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4: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莉婷
研究生(外文):Li-ting Huang
論文名稱:誰的社區哪一種願景--柴山舊部落的環境史
論文名稱(外文):Whose community,which vision--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Old settlement in ch''aishan
指導教授:廖志中廖志中引用關係何明修何明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ung LiaoMing-sho H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文化地景公民社會環境正義軍事管制
外文關鍵詞:CultureMilitary controlEnvironmental jus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文透過參與式觀察的研究方法,了解與研究高雄柴山舊部落的環境事件。這個在清末即有著海賊村之稱的桃源里舊部落,位於高雄市地標的柴山之西邊;在日本時期,此處就因地理環境關係而被規劃為保安林,國民政府時期,因為身為海軍基地要塞,這裡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軍管控制。然而,隨著解嚴的民主態勢,加上柴山的生態環境相當豐富,另一批關心環境與善於批判的知識份子所組成的環保團體開始介入,期間更造成環保人士與當地的肢體衝突事件;卻也引發了在地社區居民的爭取土地權益的抗爭活動。因此,本研究也針對環境正義的精神與在地的權力維護進行論述與研究,並檢視保育運動中的階級性問題,及所造成的認知落差。

最後,本研究將以在地觀點來論述地方的自主性與環境歷程,因此除了基礎的文獻與資料收集,並配合田野調查的實地訪談,將聚落空間與人文環境進行研究與分析,冀盼藉此能夠理解這個城市中看似相當邊緣、卻蘊含著豐沛文化與生態資源的傳統社區,能夠跳脫偏陲落後的負面形象,並試著以文化地景與生態聚落觀點,探究與分析柴山舊部落的文化聚落基因庫的形構與可能性。
For a long time, the elderly community of Tzaishan near Kaohsjung has been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s for local government. The old community of Tzaishan was known as sea thief''s village in the latter stag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lay in the west of the mountain which was a landmark of Kaohsjung. In the Japanese period, the mountain was a secured environment because it performed an important military function as a navy base and fortress controlling the city and harbour. When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eclaimed Taiwan this ended half-a-century of Japanese influence. However, with the upsurge of the democratic society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and awareness of the obligations of citizens, including towards ecological protection, Tzaishan became the focus of another issue into environmental care and local citizens became inv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local groups came into increasing conflict with local government in several incidents.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had lived under government restriction wanted a degree of self-government and a voice in community decisions. They fought for their rights to self-determination, planning decisions, autonom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in the field by interviews with local people about their wish for self-determination and this was supplemented by documentary research involving newspapers and local historical government documents. Because the local community is old and traditional it is widely viewed as uneducated, backward and crude.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hange these views by providing a more accurate and positive image of the community. It also aims to identify the basic and important cltural assets of this communit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序論 1
1-1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 1
1-2 文獻回顧 5
1-3 研究架構 9
1-4 研究方法與範圍 11
1-4-1 文獻探討 11
1-4-2 參與式觀察法 11
1-4-3 深度訪談 11
第二章 部落發展史與政治權力之影響 15
2-1 舊部落的歷史與傳說 15
2-2 日本人統治與戒嚴的軍管時期 17
2-3 軍管時期的柴山舊部落 18
2-4 解嚴後的軍管末期 24
2-4-1 居民的陳請與訴求 26
2-5 小結 32
第三章 環境運動對柴山舊部落的影響 34
3-1 權力場域的競技場 34
3-1-1台灣環境運動的起源與歷程 34
3-1-2 南台灣的綠色之夢 37
3-1-3 柴山市民運動的歷史脈絡與起源 39
3-1-4 立案後的柴山保育組織與運作 42
3-2 黑色暴民與環保流氓 47
3-2-1柴山土雞城與捷運別墅 47
3-2-2 搶救山林的運動緣起與衝突事件 53
3-3 舊部落的侍從主義與困境 61
3-4 小結 64
第四章 環境權力與規範—舊部落的環境正義 65
4-1 何謂環境正義? 66
4-2 土地與人的再出發 68
4-2-1 土地倫理中的眾生平等 68
4-2-2 權力流轉與地方感受 71
4-3 文化資產保存做為環境運動的可能性 75
4-3-1「咖啡飄香、寧靜滿杯」之舊部落新風貌 75
4-3-2再議柴山的文化資產保存性 76
4-4 小結 79
第五章 結論 81
5-1在意柴山勝於「再議柴山」 83
附件一:後記 88
廢校與一間廁所的反思 88
參考書目 90
1.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感受在台灣的歷史形成〉《社會學季刊》,第38期,p133-206。
2.吳介民、李丁讚,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台灣社會學》4:159-198。
3.紀駿傑,1998,〈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 141-168。
