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9: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惠娟
研究生(外文):Hui-chuan Chang
論文名稱:鄭玄《毛詩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Xuan Zheng ’s  Maoshi  Pu
指導教授:林葉連林葉連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h-Li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漢代經學《詩經》鄭玄《毛詩》《毛詩譜》
外文關鍵詞:the Confucian classics of Han dynastiesShijingMaoshi PuMaoshiXuan Zhe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2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東漢末年的鄭玄可說是兩漢經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治經雖以古文學為主,但仍博採今文經學,故集兩漢經學之大成,被尊為東漢最偉大的經學大師。鄭玄的著述豐富,晚年所作的《毛詩箋》與《毛詩譜》,是他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毛詩譜》更是其積多年研治《詩經》之所得,較系統地反應了他對《詩經》的諸多的認識,頗具特色。本論文就是以他的《毛詩譜》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共計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界定自己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同時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鄭玄的生平與著作〉,本章乃詳述鄭玄的生平以及著作,並探究他對《詩經》的貢獻。第三章〈《毛詩譜》的寫作動機與體例〉,從當時候的時代背景,探究鄭玄作《毛詩譜》之意。並介紹《毛詩譜》的篇目次第、體例與內容形式,還有版本與流傳。第四章〈《毛詩譜》中的經世思想〉,本章從「詩言志」、「風雅正變說」、「美刺說」、「以古鑑今的政治理想」四個方面來探討《毛詩譜》的經世思想。並從中尋求其與《毛詩序》、春秋諸家等之相互關連,讓《毛詩譜》所蘊含的理論與思想更為顯明。第五章〈《毛詩譜》的史地考證〉,本章分別從《毛詩譜》各譜:〈周南召南〉、〈邶鄘衛〉、〈檜〉、〈鄭〉、〈齊〉、〈魏〉、〈唐〉、〈秦〉、〈陳〉、〈曹〉、〈豳〉、〈王城〉、〈小雅大雅〉、〈周頌〉、〈魯頌〉、〈商頌〉等十六各篇,分述其各譜之封地範圍考證和封國歷史考證,此也是《毛詩譜》最具特色之處。第六章〈《毛詩譜》與《詩序》、《毛傳》、《鄭箋》、《孔疏》〉的對應關係舉例〉,分析比較《毛詩譜》與《詩序》、《毛傳》、《鄭箋》、《孔疏》的對應關係。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並肯定《毛詩譜》中的詩教理想。
Xuan Zheng from the end of East Han dynasty can be said to b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f both Han dynasties. Although he mainly focused on the old literature, he still dealt with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wing to the fact that he collected most complete literature from both Han dynasties, he was referred to as the greatest master of literature in East Han dynasty. Xuan Zheng produced a lot of works. For instance, his late life articles Maoshi Qian and Maoshi Pu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period of his mature thinking. Particularly, Maoshi Pu was the results that he devoted himself to studying Shijing, more systematically reflecting his knowledge of Shijing. It had various features.
This thesis primarily focuses on Xuan Zheng’s Maoshi Pu, and it is composed of seven section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describes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s of this study, defines the research range and methods as well as reviews previous literature. Chapter II (the Life and Works of Xuan Zheng) depicts the life and works of Xuan Zheng in detail and investigates his contributions to Shijing. Chapter III (the Writing Motivation for Maoshi Pu and its Genre)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of Xuan Zheng’s Maoshi Pu from the background that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The chapter, furthermore, introduces the chapters, genre, forms and content of Maoshi Pu and its versions and dispersion. Chapter IV (the Shijing Thoughts in Maoshi Pu ) examines the Shijing thoughts in Maoshi Pu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hi Yuan Zhi”, “Feng Ya Zheng Bian Shuo”, “Mei Ci Shuo” and “Yi Gu Jian Jin De Zheng Zhi Li Xiang”. It also tries to look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oshi Pu and Maoshi Xu and Schools of Chun Qiu to proclaim the theories and thinking contained in Maoshi Pu Chapter V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 Evidence of Maoshi Pu) describes the evidence of the territory boundary and history of each Pu from the sixteen chapters of Maoshi Pu: “Zhou Nan Zhao Nan”, “Bei Yong Wei”, “Kuai”, “Zheng”, “Qi”, “Wei”, “Tang”, “Chin”, “Chen”, “Cao”, “Zhu”, “ Wang Cheng”, “Xaio Ya Da Ya”, “Zhou Song”, “Lu Song”, “Shang Song”. Chapter VI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Maoshi Pu and Shi Xu, Maoshi Pu , Zheng Qian and Kong Su) analyzes, compares and contrasts between Maoshi Pu and Shi Xu, Maoshi Pu, Zheng Qian and Kong Su. Chapter VII (Conclusion) presents a conclusion for the current study and affirms the ideas of poem teaching in Maoshi Pu.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 謝..……………………………………………………………………….. iv
目 錄…………………………………………………………………………...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一、研究範圍………………………………………………………………3
二、研究方法………………………………………………………………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與章節內容簡述………………………………5
一、前人研究成果探討……………………………………………………5
二、章節內容簡述…………………………………………………………9

