1962),《洞簫吹奏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唐林、張永德、陶純孝(1991),《音樂物理學導論》,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
學出版社。
高興(2004),《音樂的多維視角》,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韋政通(1988),《中國的智慧》,吉林文史出版社。
袁靜芳(2005),《〈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洞簫藝術〉―尺八古琴考》,上海音樂
學院出版社。
徐麗珍(1997),《嵇康的音樂美學》,台北:華泰書局。
張少康(2006),《文心與書畫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仁青(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張前(1983),《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張前(2000),〈音樂表演心理的若干問題〉,《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1990
〜1999)》,北京:現代出版社。
張前(2000),〈音樂審美四題〉,《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1990〜1999)》,
北京:現代出版社。
張法(19892),《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正生(2005),《尺八古琴考〈尺八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陳冰饑(1985),《福建南音及其指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陳焜晉(2005),《〈南管洞簫在台灣的流傳與發展〉―尺八古琴考》,上海音樂學
院出版社。
陳萬鼐(1978),《清史樂志之研究》,國立故宮博物院。
陳溫菊(2001),《詩經器物考釋》,台北:文津出版社。
陸侃如、牟世金(1997),《文心雕龍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
普凱元(1988),《音樂心理學基礎》,安徽:文藝出版社。
隋樹森等編(2006),《元曲三百首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楊易禾(2000),《〈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形與神〉―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1990~ 1999)》,現代出版社。
楊照、吳聖昔論文,趙仲邕、陸侃如譯解(1983),《文心雕龍研究•解譯》,台
北:木鐸出版社。
楊蔭瀏(1987),《中國音樂史稿》第一冊,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趙松庭(1985),《笛藝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
裴文中(1963),《中國石器時代的文化》,中國青年出版社。
蔣孔陽(2006),《美學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蕭兵(2000),《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簫涤非等編(2006),《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鄭德淵(1981),《音樂音響學》,台北:樂韻出版社。
鄭德淵(2003),《音樂的科學》,台北:大陸書店。
鄭德淵(2005),《中國樂器之文化面向》,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劉永濟(1991),《文心雕龍校釋》,台北:正中書局。
劉正國(2005),《〈尺八祖制考〉—尺八祖制考》,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蔡德貴(1990),《中國音樂美學史料資料注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簡芳楠編譯(1980),《音響工程入門》,台南:南台圖書公司。
謝佩媛、李永田主編,楊小亮編著(2004),《詩》,北京:北京出版社。
謝佩媛、李永田主編,吳洋編著(2004),《詞》,北京:北京出版社。
謝佩媛、李永田主編,陳紅治編著(2004),《曲》,北京:北京出版社。
謝佩媛、李永田主編,李佳行編著(2004),《賦》,北京:北京出版社。
龔鎮雄、李海霞(1999),《物理學與音樂》,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龔鎮雄、董馨(1996),《音樂中的物理》,台北:牛頓出版社。
數位先知(2005),《統計學實務—活用Excel應用與分析》,台北市:金禾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JAN W.KUZMA原著,史麗珠、林莉華編譯(2006),《基礎生物統計學》,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期刊:
王福銀、史黨華,《茫茫藝海覓〈韶〉迹》,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2
年6月第16卷第2期。
甘遂今,〈中國笛文化〉,《樂器》, 1995年第4期。
李丹博,《附聲測貌,泠然可觀―論王褒〈洞簫賦〉的藝術成就》,山西師大學報,
2003年4月第30卷第2期。
李紅云、陳霖,《從齊國〈韶〉樂到〈祭孔樂舞〉―兼與王明星先生商榷》,管子
學報,2001年第2期。
李慎平,《從孔子評論看齊〈韶〉的“善”與“美”》,管子學刊,2003年第3
期。
林克仁、常敦明,〈中國簫〉,《樂器》,1998第1期。
范玉吉,《神經美學與審美趣味研究的轉向》,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3月第33卷第2期。
神保常彥著,張前譯,金文達校,《音樂美學》,1983年第4、5期合刊。
邵彬,《對齊〈韶〉所用樂器及音樂風格與特徵的探索》,管子學刊,2000年第3
期。
徐榮坤,〈析舞陽骨笛的調高和音階〉,《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第1
期。
馬殿泉,〈中國竹制古今談〉,《樂器》,1994年第4期。
梅本紅,《洞簫•尺八小考》,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7卷第1期。
童忠良,〈骨笛之謎與古樂探正〉,《時代藝術》,1989年第3期。
黃翔鵬,〈舞陽賈湖骨笛的測音研究〉,《文物》,1989年第1期。
熊申英,《〈韶〉樂考―並由文獻中〈韶〉樂見舜的治國之道》,貴州社會科學,
2005年11月總198期第6期。
蕭兵,《說“天籟”─中國音樂與詩歌美學筆記》,北方論叢,2004年第5期。
謝端琚,《考古》,1980年第4期。
譚雄,《〈韶〉樂考》,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12月第4期。
D.柯克著,茅于潤譯:《音樂是怎樣的一種藝術》,1979年第4、5期合刊。
三、報紙
人民日報,《骨笛銷跡八千年,出土猶奏新旋律》,1987年12月11日第一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