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份
一 中文書籍
1. 土本武司,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董璠輿、宋英輝譯,五南書局出版,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初版。
2.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一六,一九九九年三月出版。
3. 王兆鵬,刑事訴訟法講義(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二刷,二00三年六月。
4.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簡介,漢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八月。
5. 司法院,「司法改革具體革新措施」,民國八十八年三月三十日。
6. 司法院,「司法院對刑事訴訟制度研採當事人進行主義為原則之說帖」,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7. 司法院,「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結論具體措施暨時間表」,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二十六日。
8. 司法院刑事廳,刑事法律專題研究(十四)----司法院第三十六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研究專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9. 司法院刑事廳,司法業務年報案件分析(八十七年度),民國八十八年六月編印。
10. 司法院刑事廳,「全國司法改革會議中有關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議題」,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五日。
11. 司法院統計處,司法統計提要(八十七年),民國八十八年五月編印。
12. 貝加利亞(C. Beccaria)著,李茂生譯,「犯罪與刑罰」,協志工業叢書,一九九三年五月,初版一刷。
13. 林俊益,程序正義與訴訟經濟,月旦法學雜誌,一九九七年二月一版。
14.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下冊),西元二00二年九月。
15. 李昌鈺口述,神探李昌鈺破案實錄,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出版。
16.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七二),三民書局,一九九三年四月再版。
17. 許春金,犯罪學,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刑事司法叢書(四),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二年元月修訂版。
18.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研究,民國七十年四月出版。
19.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三民書局出版,民國八十四年三月三版。
20.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民國八十年八月重定四版。
21.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法學雜誌,一九九八年九月一版。22. 陳清怡,以修復性司法再定位我國簡易訴訟程序及認罪協商制度,司法研究年報,第二十五輯第十二篇,九十四年十一月。
23. 張甘妹,犯罪學原論,自版,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24. 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五南書局出版,民國八十二年七月初版。
25.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下冊,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十月二次修訂本。
二、 中文期刊論文
1. 王文,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制度之探究----評析我國刑事訴訟法新增之認罪協商制度,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二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刑事法雜誌社編印。2. 王兆鵬,刑事訴訟的新潮流----與被告協商,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一六),一九九九年三月出版。
3.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制度簡介,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一六),一九九九年三月出版。
4. 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與電腦資訊錯誤,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一六),一九九九年三月出版。
5. 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的相關問題,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三卷第三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6.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爭辯之評議,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三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八月。7. 王兆鵬,論刑事訴訟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上),司法週刊,第一一八三期。
8. 王梅英,淺釋證據排除法則(上)、(下),司法週刊,第九七四期及第九七五期,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五日及十二日。
9. 王梅英,引進認罪協商之質疑,司法週刊,第八五五期,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三日。
10 王梅英,從刑事簡易程序正當性基礎評現行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二月。11. 立法院,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四卷第五十期、第八十六卷第五十二期,院會記錄。
12. 朱建男,認罪協商制度(上)、(下),司法週刊,第八五二期、第八五三期第二版,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及二十七日。
13. 朱建男,認罪協商制度,美國之加哥大學進修之研究報告,司法院編印,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14. 朱建男,美國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之角色極其實務之運作,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二卷第五期,民國八十七年十月。15. 李卓儒,西方犯罪(刑事紛爭)處理程序之演變---以國家權力發展為中心的歷史論述,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6.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律師通訊,第一五0期,民國八十一年三月。17. 林永謀,刑事訴訟之目的與其趨向,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一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六年八月。18. 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上)、(下),司法週刊,第九五三及第九五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三日及十日。