第二章 鄭玄的生平與著作 ……………………………………………… 13
第一節 鄭玄的生平介紹…………………………………………………13
一、鄭玄的家世…………………………………………………………13
二、鄭玄的生平…………………………………………………………18
第二節 鄭玄的著作………………………………………………………24
一、主要經注類…………………………………………………………25
二、主要緯注類…………………………………………………………27
三、主要著作類…………………………………………………………28
第三節 鄭玄對《詩經》的貢獻…………………………………………30
一、刪裁繁蕪,簡約精要………………………………………………31
二、兼用四家,為《毛詩》作箋…………………………………………31
三、作《毛詩譜》,為《詩三百》完成了時代世次的完整體系……………32

第三章 《毛詩譜》的寫作動機與體例………………………………………35
第一節 《毛詩譜》的寫作背景……………………………………………35
一、外戚與宦官的鬥爭 …………………………………………………35
二、黨錮之禍 ……………………………………………………………41
三、地方割據 ……………………………………………………………43
第二節 鄭玄作《毛詩譜》之意……………………………………………45
一、何謂「今文經」?何謂「古文經」?………………………………….46
二、東漢時期,《鄭箋》行而三家《詩》廢………………………………...48
三、鄭氏作《詩譜》之意…………………………………………………50
第三節 《毛詩譜》的體例與版本…………………………………………53
一、《毛詩譜》的體例……………………………………………………53
二、《毛詩譜》的版本與流傳……………………………………………55

第四章 《毛詩譜》中的經世思想……………………………………………61
第一節 繼承先儒「詩言志」的政教觀……………………………………61
一、「詩言志」最早出現在《尚書.舜典》…………………………………61
二、「詩言志」所言何志?………………………………………………62
三、「詩言志」的政教思想………………………………………………64
第二節 美刺說……………………………………………………………66
一、從春秋諸家看美刺說………………………………………………67
二、從《毛詩序》看美刺說………………………………………………70
第三節 風雅正變說………………………………………………………72
第四節 以古鑑今的政治理想……………………………………………77
一、定地理………………………………………………………………79
二、明時代………………………………………………………………81
第五節 結語………………………………………………………………86

