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6 2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程惠如
研究生(外文):Hui-ju Cheng
論文名稱: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poems with the image of the moon during the pre-Chin Dynasty and the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王美秀王美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hsiu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月意象兩漢詩歌先秦詩歌空間時間
外文關鍵詞:spacetimethe poems created in the Han Dynastythe moon imagethe poems created before the Chin 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7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月意象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早期的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雖數量不多,卻對後世月意象詩歌有重要影響。本論文以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為研究討論範疇,探究「月」意象在先秦兩漢詩歌中的種類、「月」意象在詩歌中的展現形態,以及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的展現技巧。
探討「月」意象在先秦兩漢詩歌中的種類時,分別就「故鄉的縮影」、「離情與思念的聚合體」、「抒懷與述志的展示場域」,以及「自我憐傷的傾訴對象」四部分,由人們因月可能產生的情懷,分析詩人情感的寄託。
探究「月」意象在詩歌中的展現形態時,則以「時間形態的展現」、「空間形態的展現」兩大方向探討。時間形態的展現又分別以「夜」的意象描述,包括對天明的期待寄託希望和「孤獨」意象來討論,還有歲月流逝意象和「永恆」意象三方面的展現。空間形態的展現,包含心跡昭示意象、聯結兩地思念的意象、仙人所居的永恆意象,以及理想與述志的寄託四方面加以解析,以探求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的展現形態。
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的技巧方面,以修辭學的角度切入,分別以類疊、映襯、借代、譬喻、摹寫、夸飾、設問、排比和對偶等九種修辭方法,加以探討先秦兩漢時期月意象詩歌的修辭技巧。最後總結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的成就。
The poems with the image of the moon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literature. Despite a small number of this kind of poems created during the pre-Chin Dynasty and the Han Dynasty, they indeed have a vital influence on those of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ose poems mentioned above in three aspects: the sorts of moon images applied in those targeted poems, the ways of presentation of those moon images and the writing skills of creating those targeted poems.
Regard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orts of applied moon images, I analyze those poets’ inner emotions conveyed in the poems by referring to any possible human feelings aroused by the moon. This analysis contains four aspects: the epitome of hometow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mplex feelings aroused by departing and yearning, the showcase of expressing one’s inner emotions and ambitions, and the object to which one can convey one’s bitterness and sorrow.
When discussing the presentation ways of the poems containing moon images,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it in two forms. One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ime forms, and the other i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patial forms. The former will be discussed by studying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 of night, which includes the yearning for the dawn, the arising hopeful feelings and the image of solitude. Also, the image of the fleeting time and the image of eternity are also studied in this category, the presentation of time forms. The latter will be completed by studying the image of expressing the inner feelings, the image of linking the yearning feelings from two different places, the eternal image of deity residence, and the reflection of ideals and ambitions. The above two forms are analyzed to get a clear picture of the overall presentation ways of those targeted poems created during the pre-Chin period and the Han Dynasty.
In terms of rhetoric, the writing skills applied in presenting the “moon image” of those targeted poems will be analyzed from nine perspectives: repetition, contrast, synecdoche, comparison, portrait, overstatement, question, parallelism, and the fixed pattern of parallelism in couplets. 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will tell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argeted ancient poems.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v
目錄 -----------------------------------------------------------------------------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說明----------------------------------------------------------- 8
第二章 「月」意象在先秦兩漢詩歌中的種類----------------------------- 10
第一節 故鄉的縮影-------------------------------------------------------------- 10
