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淑卿(2003)。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鐘和、陽琪與李勤川編譯(1983)。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大洋出版社。
江坤誌(2001)。國民小學校長行政管理角色、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金滿(1997)。國小資優學生的社會智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明宗(2000)。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松遠(2007)。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清楠 (1984)。論運動員的生活、學業及職業。國民體育季刊,13(4),31-33。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都市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10,53-66。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宗立(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
報,29,25-50。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銘宗(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政謀(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1-199,臺北。
林曉怡(2004)。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施佩芳(2000)。國小學童A型行為、導師權力類型與學校壓力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洪嘉文(2000)。新世界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1),26-35。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丁熒(1988)。教師使用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文峰(2005)。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4。
孫安迪(2000)。你有沒有壓力症候群?。中國時報89年10月24日, 39
版醫藥保健。臺北:中國時報。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雪芬(2000)。課業壓力!學子生活的隱形殺手!。臺北市議會新聞稿。
陳聖芳(1999)。臺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玉真(1994)。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校生活壓力、因應行為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定邦(2001)。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
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黃茜莉(2004)。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莊翠玉(1997)。運動績優生就讀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校適應情況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莊慧珍(1985)。國中教師教導方式及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育雙月刊,43,7-11。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曾文錄(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排球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績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程祈斌(2006)。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
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張宏亮(1995)大學運動績優保送生之學校適應探討(上)。國民體
育季刊,24 (2),77-84。
張武業(2006)足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學校適應之研究。
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出版
社。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曾淑華(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孟容(2003)。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跆拳道運動員傷害後情緒反應之研究:以性別角色、社會支持為指標。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詹俊成(2003)。臺灣地區高中體育班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俊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
「家庭特性」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玉琴(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佳玟(2001)。教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明富、吳武典(2000)。國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57-280。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蔡嘉慧(199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賴保禎、周文欽、張鐸嚴、張德聰(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盧雪梅(1989)。臺北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資賦優異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學校體育國際會議發表會,(92-101),臺北市。
簡茂發(198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
所集刊,28,1-88。
簡曜輝(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臺灣省學校體育,2(2),封面頁。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羅皓誠(1996)。高雄地區聯考生與自學方案分發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私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二、英文部分: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tason, I. G. Sars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 (pp. 319-366).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uld, J., & Kolbed, W. L.(1964)A Dictionary of Social Science. N.Y. : The Free Press.
Heath, J. A. (1992). Assist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iddle level school. Middle School Journal, 24, 21-25.
Helms, B. J., & Gable, R. K. (1990). Assessing and dealing with school-related stress in grades 3-12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8924).
Morris, C. (1990).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effective behavior(7th ed.).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Paterno, J., Henderson, P., & Dickey, S. W. (1987). Children′s identification of stress related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88149).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The New York: McGraw-Hill.
Rosenthal, R., Hall, J. A., DiMatteo, M. R., Rogers, P. L., & Archer, D.(1979). Sensitivity to nonverbal cues: The PONS test.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allis, J. F., Grossman, R. M., Pinski, R. B., Patterson,T. L., & Nader, P. R. (1987). The development of scales to measure social support for diet and exercise behaviors. Prevention Medicine, 16(6), 825-36.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entzell, K. R. (1995). Family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 A social emo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4, 268-291.
Youngman, M. B. (1979). Assessing behavioral adjustment to school. British Journal Education Psychology, 49, 2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