第五章 《毛詩譜》的史地考證………………………………………………89
第一節 〈周南召南譜〉的史地考證………………………………………90
第二節 〈邶鄘衛譜〉的史地考證…………………………………………97
一、〈邶鄘衛譜〉之封域…………………………………………………97
二、〈邶鄘衛譜〉之歷史………………………………………………100
第三節 〈檜譜〉的史地考證……………………………………………103
第四節 〈鄭譜〉的史地考證……………………………………………105
一、論鄭之封國…………………………………………………………105
二、鄭國之歷史…………………………………………………………107
第五節 〈齊譜〉的史地考證……………………………………………109
一、論齊之始封…………………………………………………………109
二、齊之興與衰…………………………………………………………112
第六節 〈魏譜〉的史地考證……………………………………………115
一、論魏之封地…………………………………………………………115
二、論魏之衰……………………………………………………………117
第七節 〈唐譜〉的史地考證……………………………………………119
一、論唐之封國…………………………………………………………119
二、論唐風之儉嗇………………………………………………………122
第八節 〈秦譜〉的史地考證……………………………………………124
一、論秦之始封…………………………………………………………124
二、論秦之封國…………………………………………………………127
第九節 〈陳譜〉的史地考證……………………………………………129
一、論陳之封國史………………………………………………………129
二、論陳之封域範圍……………………………………………………131
第十節〈曹譜〉的史地考證………………………………………………133
一、論曹之封域…………………………………………………………133
二、論曹之衰……………………………………………………………137
第十一節 〈豳譜〉的史地考證…………………………………………140
一、論豳之始封…………………………………………………………140
二、論豳之變風…………………………………………………………142
第十二節 〈王城譜〉的史地考證………………………………………147
一、論王城之封域………………………………………………………147
二、論平王遷都之史……………………………………………………150
第十三節 〈小大雅譜〉的史地考證……………………………………152
第十四節 〈周頌譜〉的史地考證………………………………………153
第十五節 〈魯頌譜〉的史地考證………………………………………156
第十六節 〈商頌譜〉的史地考證………………………………………158
一、論殷商之歷史………………………………………………………158
二、論商之封國…………………………………………………………161
第六章 《毛詩譜》與《詩序》、《毛傳》、《鄭箋》、《孔疏》的對應關係
舉例…………………………………………………………………167
第一節 《毛詩譜》與《詩序》的對應關係舉例……………………………167
一、將詩作與史事作連結………………………………………………168
二、「詩言志」、「美刺說」與「正變說」的傳承………………………171
第二節 《毛詩譜》與《毛傳》的對應關係舉例……………………………173
一、《毛詩譜》引申《毛傳》之意……………………………………174
二、《毛詩譜》說明《毛傳》之背景…………………………………175
第三節 《毛詩譜》與《鄭箋》的對應關係舉例……………………………178
一、〈鄭譜〉………………………………………………………………178
二、〈齊譜〉………………………………………………………………179
三、〈魏譜〉………………………………………………………………180
四、〈陳譜〉………………………………………………………………181
五、〈豳譜〉………………………………………………………………182
第四節 《毛詩譜》與《孔疏》的對應關係舉例……………………………184
一、《孔疏》承襲《毛詩譜》之立論觀點………………………………185
二、《孔疏》補《毛詩譜》不足之意,使之脈絡更為清楚……………187

第七章 結論 ………………………………………………………………191

參考書目 ……………………………………………………………………199

附錄一 ………………………………………………………………………207
附錄二 ………………………………………………………………………209
參考書目(按照出版的先後順序排列)

一、古籍部分

1.〔漢〕鄭玄撰,〔清〕黃奭輯:《毛詩譜》(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出版年不詳《黃氏逸書考•通德堂經解》影印本)。
2.〔吳〕徐整撰,〔清〕王謨輯:《毛詩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出版年不詳《漢魏遺書鈔》影印本)。
3.〔宋〕歐陽修:《詩本義》,(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
4.不著撰人,〔清〕洪頤煊輯,孫彤校定,嚴一萍選輯:《鄭玄別傳》一卷(台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嘉慶問經堂刊洪頤煊輯經典集林本影印,1968
年)。
5.〔晉〕袁宏撰,王雲五主編:《後漢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6.〔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鼎文書局影印通志堂本,1975年)。
7.〔北齊〕魏收撰,〔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5年)。
8.〔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6年)。
9.〔宋〕葉適:《習學記言》(上)(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10.〔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出版社,1978年)。
11.〔周〕左丘明著,〔吳〕韋昭注 :《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12.〔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13.〔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81年)。
14.趙爾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清史搞》(台北:鼎文出版社,1981年)
15.〔梁〕劉勰撰,〔清〕黃淑琳注:四部備要集部《文心雕龍輯注》(台北: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1986年2月)。
16.〔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17.〔唐〕魏徵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87
年)。
18.〔周〕莊周著,〔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清藩集釋,楊家駱主編:《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
19.〔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台北:鼎文出版社,1993年)。
20.〔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1.〔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2.〔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3.〔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4.〔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5.〔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6.〔漢〕杜預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漢〕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7.〔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8.〔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榖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29.〔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30.〔唐〕唐玄宗御注,〔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31.〔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32.〔漢〕趙岐注,〔宋〕孫奭,〔清〕阮元校勘:《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33.〔明〕胡承珙:《毛詩後箋》三十卷(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34.〔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2003年)。