4.紀俊傑,1999,〈環境正義的三重平等關懷〉,《看守台灣季刊合訂本》,第一卷第三期,p52。
5.紀俊傑,1996,〈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發表於「第一屆環境價值觀與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化研究中心籌備處。
6.彭國棟,1999/12/01,〈淺談環境正義〉,《自然保育季刊》,第28期。
7.王志弘〈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
8.何明修,〈公民社會的限制—台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台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二期:p33-65。
9.黃瑞琪、黃之棟,〈環境正義理論的問題點〉,《台灣民主季刊》第四卷第二期:113-140。
10.吳鄭重,1999,〈工業資本主義與永續發展: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發表於「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研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
11.魏瀅珊,2000,《以環境正義理念作為永續台灣的社會基礎: 台灣環境意識調查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2.張立本,2005《一九九0年代以降臺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文化策略》,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論文。
13.顏亮一,2005《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遺產古蹟保存理論之批判性回顧》,地理學報第四十二期:1-24 。
14.陳錦煌,2003《以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終身學習、建構公民社會》,國家政策季刊第二卷第三期:63-90。
15.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78-87。
16.洪富峰,2001〈高雄製造業工廠的區位及其分析〉《2001高雄研究學報》。
17.高雄市建設局,2004,《壽山台灣獼猴脫序個體之行為研究》期末報告書。
18.麥漢鳴 ,1998,〈柴山麥氏傳奇〉《高市文獻》11(2):103-111。
19.崑山科技大學,2003,《高雄市鼓山區柴山前清朝武舉人麥朝清及進士麥景星舊居調查研究》報告書。
20.高雄市野鳥協會,1998年,《壽山—我們的瑰寶研討會》實錄。
21.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年度計畫書。未出版文件。
22.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1994工作回顧。未出版文件。
23.台灣生態研究中心,1993,《柴山自然公園綱要計劃》。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2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盤石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97年至102年)核定本。
25.洪田浚 著,1995, 《壽山的人文歷史》。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26.洪金珠 著,1981, 「柴山居民的困惑」。《時報雜誌》84: 31。
27.柯耀源 著,2005,《柴山:高雄的綠色瑰寶》。高雄: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28.王家祥 編,1993,柴山˙我們的自然公園—小小解說員手冊,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29.王家祥 編,1993,柴山˙我們的自然公園—解說圖冊,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
30.杜劍鋒 著,2004,《失落的桃子園》,高雄市文獻會。
31.曾玉昆 著,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高雄市文獻會。
32.高雄市政府公報,七十一年春字第二十二期。
33.高雄市政府研考會,2002,《自然公園:柴山之旅》。高雄:串門文化。
3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市。
3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彙編》台北市。
36.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研究所編,1995,《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7.涂幸枝 編,1993,《柴山主義》,晨星,台北市。
38.莫邦豪 著,1994,《社區工作原理和實踐》,集賢社。
39.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日本十七個社區營造故事》,遠流。
40.黃煌雄等,2001,《社區總體贏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遠流,台北市。
41.申學庸、陳其南 著,1990,《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台北市。
42.曾旭正 著,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遠流,台北縣。
43.謝國雄 著,《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中央研究所,台北市。
44.Tim Cresswell 譯者:徐苔玲、王志弘,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出版,台北。
45.Rachel Carson,1997,《寂靜的春天》,晨星出版社,台北。
46.Benedict Richard Anderson,吳叡人 譯,1999,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論,時報文化,台北市。
47.Mike Crang 著,王志宏等 譯,2003,《文化地理學》,巨流,台北市。
48.Paulo Freire 著,方永泉 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巨流,台北市。
49.Andrew Holden 著,郭乃文、楊岱容 譯,2005,《觀光與環境》,五南,台北市。
50.Pierre Bourdieu 著,邱天助 譯,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桂冠圖書,台北市。
51.Pierre Bourdieu 著,劉成富、張艷 譯,2005,《科學的社會用途—寫給科學場的臨床社會學》,南京大學,大陸南京市。
52.何明修 著,2005,《社會運動概論》,三民,台北市。
53.何明修 著,2006,《綠色民主》,群學,台北市。
54.蕭新煌 主編,1990,《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巨流,台北市。
55.李丁讚等 著,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桂冠圖書,台北縣。
56.張茂桂等 著,200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新自然,台北市。
57.夏鑄九、王志宏 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台北市。
58.李翠瑩 著,2006,《文化力新加值》,大康,台北市。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