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0: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紋瑜
研究生(外文):Wen-Yu Liu
論文名稱:高雄縣美濃鎮地方文化與其地方認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Local Culture and its Place Identity of Meinung County
指導教授:李寧遠李寧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ng-Yuean Le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台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美濃地方文化地方認同
外文關鍵詞:MeinungLocal culturePlace ident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7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最近這幾年來政府十分地積極推動地方文化以促進各個地方經濟再生與文化的保存與延續,期望在地方文化的推展過程中,提昇居民的地方認同感與凝聚力,使居民致力於地方之環境與特色產業的共同創造。地方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特殊農產、古蹟、建築、民俗文化等,它們是地方特有的事務。
本研究第一部份先探討地方文化之意涵,再從地方認同的定義與內容中界定本研究地方認同之意義。
第二部分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探究其地方特色與地方文化。
第三部分採用文獻探討、問卷調查的方法,瞭解地方文化與居民地方認同感之關係。在經由實際之研究過程後,分析結果發現:
一、美濃鎮居民的地方認同主要受年齡、居住時間而影響。
二、美濃居民對於地方的認同度是很高的,他們認為美濃是有別於其他地方,且具有獨特性的文化特色。
三、居民對地方的認知愈高,地方認同也愈高,活動的參與意願愈高。
四、地方居民滿意地方文化的推動,且居民認為需要更完整的管理規劃與提供相關的活動資訊。
總而言之,美濃地區的文化資源與產業特色,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近幾年來美濃地方文化活動的舉辦,也促成了居民地方認同感的增強。
In order to promote loc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the government pushes local culture persistently. Hoping to increase the place identity of the residents, and then inspire the residents to create local featured industries.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es natural scene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historical monuments, local architecture, and folk custom, etc…

In the first part,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meaning and the policy of local culture, and defines the meaning of place identity in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takes Meinung County as the target area to analyze the local featur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local culture.

This research employed many study methods including the reviews of literature, surveys.
The third, the research employs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and residents’ place identity.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upon completion concludes with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1. The place identity of the resident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age, duration of residing in the area.
2. The residents are very high regarding on local identify, they think the Meinung country are more different than other places, and special culture.
3. The more the residents recognize, the more they identify and mo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4. The resi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fruit of local culture, but whole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fford should be improved.

In conclusion, with the effort of the Meinu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th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businesses in the Meinung area have developed the potential of growing its local cultural businesse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motion of the local cultural activities has improved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local residents.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目 錄IV
圖目錄V
表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二章 文獻回顧3
第一節 地方文化之意涵3
第二節 地方認同之恴涵9
第三節 美濃鎮之地方文化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41
第二節 問卷設計42
第三節 研究流程44
第四節 研究架構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6
第五章 結論93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97
參考文獻98
附錄102
一、 中文文獻
李允斐、鍾榮富、鍾永豐、鍾秀梅(1997)。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巨流,台北。
李啟明(1997)。公共圖書館與地方文化。書苑季刊,31,22-27。
李振仁(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正勝(1993)。鄉土文化與鄉土歷史。北縣文化,35期,頁3-7。
沈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台北:商務。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立緒文化。
汪 琪(1990)。文化與傳播,台北:三民。
余清鋒(2003)。安平地區國小傳遞地方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芮逸夫主編(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台北:商務。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學明(1996)。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195-207。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姚誠(1995)。心理、空間與時間-「鄉土意識」的探索。花蓮師院國際人文年刊,4期,頁70-81。
美濃鎮誌編撰委員會(1996)。美濃鎮誌(上)(下)(修訂二版),美濃鎮公所。
紅馨蘭(1999)。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唐山出版社,頁43。
俞智敏、王淑燕、陳光達 譯、Chris Jenks 著,1998,文化(Culture),巨流出版社。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1988)。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載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陳奇祿(1994)。文化與生活。台北:允晨文化。
陳坤宏(2001)。安平文化與民居建築,收錄於《九十年度南區國民中小學教師鄉土藝文研習會資料》,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頁10-1─10-20。
陳國強(主編)(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市:恩楷。
張二文(2001)。文化印象初探:從美濃菸葉產業的變遷及美濃印象探討集體記憶的形塑。台灣史蹟,第38期,頁99-134。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巧芳(2002)。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意義─安平地區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玉冠(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麟(2003)。個人與社會。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
曾維屏(2002)。地方文化產業之振興與社區營造-以美濃地區為個案。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碩士論文。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 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090NTPU0347021。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5)。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載於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合編),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市:詹氏。
劉昭能(1996)。走訪老街尋找老瀰濃。高縣文獻,第15期,頁54-69。
劉還月(1999)。台灣客家風土誌,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桂成譯(1998)。Tuan, Yi-Fu著。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潘朝陽、邱榮裕(2004)。客家風情:移懇.產業.文化。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初版。
謝宜文(2003)。右堆地區客家人的祭河神祭典。未發表之論文。