二、專書

1.錢穆:《國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2.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台北:台灣商務,1972年)。
3.青山定雄著•洪北江主編:《中國歷代地名要覽》(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4.高明:《高明文輯》(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5.李滌生:《荀子集釋》〈樂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6.熊公哲等:《詩經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7.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8.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台北:源流文化公司,1982年)。
9.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10.錢穆著:《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11.王利器:《鄭康成年譜》(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發行,1983年3月)。
12.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13.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14.文史哲出版社編著:《叢書子目類編》(台北巿: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15.裴普賢:《詩經研讀指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16李宗侗註釋:《春秋左傳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1987年)。17.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1987年)。
18.胡樸安著,王雲五編:《詩經學》(台北:台灣商務,1988年)。
19.文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20.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21.錢穆:《國史大綱》(上冊)(台北:台灣商務,1991年)。
22.馬宗霍著•王雲五、傅緯平主編:《中國經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23.黃彰健著:《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24.許倬雲著:《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25.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26.許倬雲:《求古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27.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28.王禮卿著:《四家詩恉會歸》共四冊(台中:青蓮出版社,1995年10月)。
29.張松如:《商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30.劉毓慶:《雅頌新考》(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
31.安井小太郎等著,連清吉•林慶彰合譯:《經學史》(台北市:弘智文化,1996年)。
32.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
33.林葉連:《詩經論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34.姜文奎:《夏商西周年代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12月)。
35.王葆玹著:《古今兼綜-兩漢經學》(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7月)。
36.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
37.李辰冬:《詩經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2002年)。
38.夏傳才•董治安主編:《詩經要籍提要》(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8 月)。
39.馮浩菲著:《歷代詩經論說述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40.《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編纂委員會編:《鄭玄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41.尹盛平著:《西周史征》(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2.王健著:《西周政治地理結構研究》(北京:中州古籍,2004年5月)。
43.任偉著:《西周封國考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8月)。
44.王承略著:《鄭玄與今古文經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45.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張曉生校訂:《中國經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1.裴普賢:〈鄭玄詩譜圖表的綜合整理〉,《國立編譯館館刊》第6卷第2期(1977年),頁21-34。
2.陳品卿:〈簡述鄭康成的學術思想〉,《孔孟學報》第35期(1978年4月),頁211-221。
3.施叔女:〈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第10期(1982年8月),頁70-107。
4.江乾益:〈鄭康成毛詩譜探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6期(1984年8月),頁31-40。
5.王洲明:〈論鄭玄《詩譜》的貢獻〉,《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頁375-394。
6.李健國:〈漢末世風與鄭玄經學〉,《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97年),頁14-21。
7.韓崢嶸:〈鄭玄《毛詩傳箋》置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1998年),頁79-82。
8.劉懷榮:〈論鄭玄對傳統《詩》學的繼承與發揚〉,《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8年),頁79-82。
9.洪麗娣:〈論鄭玄《毛詩箋》中的修辭觀念〉,《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2 期(1998年),頁90-92。
10.許麗芳:〈《毛詩正義》之詮釋觀點與實際內容-以其對《鄭箋》之處理特點為例〉,《台東師院學報》第9期(1998年4月),頁407-430。
11.張啟成:〈論《毛詩正義》與詩經學〉,《貴州文史叢刊》第5期(1998年),頁31-37。
12.盧景商:〈《毛詩序》的詮釋系統及價值問題〉,《輔仁國文學報》第15期(1999年5月),頁203-232。
13.劉樹勝:〈鄭玄的詩論體系及其依據〉,《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0年3月),頁12-14。
14.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頁1-40。
15.喻克明:〈鄭玄的注疏之學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S2期(2001年),頁15-20。
16.楊天宇:〈鄭玄生平事跡考略〉,《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1年),頁8-12。
17.廖秀珍:〈兩漢經學今古文之爭及其影響〉,《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頁69-80。
18.章原:〈四家詩與《毛詩譜》〉,《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02年),頁28-32。
19.楊天宇:〈鄭玄著述考〉,《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頁79-89。
20.江口尚純著,金培懿譯:〈大田錦城之詩序論-以《毛詩大序十謬》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01-110。
21.王妍•胡春玲:〈「詩言志」簡論〉,《學術交流》第3期(2002年5月),頁113-117。
22.李秀娥:〈鄭玄整理圖書方法〉,《南都學壇)》第6期(2002年11月),頁14-16。
23.黃忠慎:〈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學家解經之歧異-以對〈詩序〉、《毛傳》、《鄭箋》的依違為考察基點〉,《國文學誌》第6期(2002年12月),頁91-111。
24.史應勇:〈由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到括囊大典、貫通六藝——論鄭玄通學的產生〉,《安徽史學》第2期(2004年),43-48頁。
25.張寶三:〈《毛詩注疏》之《詩經》詮釋及其得失〉,《台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年6月),頁1-40。
26.郭樹芹:〈《毛詩譜》的流傳及其學術思想〉,《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2004年),頁150-153。
27唐世貴:〈從《詩經•周南•召南》看楚風與巴蜀文化之關係〉(2004年2月12日)「學說連線」:http://www.xslx.com。
28.史應勇:〈鄭玄經學三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4年),頁85-92。
29.程元敏:〈《毛詩序》之衍成〉,《孔孟學報》第82期(2004年9月),頁29-58。
30.張寶三:〈清原宣賢《毛詩抄》研究:以和《毛詩注疏》之關係為中心〉,《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卷第2期(2004年12月),頁159-198。
31.邊家珍:〈鄭玄經學的特色及評價問題〉,《理論學刊》第8期(2005年),頁101-104。
32.魯洪生:〈論鄭玄《毛詩箋》對興的認識〉,《文學遺產》第1期(2006年),頁29-30。
33.洪麗娣:〈從《毛詩箋》看鄭玄對中國訓詁學的貢獻〉,《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6年),頁77-79。
34.楠山春樹著,洪春音譯:〈《毛詩正義》所引用的緯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97-114。
35.韓國良:〈論「詩言志」觀念產生於西周之初〉,《湖南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頁70-73。
36.陳金木:〈經學家傳記的文化意涵:《後漢書•鄭玄傳》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121-144。
37.鄧佳萍:〈淺析《毛詩序》中樂的本質與作用〉,《孔孟月刊》第45卷第1、2期(2006年10月),頁18-24。
38.唐娟:〈淺談鄭玄的訓詁實踐〉,《紅河學院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40-45。
39.程嫩生:〈戴震與訂後《鄭氏詩譜》〉,《語文知識》第2期(2007年)頁22-24。
40.劉毓慶:〈鄭玄《詩》學的基本框架及其價值取向〉,《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7年5月),頁15-21。
41.馮浩菲:〈鄭玄《詩譜•小大雅譜》大段脫文辨正〉,《文獻》第3期(2007年7月),頁3-6。

