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45.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28 2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毛香懿
研究生(外文):Hsiang-Yi Mao
論文名稱:明清世說體著作之兒童書寫析論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Ming-Qing Shi-Shuo Form of Children''s Writing
指導教授:毛文芳毛文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n-Fang M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明清世說體兒童
外文關鍵詞:Shi-Shuo FormChildrenMing-Qing Peri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明人模仿《世說新語》體例而著述之現象,始於嘉靖中期,盛行於萬曆、天啟年間,此熱潮持續迄於明末清初;《世說新語》仿作之興盛現象,兼具普遍性與特殊性。
本論文結合內部與外緣因素,採歸納與分析方法,對文本進行綜合性研究;架構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介紹「世說體」與「兒童」之研究概況;定義「世說體」一詞,並試著就古人心中之「兒童」尺寸,試圖對研究對象──「兒童」進行定義。第二章〈明清世說體著作兒童書寫之文本〉,概覽明清世說體著作,推溯文本來源、編纂特性,最後歸納兒童材料之篇章結構。第三章〈明清世說體著作兒童書寫之面向〉,針對以兒童言行事蹟為基軸之主要面向,以及材料較稀薄的次要面向──出生異象與兒童社會問題,進行論述。第四章〈明清世說體著作兒童書寫之意涵〉,討論明清時代異於《世說》的兒童類型;並以成人作為兒童之「觀看者」、透過觀看場景、角度,窺知明清文人心中理想兒童。第五章〈結論〉,取今昔資優兒童之特質相比、以中西兒童之相同處互為參照;透過比較,使讀者對兒童議題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本論文以「明清世說體著作之兒童書寫析論」為題進行研究,藉著舊材料,提供另一種關心孩子歷史的新視野,盼能為兒童議題之研究,略盡一己棉薄之力。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概況………………………………………………………4
第三節 世說體與兒童界義……………………………………………13
一、「世說體」之界義 ………………………………………………13
二、「兒童」之界義 …………………………………………………17
第四節 本文論題之成立………………………………………………24
第二章 明清世說體著作兒童書寫之文本……………………………29
第一節 文本概覽………………………………………………………29
第二節 文本來源與編纂特性…………………………………………34
一、文本來源 …………………………………………………………34
(一)抄撮前代著作 …………………………………………………34
(二)輯錄史書傳記 …………………………………………………35
(三)援引當代著作 …………………………………………………39
(四)親身耳聞目見 …………………………………………………39
二、編纂特性 …………………………………………………………40
(一)同一事件不斷重複出現 ………………………………………40
(二)同一事件列置於不同篇章 ……………………………………41
第三節 篇章結構………………………………………………………42
一、以生平為首 ………………………………………………………44
(一)「生平/年齡」式………………………………………………44
(二)「生平/年齡+事件」式………………………………………45
(三)「生平+年齡/事件」式………………………………………45
(四)「生平+事件/年齡」式………………………………………47
二、以事件背景發端 …………………………………………………47
(一)「事件背景概述+生平/年齡+事件主體」式 ……………47
(二)「事件背景概述+生平+年齡/事件主體」式 ……………48
三、以品鑒之詞結尾 …………………………………………………49
第三章 明清世說體著作兒童書寫之面向 …………………………53
第一節 主要面向:言行事蹟 ………………………………………53
一、道德類 ……………………………………………………………53
二、文學類 ……………………………………………………………58
三、言語類 ……………………………………………………………65
四、膽識類 ……………………………………………………………69
五、才藝類 ……………………………………………………………71
六、勤學類 ……………………………………………………………73
第二節 次要面向 ……………………………………………………76
一、出生異象 …………………………………………………………76
(一)出身 ……………………………………………………………77
(二)生產方式 ………………………………………………………78
(三)生產過程 ………………………………………………………81
(四)生產異夢 ………………………………………………………82
(五)特殊生理特徵 …………………………………………………84
二、社會問題 …………………………………………………………85
(一)生子不舉之迷信 ………………………………………………85
(二)慈幼局之設置 …………………………………………………88
(三)兒童犯法之處置 ………………………………………………90
第四章 明清世說體著作兒童書寫之意涵 …………………………95
第一節 觀看 ………………………………………………………… 95
一、觀看者與觀看場景 ………………………………………………95
二、觀看角度 …………………………………………………………97
(一)出生異象 ………………………………………………………98
(二)容貌 ……………………………………………………………98
(三)言行 ………………………………………………………… 101
三、觀看未來 ………………………………………………………112
第二節 創造新類型 …………………………………………………114
(一)女童 …………………………………………………………114
(二)勤學 …………………………………………………………119
(三)癖疵 …………………………………………………………122
第五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37
附錄一:相關研究成果舉要 ……………………………………… 157
附錄二:歷代世說體著作之兒童書寫篇章 ……………………… 167
附錄三:歷代世說體著作篇目總表 ……………………………… 239
參 考 書 目
一、歷代世說體著作(以成書朝代先後排序)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四部備要》據明刻本校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劉肅:《大唐新語》,明萬曆間會稽商氏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唐】劉餗:《隋唐嘉話》,明嘉靖間長洲顧氏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唐】張鷟:《朝野僉載》,明萬曆間繡水沈氏尚白齋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唐】王方慶:《續世說新書》,見《新唐書•藝文志》卷59雜家類。
【宋】孔平仲:《續世說》,《四部備要》據守山閣本校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宋】王讜:《唐語林》,《百部叢書集成》據守山本影印,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李垕:《南北史續世說》,明萬曆己酉咻w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何良俊:《何氏語林》,《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88年。
【明】王世貞:《世說新語補》,明萬曆乙酉張氏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焦竑:《焦氏類林》,明萬曆間秣陵王元貞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李贄:《初潭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閔氏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潘士藻:《闇然堂類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劉元卿:《賢奕編》,明萬曆間繡水沈氏尚白齋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李紹文:《皇明世說新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曹臣:《舌華錄》,明萬曆末年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孫能傳:《益智編》,明萬曆癸丑臨溪學官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樊玉衡:《智品》,明萬曆間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鄭仲夔:《清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45年刻玉塵新譚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焦竑:《玉堂叢語》,明萬曆戊午曼山館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徐象梅:《瑯嬛史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周應治:《霞外麈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湖南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呂純如:《學古適用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張墉:《二十一史識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安徽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七年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丁元薦:《西山日記》,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林茂桂:《南北朝新語》,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7月。
【明】江東偉:《芙蓉鏡寓言》,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
【明】鄭仲夔:《耳新》,明崇禎間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鄭仲夔:《雋區》,明崇禎間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馮夢龍:《智囊》,四川:巴蜀書社,1986年11月。