二、 英文文獻
Agnew, J. (1987) Place and Politics: The Geographical medi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Boston: Allen & Unwin.
Bricker K.& Kerstetter D., Confer J.(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233-257。
Bronfenbrenner,U.(1960).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ChildDevelopment,31,15-40.
Featherstone, M.(1993). Global and local cultures. In Bird, J. etc. Mapping the futures, 169-187.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Galliano, Steven J. and Gary M. Leoffler (1999) Place Assessment: How People Define Ecosystem. 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
Johnston, R.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4th ed) , Oxford, UK ; Malden,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Tuan ,Yi-Fu(1974). 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 6, pp.211~252。
Tuan Yi-Fu(1977).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pp. 136-160). London:Edward Arnold.
Williams,D. R., Patterson, M. E., Roggen buck ,J. W., & Watson ,A.E.(1992) .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s,14,29-46。

三、 網路資料
文建會 (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2007年2月13日,取自:
http://web.cca.gov.tw/intro/1998YellowBook/index.htm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保存法。2007年2月25日,取自:
http://www.cca.gov.tw/law/html/4-1.html
美濃鎮戶政事務所。2007年1月22日,取自:  
http://meinong-house.gov.tw/style/front001/bexfront.php
美濃窯朱邦雄陶壁公共藝術。2007年3月22日,取自:
http://www.mei-nung.com.tw/ec99/shop141/default.a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3)賴永僚,2008,「TAM 理論架構增加“知覺娛樂性”的效用—以大學生參與網球運動驗證」,運動與遊憩研究,2(4),122-137。
2. (22)孔令文,2007,「馬拉松賽會競賽資訊科技整合服務設計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1),109 -114。
3. (27)邱郁文、方國定,2005,「整合知覺玩興構面擴充資訊科技接受模式—以入口網站為例」,資訊管理展望,7(1),37-38。
4. (12)林慶源、林耀豐,2009,「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第12期,217~231。
5. (11)謝偉雄、葉麗琴,2008,「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7期,105~121 。
6. (21)胡凱傑、鍾文鑑、丘志文,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光纖寬頻網路使用者行為意向之影響因素」,行銷評論,7(2),161-186。
7. (24)胡婉玲,2007,「知覺玩興對戶外行動收視接受度之影響」,輔仁管理評論,14(2),113-132。
8. 李啟明(1997)。公共圖書館與地方文化。書苑季刊,31,22-27。
9. (26)張志銘,2007,「以科技接受模型驗證桌球運動參與行為之意向」,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2),76-88。
10. (20)張庭彰、廖育鋒、林經淦,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模擬機使用接受態度之研究—以飛行員使用訓練模擬器為例」,危機管理學刊,5(1),79-88
11. (31)蕭文龍、郭庭伊,2010,「部落客持續使用部落格之研究:以整合期望確認、科技接受模式和個人因素觀點探討」,電子商務學報,12(2),221-250。
12. 19. 傅英芬;康信鴻 (2008),「通貨膨脹與台灣不動產相關類股動能現象之探」,住宅學報, 17 (2):35 -62頁。
13. 15. 陳建宏;陳麗芬;戴錦周(2007),「樣本偏誤對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影響之研究」,東吳經濟商學學報,第57期,29-47頁。
14. 7. 林俊亨; 王建民; 單騰笙 (2009),「台灣營建業股票抵抗通貨膨脹的能力」,育達學院學報, 第18期,75-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