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2: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怡青
研究生(外文):LIU YI CHING
論文名稱:合成橡膠跑道面層硬度效應之特性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Hardness Property Analysis of synthetic rubber tracks
指導教授:相子元相子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ang Tzyy Y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巿立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運動器材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
中文關鍵詞:力量吸收垂直形變運動表面合成跑道面層
外文關鍵詞:force reductionvertical deformationsynthetic rubber trackssport surf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9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文摘要
運動場地的表面(Sport Surfaces)是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與運動員雙腳接觸的一個介面,因此運動表面需要具備吸收部份衝擊力量、減少受力之後的運動表面的變形量。目前運動場地的表面可以藉由專業運動表面認證,以確保對場地表面建造質量的要求、安全性、標準化。然而國內有關研製跑道產品,尚無完整有關跑道面層之物理特性分析之研究,以協助國內跑道面層研制過程之參考,進而輔助廠商開發符合國際田徑總會(IAAF)所認證之產品。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合成橡膠跑道面層與力量吸收(FR)、垂直形變(StV)之效應分析,進而提供有效的迴歸方程式以協助業者研制符合國際田總規定之產品。本研究以106片合成橡膠跑道面層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硬度測試及力量吸收測試與垂直形變測試,所得資料進行皮爾遜之相關分析、逐步迴歸之分析。
本研究實驗結果顯示跑道面層對FR之效應以上硬度及下厚度為主要影響FR之參數,而跑道面層對StV之效應以上硬度為主要影響StV之參數。最後實驗數據結果也運用多元迴歸分析法,從上硬度、下硬度、上厚度、下厚度與FR、StV之間導出最適化之FR、StV之預測模式,以評估如何將合成跑道面層之上硬度、下硬度、上厚度、下厚度搭配下,達到 IAAF 跑道面層之規範值,並可成為廠商研製跑道面層參考之依據。

關鍵字:力量吸收、垂直形變、運動表面、合成跑道面層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hardness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rubber tracks between force reduction (FR)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StV). Parameters of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were then used to calculate and determine the thickness and hardness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r synthetic tracks. The results may be used by manufacturers to developed and obtain IAAF approval. There were 106 specifications in this research. The material test had force reduction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All the dat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parameters were then optimally alloc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ck surfac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synthetic rubber tracks design for force reduction (FR) should be focused on top and bottom hardness, for vertical deformation (StV), should focus on top of hardness. It maybe worth pointing out that we obtained two regression formulas to determine FR and StV under the experiment limits of this research detailed accounts of the formulas are given below:
I.FR=56.210-0.397*top of hardness+1.038*bottom of thickness*0.998*top of thickness-0.359*bottom of hardness
II. StV=4.081-0.038*top of hardness+0.045*top of bottom-0.018*bottom of hardness+0.036*top of thickness.
Therefore,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ynthetic rubber track designs, enabling manufacturers to develop and obtain IAAF approval.
Key words:force reduction, vertical deformation, synthetic rubber tracks, sport surface
目 錄
論文審定書ii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i
誌 謝 viii
目 錄 ix
表目錄 xii
圖目錄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人工跑道相關文獻 6
第二節 力量吸收相關研究文獻 10
第三節 垂直形變相關研究文獻 14
第四節 各國測試標準規範介紹 16
第五節 文獻探討總結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第二節 儀器與設備 26
第三節 實驗步驟 2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 35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6
第一節 跑道面層與FR之效應分析 36
第二節 跑道面層與StV之效應分析 39
第三節 以FR與StV之迴歸方程式進行跑道試片之預測 4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4
第一節 結論 44
第二節 建議 45
參考文獻 47
附錄 48


表目錄
表 2-1 人工跑道之分類 6
表 2-2 跑道面層的構造 8
表 2-3 國內的跑道鋪面 9
表 2-4 DIN18035-6合成表面規範 18
表 2-5 ASTM F2157-02 合成材料跑道之規範 20
表 2 6 中華民國CNS 6482標準 22
表 2 7 中國國家跑道標準 22
表 2-8 各國測試標準之比較 23
表 4-1 跑道面層與FR之相關分析表 37
表 4 2 上厚度對FR之偏相關分析 38
表 4 3 跑道面層與FR之逐步迴歸分析 38
表 4 4 跑道面層與StV之相關分析表 39
表 4 5 上厚度對StV之偏相關分析 40
表 4 6 跑道面層與StV之逐步迴歸分析 41
表 4 7 FR與StV之預測值 43