第二節 離情與思念的聚合體-------------------------------------------------- 13
第三節 抒懷與述志的展示場域----------------------------------------------- 22
第四節 自我憐傷的傾訴對象-------------------------------------------------- 37
第三章 「月」意象在先秦兩漢詩歌中的展現形態------------------------ 53
第一節 時間意象的展現-------------------------------------------------------- 53
第二節 空間意象的展現-------------------------------------------------------- 66
第四章 先秦兩漢「月」意象詩歌的展現技巧-------------------------------- 91
第一節 類疊----------------------------------------------------------------------- 91
第二節 映襯----------------------------------------------------------------------- 98
第三節 借代----------------------------------------------------------------------- 103
第四節 譬喻----------------------------------------------------------------------- 105
第五節 摹寫----------------------------------------------------------------------- 109
第六節 夸飾----------------------------------------------------------------------- 118
第七節 設問----------------------------------------------------------------------- 120
第八節 排比----------------------------------------------------------------------- 123
第九節 對偶----------------------------------------------------------------------- 125
第五章 結論----------------------------------------------------------------------- 128
附錄 ----------------------------------------------------------------------------- 138
參考文獻 ----------------------------------------------------------------------------- 152
參考文獻
專書
王力堅:《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王充:《論衡》(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4月)
王先謙集解、楊倞注《荀子集解、考證》(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12月)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新莊:輔仁大學文學院,1991年10月)
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
朱熹匯編、林松等譯注:《四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台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10月)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輯部主編:《中國古典文學世界—詩歌與散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1日)
李昉編纂:《太平御覽》(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沈德潛選,王蒓父箋註:《古詩源箋注》(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0年9月)
吳宏一:《從詩歌史的觀點讀古詩》(台北:台灣書局,2000年)
吳宏一主編、呂正惠助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詩歌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邱創煥:《文官制度論叢》(台北:中華民國國家發展策進會,1993年3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1日)
------:《文學美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9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5月)
姜濤主編:《中國文學欣賞全集第二冊—詩篇•卷一詩經》(台北:莊嚴出版社,1985年11月)
------:《中國文學欣賞全集第四冊—詩篇•卷三漢代詩歌》(台北:莊嚴出版社,1985年11月)
高海夫,金性堯主編:《中國文學總欣賞—古詩漢魏六朝欣賞 第六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0年)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附續玉臺新詠十卷》(台北:世界書局,2001年8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與美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郭伯南、劉福元著:《中華五千年史話》(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2月)
馮明之編著:《中國文學史話》(香港:宏業書局,1978年2月)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4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張暉:《詩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3月)
曹淑娟:《華夏之美—詩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9月)
陳國球:《書寫文學的過去—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3月15日)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6月)
------:《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5月)
------:《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9月)
------:《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5月)
------:《中國詩學—考據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9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9月)
------:《晚鳴軒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日10日)
------:《晚鳴軒的詩詞芬芳》(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0日10日)
鄭竹青、周雙利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通典—上卷》(北京:解放軍書店,1999年1月)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上下二冊(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8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7月)
劉安等撰,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劉殿爵:《尚書大傳逐字索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20日)
