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0 12:4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王雲玉
研究生(外文):
Yun-Yu Wang
論文名稱:
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
論文名稱(外文):
Control and competition :The historical decipherment of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Theater
指導教授:
林鶴宜
指導教授(外文):
Ho-Yi Li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
傳統藝術研究所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民俗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0
中文關鍵詞:
地方戲劇
、
歌仔戲
、
掌中戲
、
比賽
、
文化政策
外文關鍵詞:
Traditional theater
、
Taiwanese Opera
、
Palmardrama
、
Competiton
、
Cultural Polic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3
點閱:1285
評分:
下載:111
書目收藏:5
在文建會尚未成立之前,「舉辦地方戲劇比賽」一直是政府對待台灣的地方戲劇的主要、也是唯一的政策。自民國41年(1952)舉辦第一屆地方戲劇比賽起,直到民國88年(1999)停辦為止,總共辦理了將近五十個年頭。在民國82年(1993)參賽辦法解禁前,幾乎所有立案的台灣戲劇團體都必須依規定參加,最高記錄曾有六百多團參加各縣市舉辦的初賽,盛況空前,應該可以成為一項民間戲曲的嘉年華會,也該是一場大型的藝術競技,受到各界的矚目與重視,但事實不然,長久以來,比賽缺乏權威性,地方戲劇團體的不樂衷,使這項比賽成為一年一度的例行公事,僅提供各劇團是否辦理登記、是否繳納會費、人事異動等檢閱資料。雖然比賽的實質意義未能發揮作用,但是在形式上,也為「衝州撞府」、倍受政府忽視的地方戲劇團及工作人員,留下一份可資參考的「官方記錄」。另外,本文將透過對於比賽規定的觀察與解讀,爬梳出與台灣戲劇發展興衰的呼應,期望能填補上台灣戲劇史上的一處空白。
Before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文化建設委員會) have established, "To hold traditional theater competition "(地方戲劇比賽) has been the main and only policy which was run by the government to traditional theater in Taiwan. From1952, the first time traditional theater competition launched, to the end in 1999 , the competitions have been held nearly 50 years. Before the deregulation of competitons rules in1993 , almost all registered Taiwanese traditional theater groups must attend by the rules. The highest record was more than 600 drama troupes attending the first competitons in different counties and reached the unprecedented grand occasion which should be deemed as a carnivals of traditional theater or a large art tournament and paid much attention and put emphasis by the public. But on the otherwise, for a long time, the competiton lacks of authority, and those traditional theater groups were not active to join, that made this competiton become annual routine business and only provide each drama troupe whether to carry out registry, whether to pay membership dues, and personnel change...etc.for data review. Although the substantial meaning of competiton can not be brought into effect , nominally, by way of those competitons leave a valuable and referable "authorities record" to those「mobile troupes」 and their staff members who were strongly ignored by the government. Besides, this research will observe and interpret the competiton rules and describe the rise and fall of Taiwanese drama development. Hope to fill out the blank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 drama.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對象、範圍與方法 5
第二章 地方戲劇比賽的建制與戲劇生態的更迭 9
第一節 內台的競技1952-1969 9
一、地方戲劇改良—從皇民奉公會談起 9
二、比賽的沿革及制度之形成 13
(一)沿革說明 13
(二)制度的形成 24
三、內台戲的競技 26
(一)以台灣戲劇為主角的確立 26
(二)過關斬將的內台歌仔戲團 27
(三)併組評比的台語話劇、南管戲及客家班 31
(四)被忽略的掌中戲組及外台歌仔戲組 32
第二節 從內台到外台1970-1981 33
一、外台歌仔戲與掌中戲的競技沿革 33
二、劇團的消長與演出地點的改變 38
(一)內外台歌仔戲及掌中戲組 38
(二)台語話劇、歌舞組 41
第三節 本土劇場的興起1982-1998 42
一、比賽沿革與問題的浮現 42
二、參賽規定的鬆綁與獎金的增加 54
(一)劇團自由參賽 54
(二)取消劇本事前送審制 55
三、優勝劇團的獎勵—增加巡演場次與文藝季的安排 56
第四節 競賽模式的改變1999-2007 58
一、全省地方戲劇比賽的停辦 58
二、觀摩匯演的時代 59
(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外台戲匯演活動歷年記要 60
(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觀摩匯演 63
(三)匯演模式的複制 65
第三章 地方戲劇比賽的爭議 69
第一節 比賽的意義 69
一、良性的競賽及政策的佈達 69
二、比賽優勝的唯一性 72
第二節 評判的公平性 73
一、評審委員的選聘 73
(一)評審委員的成員 73
(二)評審委員的人數 78
二、評審的考量 79
(一)評分標準的項目 79
(二)評審的審美觀 81
(三)獎項的分配 84
三、少數劇種的參賽問題 86
(一)歌仔戲、布袋戲以外的劇種 86
(二)客家戲劇的比賽 88
第三節 比賽演出劇目的侷限 91
一、符合政策的演出方式 91
二、比賽演出與平日演出的差異 95
(一)演出劇目的差異 95
(二)演出型式的不同 97
第四節 流於形式的戲劇比賽 98
一、主辦單位的不重視 98
(一)經費編列不足 98
(二)比賽場地的問題 100
(三)傳統戲劇政策制定未能與時俱進 103
二、比賽的獎金與劇團投入的經費有落差 108
三、得獎的榮譽未被彰顯及配套措施不完善 113
第四章 從監督到競技-劇團與比賽間的互動 117
第一節 時代的更迭及政策的執行 117
一、以反共抗俄為前題的戲劇改良 117
(一)反共抗俄與文化宣傳機制的建立 118
(二)劇團管理制度的建立 120
(三)以地方戲劇比賽結合地方劇團的管制 123
二、結合民族精神及社會教育意義的政策執行 125
(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推行 125
(二)地方戲劇比賽的配合辦理 126
三、多頭馬車的傳統藝術政策 129
(一)文化資產法的訂定及文建會的成立 129
(二)積習難改的地方戲劇比賽 131
第二節 劇團的參賽態度 133
一、行禮如儀應付了事 133
(一)被動參與比賽 133
(二)為比賽而比賽的「幽靈劇團」 135
二、輸人不輸陣,志在必得 136
(一)調兵遣將積極為參賽而準備 136
(二)為了獲獎鎡銖必較 138
第三節 獲得獎項的影響 139
一、一舉成名天下知 139
二、演出宣傳的利器 141
三、轉戰不同舞台的跳板 144
(一)出國巡演 144
(二)參與電影歌仔戲的演出 146
(三)參與電視歌仔戲的演出 149
四、累積開拓劇團的新戲路 152
第五章 結論 155
參考資料: 159
附錄一: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組(含南管戲、客家班)決賽得獎名單 171
附錄二: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台語話劇、歌舞劇)決賽得獎名單 193
附錄三: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初賽)得獎名單 197
附錄四: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掌中戲組決賽得獎名單 211
附錄五: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辦法重要內容匯整表 225
一、專書、工具書