【明】馮夢龍:《智囊補》,《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央黨校圖書館藏明積秀堂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明】馬嘉松:《十可篇》,明崇禎間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孫令弘:《集世說》,見《中國文言小說書目》,頁330。
【明】趙瑜:《兒世說》,此書收錄於陶珽《續說郛》,清順治丁亥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明】焦竑:《明世說》,見《明史•藝文志》卷98小說家類。
【明】梁維樞:《玉劍尊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清順治賜鱗堂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清】張岱:《快園道古》,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11月。
【清】汪琬:《說鈴》,道光13年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清】王用臣:《斯陶說林》,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3月。
【清】鄒統魯:《明逸編》,見《四庫全書總目》卷143,子部小說家類存目一雜事。
【清】章撫央G《漢世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七硯書堂鈔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清】官偉鏐:《庭聞州世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清】李清:《女世說》,見袁行霈、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頁348。
【清】章繼泳:《南北朝世說》,見《中國文言小說書目》,頁366。
【清】嚴蘅:《女世說》,1921年上海聚珍倣宋印書局印本。哈佛圖書館明清婦女著作檢索網址:
http://hcl.harvard.edu/research/guides/courses/2005fall/chinlit200/part6.html。
【清】吳肅公:《明語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巴陵方氏廣東刻宣統元年印碧琳琅館叢書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
【清】李延昰:《南吳舊話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8月。
【清】趙瑜:《兒世說》,清順治丁亥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清】王晫:《今世說》,清咸豐2年南海伍氏刊本,國家圖書館藏。
【清】黃汝琳:《世說補》,民國18年掃葉山房石印本,國家圖書館藏。
【民國】易宗夔:《新世說》,《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六編根據中央圖書館善本影印,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3月。

二、古籍(以成書朝代先後排序)
【漢】劉熙:《釋名》,《叢書集成初編》據小學彙函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注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漢】毛公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東漢】雪V,【南唐】徐鉉:《說文解字》,《叢書集成初編》據平津館叢書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晉】郭羲`,【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清】阮元校勘:《春秋蔣蝬ヰ`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本據上海涵芬樓影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陳彭年、邱雍等修定:《廣韻》,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潛說友纂修,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咸淳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月。
【明】王陽明:《傳習錄》,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
【明】袁宗道:《瓶史》,《叢書集成初編》據借月山房彙鈔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張自烈:《正字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明】應檟:《大明律釋義》(《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31年廣東布政使司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永瑢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據萬有文庫版本印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5年據清光緒間浙江刊本縮印。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6月。
【清】徐本、三泰等奉敕編纂,劉統勳等續纂:《大清律例》,此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陸以湉撰,崔凡芝點校:《冷廬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三、專著(按出版年月遠近排序)
馮沅君:《古劇說彙》,收錄於《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47年。
謝國楨:《明清筆記叢談》,臺北:仲信出版社,1961年2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66年。
張聖瑜:《中國古代兒童文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70年。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5月。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臺北:長安出版社,1977年9月。
郭立誠:《中國生育禮俗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7月。
杜守城:《神童趣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6月。
袁行霈、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11月。
葉詠琍:《西洋兒童文學史》,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12月。
高鏡朗:《古代兒童疾病新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1985年4月。
雷僑雲:《敦煌兒童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9月。
周樹人:《中國小說史》,臺北:古風出版社,1987年。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臺九版。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學生鑑定與輔導》,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5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蔣風:《中國兒童文學》,太原:希望出版社,1988年。
張香還:《中國兒童文學史》,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88年。
畏冬編著:《中國古代兒童題材繪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蔣風、韓進:《中國兒童文學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2月臺八版。
吳俊編校:《魯迅學術論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宋浩慶:《中國小說史十五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喬衛平:《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民國叢書》據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影印(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3月。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1月。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5月。
徐梓、王雪梅:《蒙學要義》,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郭有遹:《中國天才盛衰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2年10月。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7月。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
韓錫鐸:《中華蒙學集成》,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2月。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9月。
熊秉貞:《幼幼──傳統中國襁褓之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3月。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4月。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
王連海編:《中國古代嬰戲造型圖典》,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1995年5月。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5月。
蔡秋桃:《中國幼兒教育思想之演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陳漢才:《中國古代幼兒教育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浦衛忠:《中國古代蒙學教育》,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
喬炳臣、潘莉娟:《中國古代學習思想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