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大辭典編篡委員會(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王伯英、曲宗湖(1988)。體育教學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
行政院衛生署(1998)。第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報告。
朱毋我(2001)。五專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阮如鈞(1973)。大學生體育態度量表的編製與研究。教育與文化,403,30-35。
吳萬福 (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國民教育,24(5),3-5。
杞昭安(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1993)。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北京:人民
體育出版社。
杜紹萍(1999)。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
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嘉義縣。
杜成憲(1994)。早期儒家學習範疇研究。臺北:文津。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台灣省學校體育,6
(5),42-48。
李美枝(1987)。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泰慶(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明杉(1998)。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業學習困擾技藝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嵩義(2002)。空中大學學生自我調控學習策略與其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銘輝(2001)。臺北市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對新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淑鶯(1996)。二年制商專學生對教學與學習之相關意見探討。商業職
業教育季刊,64,24-35。
吳婉如(1992)。臺灣地區長青學苑教師教學型態與學員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宏室(1993)。我國未來體育課程走向。台灣體育,65,2-4。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
師大書苑。
周宏室(2004)。台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程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台北市:
文鶴。
房瑞文(1996)。美國Jewett 博士等人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的介紹。中華體
育,10 (2),9-15。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桃園: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博文(1998)。 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課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桃園:國立體育
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怡(1998)。二專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家弘(1999)。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義男(1981)。大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社經地位、學業成就與學習滿
意度之比較。輔導學報,4,195-219。
林義男(1985)。大學生對大學教學的滿意程度與學習成就的關係。輔導
學報,8,1-18。
林美智(2000)。空中大學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旻怡(2000)。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胡秉正(1973)。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
周春美、沈建華(1995)。合作式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之學習滿意度及其
影響因素之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一
般技職級人文教育類Ⅱ),39-48。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41)。六年制中學課程標準草案。重慶:正中書局。
教育部(1948)。修訂初級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
教育部(1962)。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2002)。九年一貫課程【計畫專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綜合高中體育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1998)。完全中學體育課程綱要。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俞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台北:五南。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與學習成效。電腦世界,128,28-36。
柯淑屏(2003)。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進祿(2001)。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認同傾向及差異-彰化縣為例。國立
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徐碧君(2001)。二專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學生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時蓉華 (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東華。
馬芳婷(1989)。我國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
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臺北市。
高員仙、蔡延治、廖信達、李慧娟、許瑛真(1997)。德育護理專科學校
幼保科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德育學報,13,65-78。
郭明湖(1993)。台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
大專體育,2(3),94-101。
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2)。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 (1990 )。現代心理學。台北巿: 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黃中天、洪英正(1992)。心理學。臺北:桂冠。
許錫銘(1998)。我國試辦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加山(2002)。臺北市職業學校電子科學生對實習科目學習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李綢(1983)。大專男女自我統整程度與職業選擇、學習滿意度及父母
養育方式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89-98
陳國恩(1997)。空中大學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滿意、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容芯(2000)。成人參與電腦第二專長教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海鵬 (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
關研究。臺北市。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陵(1998)。體育課程教學的新趨勢。台灣省學校體育,43,43-47。
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嘉義縣。
黃金柱(1988)。體育教學思潮。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黃安邦(1991)。社會心理學。台北市: 五南。
舒新城(1980)。辭海。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葛樹人(1990)。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葉憲清 (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正中書局。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
楊語芸(1997)。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廖政訓(2000)。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學生體育態度調查研究。學校體育,55,33-39。
蓋浙生(1983)。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
蔡貞雄(1994)。體育教學的意義和本質。國民體育季刊,23 (2),22-27。蔡明砡 (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長
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劉明川(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安倫(2000)。國中學生對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劉照金(2002)。大學生對全校運動會目標認同傾向參與因素及涉入程度之量表之編製研究。九十一年大專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89-298。
鄭友超、張添洲(199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第八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海事類、一般技術及
職業教育類),198-207。臺北:教育部。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
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謝淑芬(1994)。 兩性文化差異與女性文化--以臺中市生活風格研究為。
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
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高雄市。
賴清國(2002)。高職餐飲管理科建教合作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世原(2004)。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
成效之影響。臺北市。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
蕭安成 (1998 ): 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銀河(2003)。台南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世台、盧美秀(1993)。臺北醫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度與相關因素之分析
研究。北醫學報,22 (2),153-148。
韓豐年(1989)。高職學生個人特徵與學習環境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春屏(2000)。國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映清、劉紹曾、曲宗湖、萬德光、孫耀鵬(1990):學校體育學。北京:
北京體育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Betz, E., & Klingensmith, J. (1970).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 3, 10–118.
Breckler, S. J. (1984).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affec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as distinct components of attitud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 1191-1205.
Behuniak, P., & Gable, R. K.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college and attitudes about future employment for five college major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 23(1), 11-17.
Chadwick, K., & Ward, J. (1987).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62 (3), 236-246.
Domer, D. E. et al.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2 600)
Field, H. S., & Giles, W. G (1980).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graduate education:Dimensionality and assessment in a school of business.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5 (2), 66-73.
Fishbein, M., &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Addison –Wesley.
Herzberg, F., Mausner, B., Peterson, R.O., & Capwell, D. F. (1957) . Job attitudes: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Pittsburgh, PA: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ward, G. S., & Schmeck, R. R. (1979). Relationship of changes in evaluations of instruc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0 (4), 305-315.
Jewett, A. E. (1980).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ory. Quest, 32(2), 163-173.
Jewett, A. E., Bain, L. L., & Ennis, C. D. (1985). The curriculum process inphysical educ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Jaeger, R. M., & Freijo, T. D. (1974). Some psychometric ques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fesso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6 , 416-423.
Keogh, J. (1962). Analysis of general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33, 239-244.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Liegler, R. M. (1997). Predict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s: Testing a causal model.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36, (8),
357-364.
Myers, D. G. (1993).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Mangano,J. & Corrado,T. (1979).Adult Students’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80 563).
Martin, C. L. (1988) .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 (4) , 196-209.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McVe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03 962).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 year colleg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0 563)
Oskamp, S. (1977). Attitudes and Opin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Placek, J. H. (1992). Rethinking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 integrated, thematic approach. Quest, 44(3), 330-341.
Price, J. L. (1972) .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Meassurement. Lexington: D. C.Health and Company.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ictionary (2nd ed.).Oxford: Clarendon Press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sal Education. ( 3rd ed . ) . Palo Alto, CA:Mayfield.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94). Consumer Behavior. 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Tannehill, D., & Zakrajsek, D. (1993).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A multicultural study.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3, 78-84.
Wolman, B. B. (1973). Dictionary of Behavioral Science. N.Y.: Ven Nostrand Reinhold.
Webster, I. M. (1986).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