圖目錄
圖 1 1 上厚度與下厚度 5
圖 2 1 人造運動員簡易模型 12
圖 2 2 BR値與FR値測試結果 13
圖 3 1 合成橡膠跑道試片 25
圖 3 2 溫濕度顯示計 26
圖 3 3 硬度計測試台 27
圖 3 4 人造運動員 27
圖 3 5 人造運動員之力量吸收測試 28
圖 3 6 人造運動員之垂直形變測試 29
圖 3 7 實驗步驟流程圖 30
圖 3 8上硬度之硬度測試 31
圖 3 9 跑道底部面層之肋條交接處 32
圖 3 10 IAAF 2006力量吸收場地佈置圖 33
圖 3 11 測試點位置 33
圖 3 12 力量吸收軟體介面 33
圖 3 13 IAAF 2006垂直形變測試佈置圖 34
圖 3 14 垂直形變軟體介面 34
一、中文部份
中國國家標準CNS6482 聚氨酯運動場所用鋪設材料。國家標準簡索系統。資料引自http://www.cnsonline.com.tw/。
中國國家標準CNS6483 聚氨酯運動場所用鋪設材料檢驗法。國家標準簡索系統。資料引自http://www.cnsonline.com.tw/。
中國國家標準CNS3555 硫化或熱塑性橡膠硬度試驗法。國家標準簡索系統。資料引自http://www.cnsonline.com.tw/。
卞記(2007)。跑道的奧秘。新體育,7期,62頁。
田學易、簡榮章、尤錦標(1990)。塑膠跑道對百米途中跑技術的影響。北京體育學院學報,49卷3期,57-61頁。
田長山(2001)。聚氨酯塑膠跑道的發展趨勢淺析。聚氨酯工業,16卷3期,6-8頁。
朱信明(2004)。新型塑膠跑道的研製。橡膠工業,51輯,422-424頁。
邱嘉宏(2006)。運動表面之回彈係數及力吸收測試相關性探討。台灣生物力學研究彙刊(二),42-43頁。
馬娜(2004)。塑膠跑道要盡快完善。上海標準化,5期,42-43頁。
陳海良、張芳、孫青峰、朱孔秀、代金輝(2003)。聚醚型高硬度聚氨酯彈性體的研制。聚氨酯工業,18卷4期,22-24頁。
國際田聯地區發展中心(2005)。國際田聯田徑設施手冊,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許苑筑、蘇振塏(2007)。人造運動員在不同吸震能力的木質地板與人體測試肢段比較。大專體育學刊,8卷4期,46-53頁。
張田勘(2004)。人類運動極限再突破。知識就是力量,8輯,13-15頁。
樂孝宗(2004)。塑膠跑道施工質量如何達到國際田聯標準。中國體育教練員,4輯,8頁。
謝雨純、蘇振塏(2006)。人工運動員檢測之精密度探討。台灣生物力學研究彙刊(二),46-47頁。
謝雨純、蘇振塏(2007)。運動表面檢測-人造運動員之精密度探討。大專體育學刊8卷2期,54-61頁。
羅華麗、王曉紅(2005)。聚氨酯塑膠跑道技術研究進展。荷澤學院學報,27卷5期,41-45頁。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F 2157-2 (200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Synthetic Surfaced Running Tracks.
Hess, H., & Hort, W. (1973). Increased changes of injuries during practicing track and field on artificial surfaces. Sportarztund Sportmedizin, 12, 282-285.
Biener, K., & Caluori, P. (1977). Tennissportunfaelle. Mediziniche Klinik 72, 754-757.
Koning, J. J., Nigg, B. M., & Gerritsen, K. M. (1997). Assessment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rea-elastic sport surfaces with video analysi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9, 1664-1668.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e.V. 18035-6 (199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Sport Grounds Synthetic Surfaces.
Dura, J.V., Hoyos, J.V., Lozano, L. & Martinez, A. (1999). The effect of shock absorbing sports surfaces in jumping. Sport Engineering, II., 103-108.
Dura, J. V., Garcia, A.C. & Solaz, J. (2002). Testing shock absorbing materials: application of viscoelastic linear model. Sports Engineering IV, 9-14.
Kolitzus, H. J. (1984). Functional standards for playing surfaces: In: Sport Shoes and Playing Surfaces.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98-198.
John Dunlop. (2000a). Measurement of sports surface resilience.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00, from http://www.issspsportsurfacesciencescience.
org/downloads/documents/LDB7.
Nigg, B.M. (1983). External force measure ments with sport shoes and playing surfaces.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soprtt shoes and playing surfaces, 11-23.
Nigg, B.M., Yeandom, M.R.. (1987)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playing surface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5, 117-145.
Nigg, B.M., (1990). The validity and relevance of tests used for assessment of sport surfac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2 (1), 131-138.
Shorten M.R., Himmelsbach J.A, (2002). Shock attenuation of sport surfaces. The Engineering of Sport IV, 152-15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