19. 林俊益,如何擴大簡易刑事程序之適用,程序正義與訴訟經濟,月旦法學雜誌,一九九七年二月。20. 林俊益,最新修正刑事簡易程序之研究,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一九九八年。
21. 朱石炎,評述修正刑事訴訟簡易程序,法令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九期,七十九年九月。22. 何尚先,刑事訴訟法上簡易程序之檢討,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一期第四卷,七十六年八月。23. 何賴傑,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與德國「簡化之刑是程序」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七月。24. 何賴傑,從拘束力觀點論協商程序,月旦法學,二00五年三月。25.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法意義,律師通訊,第一百五十期,民國八十一年三月。26. 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上),月旦法學雜誌,二00四年十一月。
27. 林鈺雄,強制辯護案件及其判定基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二十期,二00一年三月。
28. 林俊益,求刑與求刑協商之辨正,月旦法學雜誌,二00四年六月。
29. 林龍輝,從公設辯護人之角度看檢察官專責全程實行公訴及交互詰問制度(下),法務通訊,第二0六七期。30. 林邦樑,研究認罪協商制度之可行性,「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編,法務部,民國八十八年八月。
31. 林麗瑩,有關協商程序的幾點看法,法學講座,第二十九期,二00四年九月。32. 汪漢卿,偵查程序中辯護人之辯護權----以「在場辯護」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33. 吳景芳,美國都市法院之結構及其對於被告之壓力,刑事法雜誌,第二十一卷第二期,民國六十六年四月。34. 吳建勛,刑事訴訟法應否改採當事人主義之研究,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八十五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35. 黃于玉,犯罪被害人之訴訟程序權----以美國法為中心,兼論我國刑事訴訟法之規定,國立中心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五月。36. 黃東熊,美國刑事訴訟制度,刑事訴訟法研究(一)、(二)、(三)、(四),刑事法雜誌,第二十五卷第六期、第二十六卷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民國七十年十二月、民國七十一年二月、民國七十一年四月、民國七十一年六月。37. 黃東熊,美國之「有罪答辯」(Pleas of Guilty)制度----以Plea Bargaining為中心,刑事訴訟法研究,民國七十年四月出版。
38. 黃東熊,論當事人主義,刑事訴訟法研究,民國七十年四月出版。
39. 黃東熊,日本刑事訴訟制度(上)、(下),刑事法雜誌,第二十四卷第二期、第三期,民國六十九年四月、民國六十九年六月。40. 黃祥睿,「美國公設辯護制度」研究報告,司法院印行,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41. 陳運財,採用美國「有罪答辯」制度之評議,月旦法學雜誌,第十六期,一九九六年九月。42. 陳運財, 論刑事訴訟制度之改革方向,律師雜誌,第二三八期,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出版。43. 陳運財,刑事訴訟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二月。44. 陳運財,論緘默權之保障,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法學雜誌,一九九八年九月一版,第三一五頁至第三六七頁。45. 陳業鑫,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八年六月。46. 陳志龍,辯護人---刑事司法機關---法治國原則,律師雜誌,第二0九期。47. 許俊雄,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8. 許迪曼(Bernd Schuenemann)著,許玉秀譯,美國刑事訴訟法在世界上的優勢地位,刑事法雜誌,第三十六卷第三期,八十一年六月。
49. 許正順,簡介日本司法權之運作模式,法官協會雜誌,第一卷第二期,八十八年十二月。50. 陳傳岳、范曉玲,談對「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召開的期待----創造司法再造的契機,全國律師,一九九八年十二月。51. 陳志龍,刑事訴訟法修正之原則方向探討----兼論證據法則之修正方向 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二月。52. 陳志龍,一九九七年修正刑事訴訟法的法理探討(上)、(下),律師雜誌 第二百二十期及二百二十一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二月。
53. 陳樹村,論刑事被告之辯護人依賴權,法令月刊,第二卷第四期。
54. 陳運財,論緘默權之保障---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法學雜誌,一九九八年九月一版。55. 陳運財,被告受辯護人援助之機會,月旦法學教室,二00四年十月。56. 陳運財,由「國選辯護制度」談被告接受辯護人援助之機會,中律會訊,二000年十月,第三卷第三期。
57. 許坤田,試論刑事訴訟上簡易程序理論之根據,法令月刊,第二十九卷,第十期。58. 許正順,日本司法之偵查機制與簡易訴訟程序,刑事法雜誌,第四十四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出版。59. 邱念興,刑事訴訟法上簡易程序之探討,刑事科學,第三十一期,民國八十年三月。60. 湯瑪斯•魏根德「德、日、美比較刑事訴訟制度研討會」專題演講暨座談記錄(上)----德國模式刑事訴訟制度----以證據調查為中心 法學叢刊第一七七期 第四十五卷第一期 民國八十九年一月。
61. 康順興,刑事訴訟適用正當法律程序原則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四十三卷第四期,民國八十八年八月。62. 彭喜有,如何改進行事簡易程序適用範圍,司法研究年報,第十七期第十七篇,司法院發行,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四日。
63. 彭國能,辯護人之法庭活動---兼論偵查活動,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64. 張甘妹,現代國家刑事政策之新趨勢,軍法專刊,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民國七十二年四月。65. 張麗卿,美國與德國之協商實務。
66. 褚劍鴻,起訴猶豫(緩起訴)制度之研究,軍法專刊,第三十卷第六期,民國七十三年六月一日。67.蔡兆誠,刑事訴訟法修正的幾點討論,律師雜誌,民國八十七年一月。68. 蔡聖偉,編輯手扎,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二月。
69. 蔡墩銘,論刑事訴訟法上簡易程序之適用,法令月刊,第四十三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一年四月出版。70. 蔡清遊,刑事訴訟協商程序實務探討(上)(下),司法週刊,第一一九四、一一九五五期,二00四年七月。