王嵩山(1988),《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訴上(1961),《台灣戲劇電影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李乾朗(2003),《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茂賢(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美璱(2007),《歌仔戲皇帝楊麗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麗虹、李國俊(2000),《周水松先生紀念專輯-台灣高甲戲的發展》,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林鶴宜(2000),《台灣歌仔戲》,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3),《台灣戲劇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台灣戲曲》,台北:稻鄉出版社。
林鶴宜、蔡欣欣(2004),《光影.歷史.人物-歌仔戲老照片》,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邱坤良(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2),《舊劇與新劇(1895-1945)-日治時期與台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部。
(1997),《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邱 婷(1995),《明華園-台灣戲劇世家》,台北:獨家出版社。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陳勝福(2003),《陳勝福與明華園》,台北:時廣企業出版社。
黃心穎(1999),《台灣的客家戲》,台北:台灣書局。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焦 桐(1990),《戰後初期台灣的戲劇》,台北:台原出版社。
葉龍彥(2001),《台灣戲院發展史》,新竹: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
劉美菁(2000),《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學海出版社。
蔡欣欣(2005),《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書局。
濱田秀三郎(1943),《台灣演劇誌》,東京:丹青出版社。
蘇桂枝(2003),《國家政策下京劇歌仔戲之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王傳煌(1999),《台灣區音樂比賽歷史探索與管絃樂合奏比賽曲目探討》,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石婉舜(2002),《一九四三年台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戲劇學碩士論文。
邱美慈(2000),《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
林永昌(2005),《台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林果顯(200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台北: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林淑美(2002),《台中『國光歌劇團』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施如芳(1997),《歌仔戲電影研究》,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傳研所碩士論文。
紀慧玲(2007),《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台北:台灣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
陳秀娟(1987),《台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
莊曙琪(2004),《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台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台北:台灣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
張祖慈(2005),《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歌仔戲-1982~2002》,台北:文化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
陳昱馨(2006),《高雄市歌仔戲劇團生態與經營管理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羚(2006),《戲臺明滅:宜蘭歌仔戲演員的執業與生活面》,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玩香(2001),《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 (1950-1970)》,桃園: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2000),《通俗文化的構成與轉型:電視歌仔戲及其觀眾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台北: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碩斌(1992),《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
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2005)〈台北市九十三年地方戲劇(歌仔戲)觀摩匯演紀實〉《台北市立會教育館館刊》第15期,台北: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頁21-24。
(2006)〈地方戲劇(掌中戲)觀摩匯演〉《台北市立會教育館館刊》第16期,台北: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頁27-30。
王凌莉(2001)〈最深入民間的舞蹈滋養地 看台灣三項舞蹈比賽〉,《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20-27。
王慶珍(2002)〈連台好戲開鑼了!-歌仔戲觀摩匯演活動報導〉,《台北市立會教育館館刊》第13期,台北: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頁17-18。
白振玉(2003)〈地方戲劇(掌中戲)觀摩匯演〉,《台北市立會教育館館刊》第14期,台北: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頁15-16。
江武昌(2001)〈掌中風雷動 十指逞真章 2001外台布袋戲匯演〉,《傳統藝術》第15期,頁34-37。
呂訴上(1950)〈台灣地方戲劇運動〉《台北文物季刊》第9卷,台北:台北市文獻會,頁26-34。
(1950)〈台灣地方劇的改進(上)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歷史〉,《台北文物季刊》第9卷,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1950)〈台灣地方劇的改進(中)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歷史〉,《台北文物季刊》第10卷第1期(32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19-136。
(1951)〈台灣地方劇的改進(續)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的歷史〉,《台北文物季刊》第10卷第1期(32期),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頁134-142。
李國俊(2003)〈地方戲曲競賽對傳統藝術的反思〉,《傳統藝術》第31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62-63。
沈惠如(1998)〈論台灣歌仔戲與新加坡的交流〉,《秋月對歌:台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台北:文建會,頁47-64。
林鶴宜(2001)〈文化重建的超人氣實驗-外台歌子戲南北大匯演活動回顧〉,《傳統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49-51。
(2001)〈以精采演出證明自我存在的價值 為第二屆外台歌仔戲匯演團隊鼓掌叫好〉,《傳統藝術》第15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5-6。
林蘭陽、是非、吳亞梅(1986)〈台灣省地方戲比賽記實—北區決賽、中區決賽、南區決賽〉,《民俗曲藝》第42期,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116-134。
邱坤良(1999)〈台灣情色歌舞團初探〉,國科會研究報告,未刊。
高美雪(2001)〈看大戲、迎端午-八十九年地方戲劇比賽優勝團隊公演〉,《台北市立會教育館館刊》第12期,台北: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頁7-8。
張啟豐(2002)〈台灣戲曲-新時代的來臨!九十年台灣戲曲現象與觀察〉,《中華民國九十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79-105。
