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書目
王朝剛(2006),《器樂表演技能教學新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卡列拉斯(1996),《卡列拉斯自傳》(Singen mit der Seele),張劉芬譯、盧文雅審訂,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帕華洛帝 (Luclano Pavarotti)、威廉‧萊特(William Wright) (1996),《帕華洛帝自傳:我的世界》(Pavarotti:My world),陳澄和譯,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根‧莫‧其平(2005),《音樂演奏藝術-理論與實踐》,焦東建、董茉莉譯,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張凱(1997),《音樂心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前(2004),《音樂表演藝術論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張玉明(1992),《二胡問題系列解答(一)》,台中:易典實業有限公司。
詹竹莘(1997),《表演技術與表演教程》,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彭廣林(1999),《彭廣林的音樂說法》,台北:紅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健生、方立平主編(2004),《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趙寒陽(1999),《二胡技法與名曲演奏提示》,北京:華樂出版社。
趙寒陽(2005),《二胡演藝知識500問》,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楊易禾(1998),《音樂表演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露絲‧史蘭倩絲卡(Ruth Slenczenska)(1991),《指尖下的音樂》(Music at Your Fingertips),王潤婷譯,台北:大呂出版社。
Carol H.Behrman (1995),《帕爾曼的奮鬥歷程》(Fiddler to the world:The inspiring lift of itzhak Perlman),陳軍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David Dubal (1995),《曼紐因訪談錄》(Conversations with Menuhin),文敏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J.M.Corredor (1995),《卡薩爾斯的一生-大師訪談錄》(Pablo Casals Cuenta Su Vida:Conversaciones con el maestro ),梅玫譯,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Michael Lewin (1994),《巴倫波因的音樂生涯》(Daniel Barenboim:A Life In Music),郭思蔚譯,台北:普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 西文書目
Adina Mornell(2002), Lampenfieber, Peter Lang.
Cone, Edward T (1968),Musical Form and Musical Performance, New York.
Cook, Nicholas(2001),Between Process and Product: Music and/as Performance, Music Theory Online 7.
Hemery David(1986), Sporting excellence: A study of sport’s highest achievers. Champaign,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Books.
Irmtraud Tarr Krüger(1993), Lampenfieber, Kreuz.
Manfred Spitzer(2004), Musik im Kopf, Schattauer .
Marks, Isaac M. (1987), Fears, phobias, and rituals , Panic,anxiety, and their disord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ein, Erwin(1962). Form and Performance, London.
Susanne Klein-Vogelbach, Albrecht Lahme. Irene Spirgi-Gantert (2000), Musikinstrument und Körperhaltung, Schattauer,Garmany.
(三) 中文期刊
江亞平(2000),〈大師的風采與音樂的魅力──訪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21世紀》,期3。
李正根(2004),〈談器樂演奏者的二度創作〉,《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期4。
林一達(1995),〈從技術性到藝術性——器樂演奏關鍵的一步〉,《福建藝術》,期6。
金偉(1995),〈二胡演奏的音樂表現〉,《中國二胡》,美國:美國國際中國文化交流中心信惠國際出版社。
孫凰(2006),〈試論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藝術特色〉,《藝術教育》,期12。
孫艷艷(2003),〈談談心理素質与音樂表演的關系〉,《瓊州大學學報》,期1。
秦效原(2006),〈論音樂表演中的挫折感及其克服〉,《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期4。
黃立凡(1994),〈演奏的最終目的在於表現音樂〉,《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
張大軍(2002),〈淺談音樂的二度創作〉,《西北成人教育學報》,期1。
趙舜華 (2006),〈從美學角度看音樂的二度創作〉,《中州學刊》,期4。
楊芳(2006),〈論音樂表演中臨場心理素質的培養〉,《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期12。
劉同炯(2003),〈如何克服音樂表演“怯場”現象〉,《音樂探索》,期1。
錢偉民(1998),〈淺談影響音樂表演獲得成功的若干問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 樂及表演版)》,期3。
錢偉民(1995),〈音樂天賦與音樂才能—音樂表演藝術從業者的生理基礎〉,《中國音樂》,期2。
謝艷妮 (1998),〈音樂表演心理〉,《藝術探索》,期1。
謝宇.(1994),〈智慧的明珠──伊沙克‧帕爾曼與R‧D‧勞倫斯談小提琴演奏〉,《音樂探索》,期2。
(四) 西文期刊
Auslander, Philips(2006),Musical Personae,The Drama Review 50/1,Frühjahr,S. 100-119.
Cone, Edward T(1985),Musical Form and Musical Performance Reconsidered, Theory Spectrum 7,S. 149-158.
Wesner RB, Noyes R, Davis TL (1990),The occurrence of performance anxiety among
musician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S.18:177-185.
(五) 論文集
李真貴、趙寒陽主編(2000),《民族器樂文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出版。
歐光勳 (2006),〈二胡演奏家的訓練與養成〉,《「胡琴在台灣-二胡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出版,頁182。
(六) 論文
王銘裕(1994),《二胡獨奏音樂之風格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國達(1992),《中國民族器樂演奏會教育功能之研究——以國樂科系學生為對
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七) 樂譜
王建民(2006),《王建民二胡作品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