四、學位論文

1.崔文娟:《中國詩學「正變」觀念析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彭美玲 :《鄭玄《毛詩箋》以禮說《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1992年。)
3.柯岳君 :《毛《傳》說詩義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4.羅健蔚 :《鄭玄《三禮注》說《詩》與引《詩》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劉如玲:《〈孔子詩論〉與《詩序》之比較》,(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6.林慧修 :《陳奐之《詩經》訓詁研究》,(台北:私立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7.鄭于香:《清代三家《詩》輯佚學研究 ─以陳壽祺父子、王先謙為中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陳品卿:〈簡述鄭康成的學術思想〉,《孔孟學報》第35期(1978年4月),頁211-221。
2. 4.江乾益:〈鄭康成毛詩譜探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6期(1984年8月),頁31-40。
3. 12.盧景商:〈《毛詩序》的詮釋系統及價值問題〉,《輔仁國文學報》第15期(1999年5月),頁203-232。
4. 17.廖秀珍:〈兩漢經學今古文之爭及其影響〉,《空大人文學報》第10期(2001年12月),頁69-80。
5. 20.江口尚純著,金培懿譯:〈大田錦城之詩序論-以《毛詩大序十謬》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2卷第1期(2002年3月),頁101-110。
6. 23.黃忠慎:〈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學家解經之歧異-以對〈詩序〉、《毛傳》、《鄭箋》的依違為考察基點〉,《國文學誌》第6期(2002年12月),頁91-111。
7. 29.程元敏:〈《毛詩序》之衍成〉,《孔孟學報》第82期(2004年9月),頁29-58。
8. 34.楠山春樹著,洪春音譯:〈《毛詩正義》所引用的緯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1期(2006年3月),頁97-114。
9. 36.陳金木:〈經學家傳記的文化意涵:《後漢書•鄭玄傳》析論〉,《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121-144。
10. 37.鄧佳萍:〈淺析《毛詩序》中樂的本質與作用〉,《孔孟月刊》第45卷第1、2期(2006年10月),頁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