陳世慶(1964)〈國劇在台的消長與地方戲的發展〉,《台灣文獻》第15卷第1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65-196。
陳筱如(2001)〈比賽已經太多?樊蔚慈訪音樂比賽觀察家阿林克與Soon-Deog Kwon 〉,《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42-47。
陳德海(2001)〈他們是力與美的表徵 看國際芭蕾比賽怎麼比〉,《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35-41。
陳樹熙(1997)〈讓比賽發揮正面的作用吧!從台灣區音樂比賽談起〉,《表演藝術》第54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34-36。
(2001)〈A與B比的是什麼調?談「台灣區音樂比賽」與「全國音樂比賽」的問題〉,《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28-34。
陳龍廷(2000)〈50年來的台灣布袋戲〉,《歷史月刊》第139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4-11。
彭聖錦(2006)〈由國際音樂比賽實況錄音探討國內音樂比賽何去何從〉,《古典音樂》52期,台北:古典音樂雜誌社,頁127-138。
游庭婷(2003)〈拚台兼觀摩,取經求上進 樂觀外台戲匯演的效應〉,《表演藝術》第123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68-70。
劉秀廷(2001)〈民間戲曲競技場 戲曲比賽在台灣〉,《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22-25。
劉南芳(2001)〈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樑—對地方戲劇比賽的建議與展望〉,《表演藝術》第104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92-94。
樊慰慈(2003)〈國際專業鋼琴比賽評審制度研究(一)--評審專業背景與表決技術之探討〉,《華岡藝術學報》第7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頁241-298。
曉 風(1941)〈新劇比賽感言〉,《風月報》121期,台北:風月俱樂部,頁14-15。
謝筱玫、施如芳、柯銘峰、傅裕惠(2002)〈專題—歌仔戲在外台 戲路幾條通?〉,《表演藝術》第119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11-33。
關曉榮(1982)〈我看台灣地方戲劇比賽〉,《民俗曲藝》第14期,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34-41。
四、報刊雜誌、網路資料
《台灣地方戲劇月刊》(1953)第一卷第十一、十二期;台北: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地方戲劇雜誌》(1956.3.5)創刊號-第8期(1957.2)革新號第三期(1959.9.1); 革新第1期(民46年7月);台北: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電視周刊》(1962-1999)第1期至1895期;台北:台視文化事業公司。
《中央日報五十年全文影像資料庫》(1950∼2006) http://dblink.ncl.edu.tw/introduce.htm
《中國時報全文報紙影像資料庫五十年(民國39--88年)(國圖版) 》(1950-1999)http://dblink.ncl.edu.tw/introduce.htm
《報紙標題索引全文資料庫》 (國圖:索引收錄年代:中國時報索引自1986年起迄今, 聯合報民國40年9月迄今、聯合報地方版)
《聯合知識庫》, (1950-2007) http://udndata.com/
五、專刊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85)《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專輯》,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1989)《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度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比賽專輯》,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1986)《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專輯》,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1989)《台灣區七十八年度地方戲劇比賽紀念專刊》,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葉子楓編(1983)《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台中: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1993)《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特刊》,台中: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蕭建平編(2004)《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特刊》,台中: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
六、其他
台北市教育局編印
1988.7.22《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實施要點》
1988〈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初賽)日程表〉
1989.6.30《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籌備委員會工作檢討報告》
1990〈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初賽)日程表〉
1992.9.5《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實施要點》
1992.1.9〈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北區決賽成績表〉
1993.4.27〈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組)比賽工作檢討會議紀錄〉
1993.4《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籌備委員會工作檢討報告》
1994〈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初賽)日程表〉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初賽)日程表〉
1996.9.1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實施要點》
1996.12《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秩序冊》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賽程表〉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建請各區決賽參賽劇團參考意見表〉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北區決賽優勝名單〉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中區決賽優勝名單〉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南區決賽優勝名單〉
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台灣區八十五學年度學生國劇競賽 頒獎典禮暨觀摩演出〉節目單
1996《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秩序冊》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初賽)日程表〉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優勝團隊公演日程表〉
2000《台北市八十九年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日程表》
台北市文化局編印
2002《歌仔傳藝好戲連台大車拚—台北市九十一年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觀摩匯演節目冊》。
2004《歌演忠孝節義史戲做生旦淨末丑-台北市九十三年地方戲劇(歌仔戲)觀摩匯演節目冊》。
2006《台北風藝術季系列活動-台北市九十五年地方戲劇(歌仔戲)觀摩匯演》
2007《掌中乾坤戲弄千軍-台北市九十六年掌中戲觀摩匯演節目手冊》
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編印