71. 蔡清遊,簡述刑事訴訟新增協商程序之實務運作,法學講座,第二十八期,二00四年七月。72. 蔡育萍,指定辯護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九十二年六月。73. 廖尉均,認罪協商之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刑事法雜誌,第三十四卷第六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74. 廖尉均,從認罪協商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七月。75. 廖偉志,辯護人權利義務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七月。74. 詹世元,刑事訴訟法上簡易程序存廢問題之商榷,法律評論,第二十九卷第七期,五十二年七月。75. 劉秉鈞,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規定之檢討,法學講座,刑事訴訟法座談會,二00四年七月。76. 劉秉鈞,強制辯護之研究,政治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六月。77. 賴帥君,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之協商機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八月。78. 戴遐齡,我國簡易訴訟程序與認罪協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六月。79. 顏基典,刑事辯護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一年六月。80. 蘇友辰,「橘逾淮為枳」的協商認罪,律師雜誌,第二二0期。81. 顧立雄,刑事審判如何朝向當事人進行原則前進?,律師雜誌,第二三八期,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出版。貳 外文部份
1. 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 ジュリスト新刊刑事訴訟法の爭點(新版) 有斐閣 平成六年二月。
2. 河村 博 「毒樹の果實」 引自 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 ジュリスト新刊刑事訴訟法の爭點(新版) 有斐閣 平成六年二月。
3. 福島 至,「アレインメント制度採用の當否」 引自 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 ジュリスト增刊刑事訴訴訟法的爭點(新版) 有斐閣 平成六年二月。
4. A.B.A. Plea of Guilty (1986) 。
5. ABA’S Standards Relating to Pleas of Guilty (1968)。
6. Alschuler, The Prosecutor’s Role in Plea Bargaining , 36 Univ. Chi. L. Rve. (1968)。
7. Burger, The State of the judiciary, 56 A.B.A.J. (1970)。
8. Dominick Vetri, Guilty Plea Bargaining, 112 Univ. Pa. L. Rev. (1964)。
9. Enker, “Perspective on Peal Bargaining,” Task Force Report: The Courts (1967)。
10. Ehrlich, The Deterent Effect of Crimimal Law Enforcement, 1 Jour. Legal Studies (1972) 。
11. Friedman, Preplea Discovery : Guilty Pleas and the Likehood of Conviction at Trial, 119 Univ. pa. L. Rev. (1971)。
12. Fellman, The Defendant’s Rights . (1958)。
13. generally, Tiffany, Mclntyre, & Rotenberg, Detection of Crime(1967)。
14. Grosman, The Prosecutor (1969)。
15. George & Cohen, The Prosecutor’s Sourcebook, (1969)。
16. Holten, & Jones, The System of Criminal Justice (1978)。
17. Houts, From Arrest to Release (1958)。
18. Joachim Hermann, Bargaining Justice—A Bargain for German Criminal Justice ? , 53 U. Pitt. L. Rev.755,756 (1992).
19. Johnston, Savitz & Wolfgang, The Sociology of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 (1970)。
20. Karlen, Judicial Administration----The American Experience(1970)。
21. Karlen, Anqlo----American Criminal Justice(1967)。
22. Kamisar, LaFave, Israel,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4th ed. 1974)。
23. LaFave, The Prosecutor’s Discre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8 Am. Jour. Comp. L. (1970) at 540。
24. Markus Dirk Dubber, American Plea Bargaining, German Lay Judges, and The Crisis of Criminal Procedure, 49 Stan. L. Rev. 547, February (1997)。
25. Mor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1975)。
26. Moreland, Equal Justice under Law (1957)。
27. Moley, Politics & Criminal Prosecution (1929)。
28. Mayers, The American Legal System (Rev. ed. 1964)。
29. Newman, “Pleading Guilty for Considerations : A Study of Bargain Justice,” Chambliss, Crime and the Legal Process 209-218 (1968)。
30. Newm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al Justice (1975)。
31. People v. Vester, 15 N.W.2d 687 (Mich. 1944)。
32. Puttkammer, Administration of Criminal Law 88 et seq. (1965)。
33. Rohrer, Justice before the Law (1971)。
34. Schwartz,Cases and Materials on professional Reponsibility and the Adiminstr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1961)。
35. Skolnick, Social Control in the Adversary System, 11 Jour. Conf. Resol’n (1967)。
36. Thomas, “Plea Bargaining and the Turner Case,” Criminal L. Rev. (1970)。
37. Thomas Swenson, The German “Plea Bargaining” Debate, 7 Pace Int’l L. Rve. (citations omitted) (1995)。
38. Traynor, Ground Lost and Found in Criminal Discovery. 39 N. Y. U. L. Rev. (1964)。
39.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Source Book of Criminal Justice Statistics, Table 5.25 and Table 5.51 (1990)。
40. Weston & Well,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