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大塚玲(1999)。注意與學習(江慧齡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方進隆(1996)。健康體能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書局。
方樹啟(2002)。規律性籃球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探討-以臺南市安慶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石芳綺(2004)。武術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及唾液免疫球蛋白A濃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初稿),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參考資料,臺北市:文芳印刷事務有限公司。
司念雲(民90)。代幣增強方案對增進注意力渙散學生用功行為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李惠蘭(1999)。鄉村老年人太極拳運動教導的身心健康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沈建國(2001)。不同訓練頻率之新式健身操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李詠吟(1994)。注意力不集中兒童之輔導。教師天地,68期,62-65頁。
李香芬(2002)。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研究所。吳元暉(2008)。打太極拳提昇老年人骨礦物質密度。健康世界,267卷387期,9頁。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1993)。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正常(1997)。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47-59頁)。
林淑夏(2004)。兒童讀經行動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行為改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林章榜(2006)。校園體育活動的推展與青少年體適能促進。學校體育,16卷3期,44-49頁。卓俊辰(1998)。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106-133頁)。臺北市: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
洪升呈(2005)。太極拳訓練對中老年人體適能的影響。龍華科技大學學報,19期,181-195頁。洪至祥(2005)。排球基礎訓練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發展之效益分析-以員林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胡錦蕉(1995)。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兒童的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陳俊忠(1996)。體適能與疾病預防。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6-99頁)。
陳仲義(2000)。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陳君如(2003)。國小學童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陳俊杰(2005)。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氣喘兒童肺功能與心肺耐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陳俊池(2006)。Safe-Out健身操對臺中市和平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清水驍(1997)。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台灣英文雜誌社。
孫慶國(2005)。青少年暑假休閒活動調查。臺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
許月娥(2003)。跑走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育部(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發行。
教育部(1997)。GO!GO!跑跳蹦健身操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發行。
教育部(1999)。教育部提昇學生體適能專案計畫。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印行。
教育部(2003)。教育部92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教育部(2007)。教育部快活計劃。臺體(一)字第0960086499號函,臺北市:教育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兒童肥胖的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黃泰諭(2006)。八週密集太極拳訓練對女性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梁仲容(1995)。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梁仲容(1996)。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2期,203-228頁。
張永賢(1994)。探討太極拳對中老年人的運動效益。國術研究,3卷1期,57-64頁。張瓊丹(2002)。太極拳訓練對改善老年高血壓個案之健康信念、健康狀況與運動行為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33卷4期,28-30頁。楊玉振(2000)。關於太極拳「道」的答問(40-42頁)。太極拳三十支會成立十週年特刊。
楊翼風、李湘屏(2007)。太極拳禪定特質的探討。體育學報,40卷2期,123-133頁。鳳華(1998)。注意力的心理結構與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測驗小組研習資料,1-8頁。
黎玉東(1991)。太極拳入門研究。實踐學報,22期, 302頁。黎玉東(2001)。太極拳運動對大學興趣選項學生平衡能力影響之探討。臺北科技大學學報,35卷1期,341-350頁。蔡明富(1995)。書法治療對過動兒童注意力、衝動與過動輔導效果之質性分析。國教學報,7期,111-146頁。蔡麗華(2005)。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賴金鑫等(1990)。太極拳練拳者之心肺功能。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七十九年度學術研討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28頁。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卷2期,20-26頁。藍青、賴金鑫、連倚南(1993)。太極拳訓練對初學者心肺功能的促進效果。國術研究,2卷1期,53-62頁。藍孝勤、邱丕相(1995)。論太極拳的修心養性價值。國術研究,4卷2期,90-96頁。藍青、賴金鑫、黃美涓(1999)。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心肺功能之促進及維持效果。中華復健醫誌,27卷2期,63-69頁。
藍孝勤(2001)。論太極拳運動對老人之健身、修心價值。國民體育季刊,30卷2期,50-55頁。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鄭俊傑(1995)。大專院校運動代表隊與非運動代表隊體脂肪與體適能測驗之相關比較。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三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400-417頁。
鄭名涵(2003)。不同運動型態中老年人平衡能力、反應時間與下肢肌力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劉慈慧(2003)。銀髮太極健身操對社區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林麗雪、鄭清煌(2004,11月27日),學生體適能我比中日遜,民生報,a02版。
心理出版社網站(2008,2月2日),資料引自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products_id=662
教育部電子報(2004,9月7日),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資料引自http://epaper.edu.tw/old/062/important.htm
薛荷玉(2008,1月14日),「體適能」優秀申請高中職加分,聯合新聞網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06346
二、英文
Anderson , J. R.,1985,Cognitivi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3rd ed.) . N. Y.: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Corbin , C . B (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 , Dubuque:Wm .C . Brown.
Christou, E. A., Yang, Y., & Rosengren, K. S,2003,Taiji training improves knee extensorstrength and force control in older adult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Biologica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vol 58(8), 763-766.
Hong, Y., Li, J. X., & Robinson, P. D,2000, Balance control, flexibil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mong older Tai Chi practitione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34(1), 29-34.
Jee, S. H., He, J., & Whelton, P. K.,1992, The effect of coffee on blood pressure: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Kahneman, D. (1973). Attention and effect. Englewor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h, T. C.,1982, Tai Chi and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ersonal
experi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vol 10(1-4), 59-61.
Kutner, N. G., Barnhart, H., Wolf, S. L., McNeely, E., & Xu, T.,1997, Self-report benefits of Tai Chi practice by old adul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vol 52B(5), 242-246.
Lan, C., Chen, S. Y., Lai, J. S., & Wong, M. K.,1998,.12-month Tai Chi training in the eldedly : its effect on heaith fitnes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vol 77(6),612-616,
Lan, C., Chen, S. Y., Lai, J. S., & Wong, M. K.,2001,. Heart rate responses and oxygen consumption during Tai Chi Chuan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vol 29(3-4), 403-410.
Li, J. X., Hong, Y., & Chan, K. M.,2001, Tai chi: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neficial effects on health.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35(3), 148-156.
Parasuraman , R . & Davies , D. R.,1984, Varieties of attention. Orlando :Academic Press.
Tsai, J. C., Wang, W. H., Chan, P., Lin, L. J., Wang, C. H., Tomlinson, B., ,2003,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ai Chi Chuan on blood pressure and lipid profile and anxiety status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vol 9(5), 747-754.
Wolf, S. L., Barnhart, H. X., Kutner, N. G.., McNeely, E., Coogler, C., Xu, T.,2003,.Selected as the best paper in the 1990s: Reducing frailty and falls in older persons: an investigation of tai chi and computerized balance trai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Geriatrics Society, vol 51(12), 1794-1803.
Wu, G., Zhao, F., Zhou, X., & Wei, L.,2002, Improvement of isokinetic knee extensor strength and reduction of postural sway in the elderly from long-term Tai Chi exercise.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vol 83(10), 1364-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