1971.5.31《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二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3.6.20《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三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4.5.10《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5.6.4《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6.5.2《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四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7.5.27《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8.6.30《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五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79.7.27《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五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81.3.19《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六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二個年度綜合報告)》
1984.1.20《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七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三個年度綜合報告)》
1987.3.18《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八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73~75年度綜合報告)》
1990.3.14《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九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92.6.19《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九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94.3.28《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96.6.8《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1998.6.10《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一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2000.11.14《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2001.11.26《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一屆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2002.7.5《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二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2003.6.28《台北市地方戲劇協會第十二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編印
1970.8.5《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八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1972.7.6《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九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1973.7.29《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1974.7.15《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1975.7.21《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手冊》
1976.7.22《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1970.2.5《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1981.5.8《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1983.3.1《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1986《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1987.6.30《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第十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台灣省台南市立社會教育館編印
1990.5.24《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實施要點》
1990〈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三區決賽賽程表〉
1991.12《中華民國八十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大會秩序冊》
1994.8.25《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實施要點》
1994《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賽程表》
1995.1.27〈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受獎名單〉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地方戲劇比賽歌仔戲(初賽)日程表》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實施要點》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南區決賽優勝名單〉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中區決賽優勝名單〉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北區決賽優勝名單〉
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1979〈中華民國六十八年度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決賽日程表〉
1980〈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度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決賽日程表〉
1981〈中華民國七十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決賽日程表〉
1982〈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總決賽歌仔戲組日程表〉
1982〈中華民國七十一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總決賽掌中戲組日程表〉
台灣省彰化市立社會教育館編印
1987《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實施要點》
1987《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決賽秩序冊》
1988《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籌備委員會工作報告》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1993.6〈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 學生國劇比賽籌備會議資料〉
1993.12《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掌中戲)比賽秩序冊》
1996《八十六年度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決賽(掌中戲)秩序冊》
高雄市劇藝協會
1995.7.5《高雄市劇藝協會第六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手冊》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編印
2000《歌仔鬧台好戲連連來-第一屆外台歌仔戲匯演節目冊》
2001《百年傳唱歌仔情、野台群英大匯演-第二屆外台歌仔戲匯演節目冊》
2003《群英會戲台-2003年外台歌仔戲匯演節目冊》
2005《歌仔戲東征風華再現-2005外台歌仔戲匯演節目冊》
2006《掌中獻情義 十指見真章 2006年布袋戲匯演節目冊》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籌備委員會 印制
1993〈中華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比賽頒獎典禮暨優勝劇團公演〉請柬
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台灣區地方戲劇(歌仔戲)比賽閉幕式〉請柬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
2.
