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2]王玲莉,2006,教育訓練對組織績效的影響-以金融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3]王玲玲,2005,受訓者特質、訓練設計、工作環境與訓練遷移關係之研究—以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4]田靜婷,1994,訓練遷移相關因素之研究,大葉工學院,碩士論文。[5]吳秉恩,1996,人力資源管理,麥田圖書,台北。
[6]沈中偉,2003,美國教師國家教育科技標準:對教育科技研究所課程設計之省思,96年11月23日,取自 http://www.npue.edu.tw/adm/academy/pub_data/2/58期/k58-2(院刊58期特約撰述)2.doc
[7]何永福、楊國安,1993,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三民書局。
[8]何榮桂, 藍玉如,2000, 落實「教室電腦」教師應具備之資訊素養,資訊與教育 雜誌(77): 23-28。
[9]何黛珊,2005,影響訓練移轉之因素-以壽險新進外勤人員為例,中正大學[10]李宜珈,2004,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大葉大學碩士論文。[11]李淑娟,1992,訓練移轉之研究─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機構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2]李蘊真,2006,我國公務人員薦任晉升簡任官等訓練移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 士論文。[1]林士民,1996,訓練移轉配合人力資源政策與實務對組織績效影響之實證研究─以通過ISO 9000系列品保認證的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碩士論文。[13]林詩音,2000, 四健青年訓練移轉之研究---領袖營個案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4]卓雅偵,1997,組織因素與訓練移轉之相關研究─以壽險業務人員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5]周惠文、王裕方,2000,「電腦態度與學習表現的影響因素探討─中學生網頁製 作教學的實地實驗研究」,資訊管理學報,第7卷第1期,103-118。[16]邵孟瓊,2002,資訊教育訓練學習轉移成效之研究—以基層公務人員為例, 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7]洪志宏,2007,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因數與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18]洪榮昭,1986,人力資源發展,遠流。
[19]英特爾,2007,96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intel.com/cd/corporate/pressroom/APAC/ZHT/date/2005/247091.htm
[20]施俊良,2004,中小學資訊教育實施現況與困難因應--以南投縣資訊種子學校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2期。
[21]孫本初、蔡秀涓,1996,我國中高級公務人員訓練移轉之研究─以政大公企中心公 務人員訓練班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2期, 213-262。[22]涂保民,2003,從學習理論的觀點看資訊科技對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的影響,康寧學報,第5期。[23]教育部,2007,96年11月27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primary/ info_edu/tp_tt/content/nerc-1/law/teacher_point.htm
[24]陶紀貞,1999,組織因素與個人因素對訓練移轉成效之影響,考銓季刊,第20期,161-176。
[25]許瓊方,2004,員工教育訓練成效、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立德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26]許麗玲,2000,認知風格在虛擬實境遠距教學學習遷移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7]陳盈潔,2003,客服員工之自我效能、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金融 業為例,大葉大學碩士論文。。[28]陳郁雯,2005,網路化訓練移轉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9]陳遠星,1997,工作環境與受訓者人格特質對訓練移轉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30]楊聖怡,2000,公共關係人員訓練移轉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31]張火燦、田靜婷,1994,訓練遷移相關因素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4期,63-81。
[32]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東華書局。
[33]張曉平,2006,訓練移轉之影響因素與其結果之研究 -以國際觀光旅館員工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34]黃光雄,1990,教學原理,師大書苑。
[35]黃光雄,1993,教育概論,師大書苑。
[36]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37]張瑞芬,2003,成人參與轉業教育之訓練移轉成效研究─以失業者訓用合一職前訓練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38]張靜惠,2001,中部地區基層農會農業推廣人員電腦態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39]黃英忠,1994,人力資源管理,華泰書局。
[40]溫明正,2000, E世代資訊革命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 20-30.。[41]韓善民,2001,我國資訊教育發展現況與展望。2007年11月20日取自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42]葉慧珍,2005,訓練遷移成效之研究─以失業者訓用合一職前訓練計畫為例,大葉大學碩士論文。[43]謝文亮,2001,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44]韓善民,2000,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資訊與教育雜誌,(77): 3-7。[45]蕭錫錡、沈健華、陳清肇,2000,促進企業員工訓練遷移有效做法之探討,就業與訓練:企業訓練實務,2000 年5 月,75-80。[46]Baldwin, Timothy T. & Ford J. K(1988), ”Transfer of Training:AReview and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1, Spring.
[47]Broad, M. L. & Newstrom, J. W. (1992) “Transfer of Training: Action-packed Strategies to ensure high payoff from training investmen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48]Bramley, P(1991), “Evaluation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ranslate Theory into Practice, McGraw-Hill Company。
[49]Brinkerhoff, R.O,(1988),“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Model for HRD”,Training & Development, Vol. 42, No.2, 66-68。
[50]Bushnell, D.S. (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on Training”, Training & Development, Vol. 42, No.3, 41-43。
[51]Dessler, G(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6th ed., Prentice Hall。
[52]Dexter, S. L., Anderson, R. E., & Becker, H. J. (1999). Teachers’ views of computers as catalysts forchanges in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Vol,31,No3,221-239.
[53]Hilbert, J., Preskill, H. & Russ-Eft, D., (1997),“Evaluating Training, What Work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