劉懷榮等:《二十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2月1日)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15日)
衛家雄等:《影響中國的100本書》(台北:太雅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15日)
鍾嶸:《詩品》(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2月)
Philip G. Zimbardo著,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學位論文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王秋香:《先秦詩歌水意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莉莉:《『古詩十九首』修辭藝術探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沈木生:《李白詩歌月亮意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沈慧玲:《李白詠月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千雯:《魏晉南北朝五言詩擬作現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梁淑媛:《唐代詠月詩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琛雅:《東坡詞月意象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黃麗敏:《杜牧古體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詹雅筑:《『千江有水千江月』中的水、月意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期刊論文
李立:〈蟾蜍內涵多層次的歷史文化積澱及在唐代咏月詩中意象的構成與表現〉《中國文化月刊》(第240期,2000年3月),頁105-119。
李泓泊:〈東坡詞中月的意象〉《文學前瞻》(南華大學文學所研究生學刊 ,2002年6月),頁57-75。
阮忠〈一輪明月啟情思〉《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1月第36卷第1期),頁104-107。
汪寧:〈從古典詩歌看”月”的意象內涵〉《棗莊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1年2月),頁34-36。
花志紅:〈古詩中「月」的意象淺析〉《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2002年8月),頁61-63。
孟修祥:〈中國文學中有關”月亮”的原型意象〉《文史哲》(1991年第5期),頁82-85。
林聆慈:〈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國文天地》(第17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56-61。
林鍾勇:〈「詩經」棄婦詩之蘊含--以「日月」、「中谷有蓷」、「谷風」為例〉《孔孟月刊》(第40卷第11期,2002年7月),頁10-18。
季紅:〈意象與意象語言〉《創世紀詩雜誌》(1983年5月),頁9-21。
邱燮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47卷6期總294期,1978年6月),頁28-40。
呂秀梅:〈杜甫詩中的月的意象〉《雲漢月刊》(第12期2005年6月),頁195-207。
呂發成〈試論中國古典詩詞中”月“的象徵意義〉《成都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頁30-34。
呂華明:〈太白之月意象〉《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第三3期:2001年),頁74-77。
范愛菊:〈試論古典詩詞中月的意象〉《邢臺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3年9月),頁58-62。
高婉瑜:〈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擬古十二首析探〉《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1月),頁41-58。
徐軼強《簡論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年第6期第21卷),頁104-107。
陳迎輝:〈千江有水千江月──論蘇軾詞中的「月」意象〉《內蒙古社會科學》(1997年4月),頁80-82。
陳器文:〈自月意象的嬗變論義山詩的月世界〉《中外文學》(第五卷第二期,民1976年7月),頁108-119。
陳新雄:〈論詩經中的楊柳意象:對鍾玲女士〈先秦文學中楊柳的象徵意義〉一文的商榷〉《國文學報》(1986年6月),頁11-22。
莊文福:〈「唐詩三百首」中「月」之意象探析〉《德明學報》(第19期2002年6月),頁415-426。
莊超穎:〈古代離別詩中月亮意象的社會心理內涵〉《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61期2003年第2期,2003年5月30日),頁74-77。
傅異星:〈論蘇軾詩文中的月意象〉《雲夢學刊》(第2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0-82。
張孝評:〈論詩的意象空白〉《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1999年),頁134-138。
張映光:〈論古典文學中「月亮」意象的審美內涵〉《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63-65。
張德明:〈詩歌意象的跨文化比較〉《中國比較文學》(1997年2月卷,1997年),頁37-60。
喻世華:〈月下的沉吟—論李白詩歌的月意象〉《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48-53。
楊芙蓉:〈古典詩詞中「月」意象探幽〉《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36期,1996年第1期),頁58-62。
楊金梅:〈論古典詩歌中的月亮意象與傷世主題〉《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2004年9月30日)
楊德英:〈略說意象在詩詞中的重要性〉《鵝湖》(第一卷第九期,1976年3月),頁50-52。
廖師美玉:〈漢魏詩人夜未眠的心智模式〉《成大中文學報》(第九期2001年8月),頁71-98。
魯瑞菁:〈屈原、宋玉與月亮〉《國文天地》(第16卷第4期(184期),民2000年9月),頁4-7。
劉竹:〈試論月亮意象與古代詩藝的關係〉《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4期,1995年8月),頁84-90。
劉傳新〈高懸於中國詩壇上空的月亮--中國詩歌的原型研究之二〉《東嶽論叢》(1992年第2期),頁105-110。
蕭蕭:〈月,詩人心中永遠的圓〉《幼獅少年》(1998年5月號),頁93-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立:〈蟾蜍內涵多層次的歷史文化積澱及在唐代咏月詩中意象的構成與表現〉《中國文化月刊》(第240期,2000年3月),頁105-119。
2. 李泓泊:〈東坡詞中月的意象〉《文學前瞻》(南華大學文學所研究生學刊 ,2002年6月),頁57-75。
3. 林聆慈:〈古典詩詞中的月意象〉《國文天地》(第17卷第10期,2002年3月),頁56-61。
4. 林鍾勇:〈「詩經」棄婦詩之蘊含--以「日月」、「中谷有蓷」、「谷風」為例〉《孔孟月刊》(第40卷第11期,2002年7月),頁10-18。
5. 邱燮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47卷6期總294期,1978年6月),頁28-40。
6. 高婉瑜:〈詩緣情而綺靡--陸機擬古十二首析探〉《研究與動態》(第10期2004年1月),頁41-58。
7. 陳器文:〈自月意象的嬗變論義山詩的月世界〉《中外文學》(第五卷第二期,民1976年7月),頁108-119。
8. 陳新雄:〈論詩經中的楊柳意象:對鍾玲女士〈先秦文學中楊柳的象徵意義〉一文的商榷〉《國文學報》(1986年6月),頁11-22。
9. 莊文福:〈「唐詩三百首」中「月」之意象探析〉《德明學報》(第19期2002年6月),頁415-426。
10. 楊德英:〈略說意象在詩詞中的重要性〉《鵝湖》(第一卷第九期,1976年3月),頁50-52。
11. 魯瑞菁:〈屈原、宋玉與月亮〉《國文天地》(第16卷第4期(184期),民2000年9月),頁4-7。
12. 蕭蕭:〈月,詩人心中永遠的圓〉《幼獅少年》(1998年5月號),頁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