臺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
3.
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
4.
歌仔戲電影研究
5.
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
6.
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
7.
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1950-1970)
8.
台灣區音樂比賽歷史探索與管弦樂合奏比賽曲目探討/交響管樂團指揮畢業音樂會.
9.
台中『國光歌劇團』研究
10.
戲臺明滅:宜蘭野台歌仔戲演員的執業與生活面
11.
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
12.
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歌仔戲─1982~2002
13.
高雄市歌仔戲劇團生態與經營管理之研究
14.
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
15.
台灣客家大戲發展研究
1.
陳龍廷(2000)〈50年來的台灣布袋戲〉,《歷史月刊》第139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頁4-11。
2.
陳樹熙(1997)〈讓比賽發揮正面的作用吧!從台灣區音樂比賽談起〉,《表演藝術》第54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34-36。
3.
陳德海(2001)〈他們是力與美的表徵 看國際芭蕾比賽怎麼比〉,《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35-41。
4.
林蘭陽、是非、吳亞梅(1986)〈台灣省地方戲比賽記實—北區決賽、中區決賽、南區決賽〉,《民俗曲藝》第42期,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116-134。
5.
林鶴宜(2001)〈文化重建的超人氣實驗-外台歌子戲南北大匯演活動回顧〉,《傳統藝術》,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49-51。
6.
李國俊(2003)〈地方戲曲競賽對傳統藝術的反思〉,《傳統藝術》第31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62-63。
7.
江武昌(2001)〈掌中風雷動 十指逞真章 2001外台布袋戲匯演〉,《傳統藝術》第15期,頁34-37。
8.
王凌莉(2001)〈最深入民間的舞蹈滋養地 看台灣三項舞蹈比賽〉,《表演藝術》第102期特別企劃╱競技也競藝,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20-27。
9.
彭聖錦(2006)〈由國際音樂比賽實況錄音探討國內音樂比賽何去何從〉,《古典音樂》52期,台北:古典音樂雜誌社,頁127-138。
10.
游庭婷(2003)〈拚台兼觀摩,取經求上進 樂觀外台戲匯演的效應〉,《表演藝術》第123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68-70。
11.
劉南芳(2001)〈架設一座溝通的橋樑—對地方戲劇比賽的建議與展望〉,《表演藝術》第104期,台北:中正文化中心,頁92-94。
12.
樊慰慈(2003)〈國際專業鋼琴比賽評審制度研究(一)--評審專業背景與表決技術之探討〉,《華岡藝術學報》第7期,台北:中國文化大學,頁241-298。
13.
關曉榮(1982)〈我看台灣地方戲劇比賽〉,《民俗曲藝》第14期,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頁34-41。
1.
臺灣歌仔戲的演變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
2.
國家政策下的外台歌仔戲班──以1990年代後期迄今之創作演出為觀察重心
3.
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歌仔戲─1982~2002
4.
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
5.
戰後台灣歌仔戲流變的社會學分析
6.
文化的消解與重構—試論臺北市歌仔戲的城市經驗
7.
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
8.
陳美雲演藝史及其演出本三種研究
9.
└賣藥團┐--一個另類歌仔戲班的研究
10.
從報紙廣告看戰後(1945-1949)台灣商業劇場的演劇生態
11.
小咪(陳鳳桂)演藝生涯研究─從歌舞劇團到歌仔戲界
12.
外台歌仔戲藝人表演風格形塑之探討﹘以蔡美珠演藝歷程為對象
13.
台灣歌仔戲坤生文化之研究
14.
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
15.
光復後台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1945-1970)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