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世宏
研究生(外文):Shih-hung Li
論文名稱:從建構主義探討台灣國家認同的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Taiwan National Identify from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s
指導教授:宋學文宋學文引用關係謝敏捷謝敏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49
中文關鍵詞:國家認同建構主義社會系統理論(3+1)i決策模型
外文關鍵詞:(3+1)i decision making modelsystems theory as societal theoryconstructivismnational identif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4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旨在以建構主義探討台灣國家認同的變遷。雖然「國家認同」向來是我國熱門的討論議題,但在特殊的歷史背景與環境因素影響下,我國「國家認同」不能僅以線性關係看待,而是必要建立「動態」的觀察途徑,以瞭解並進而掌握動態變遷的面貌。為建立觀察國家認同變遷之動態分析架構,本研究首先引介「建構主義」,採用其在社會群體中「能動者」之「交互主觀」及「系統」、「結構」之互動關係來進行理解「國家認同」變遷。其次,為瞭解「國家認同」系統變遷之整合作用,本研究藉由Luhmann的「社會系統理論」進行探討。再者,以「(3+1)i決策模型」探究政府與媒體在其中所扮演之角色。經由「二二八」事件的媒體資料分析後,本研究認為向來我國「國家認同」處於「動態」的形式。除了以建構主義可一探「國家認同」變遷之要件外;展望未來,「國家認同」變遷要件之間及要件與「國家認同」之間涉及「交互主觀」與「互為果因」,而且政府在型塑國家認同時,特別是在國家認同轉變的期間,國內因素與國際環境,都是政府必須考量的關鍵。故我國「國家認同」必須考慮「建構」作用、「國內環境」、「國際因素」等層面,並順其趨勢採漸進方式跨越「原生認同」逐漸成形。尤其,民主化之後,民智大開,加上我國「國家認同」分歧仍然在存,不同的意識型態輸入政治系統的結果,可能造成「動態」幅度加大。因此,在政治意識型態方面,尋求「最大公約數」,並展示柔性權力的「國家認同」應是型塑我國「共識」的發展途徑。
This thesis aims at probing into the changes of Taiwan national identify from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s. Though national identify is an interesting issue for officials and research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 it must build up a dynamical wa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dynamic changes. In order to set up the dynamic analysis frame, this research is guided and lain between at first constructivism; adopts its interaction relation of agents, system and structure. Secondly, in order to find out about the integration function of national identify, this research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with ‘systems theory as societal theory’ of Luhmann. Moreover, draw the '' (3+1)i decision making model'' on probing into the rol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media. After analysis of the ''2.28 Incident '', this research shows always national identify is a dynamic form in our country. In respect to building constructivism, except can fi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changes of national identify,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it involves intersubjective and mutually constructed of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government is when the type moulds the national identify, especially at time when the national identify is changed, domestic factor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all keys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consider. So we must consider the construction factors, domestic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such aspects as the function, and adopt the way of advancing gradually and cross over primordial identity taking shape gradually along its trend. Especially,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have more heavy to turn on the peoples intelligently, in addition, the national identify difference deposit yet, different ideology input the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may cause the range of dynamic is strengthened. So, in political ideology, to seek the commonality, and to show soft power should be that the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the common view of our count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7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理論基礎:以建構主義分析國家認同 11
第二節 分析架構:一個能結合建構主義與國家認同之分析架構--「(3+1)i決策模型」之介紹與應用 36
第三章 認同與建構主義之概念及其相關理論 66
第一節 認同與理念之觀點 68
一、「認同」之定義 68
二、國家認同的意涵 73
三、國家認同的種類 78
四、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 84
五、影響台灣國家認同的國內因素 91
六、影響台灣國家認同的國際因素 110
七、台灣國家認同的問題 116
第二節 建構主義 142
一、建構主義的本體論與認識論 142
二、語言與意義的建構主義 164
三、小結:「建構主義」與「認同」之關聨 178
第三節 建構主義相關之輔助理論一:Luhmann之社會系統理論之觀點 180
一、動態的社會系統論 180
二、Luhmann社會系統論的自我參照性 183
三、系統與環境 195
四、小結: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之建構與認同意涵 199
第四節 建構主義相關之輔助理論二:資訊媒體之觀點 202
一、媒體與社會真實的相關理論 202
二、媒體與「集體記憶」 207
三、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 212
四、媒體與社會建構 215
五、小結:權力與知識所建構的認同 219
第四章 建構主義之分析架構:「(3+1)i決策模型」之介紹與在本論文之應用 224
第一節 建構主義之分析架構:(3+1)i決策模型 224
一、「(3+1)i決策模型」之介紹 224
二、建構主義的分析:應用「(3+1)i決策模型」分析國家認同 228
第二節 意識型態與認同之概念及其在建構主義的應用 234
一、意識型態之義涵 234
二、台灣意識與國家認同 237
三、從民族主義看台灣意識 244
四、台灣意識型態與國家認同應用於建構主義與「(3+1)i決策模型」分析架構 246
第三節 建構主義的「(3+1)i決策模型」分析架構與Luhmann系統理論之關聯性及其在本論文之應用 248
一、「(3+1)i決策模型」分析架構與Luhmann系統理論之關聯性 248
二、Luhmann系統理論在本論文之應用 257
第四節 從建構主義分析制度化在國家認同的作用 268
一、制度化與國家認同 269
二、政治制度之落實--政治文化之觀點 272
第五節 從建構主義的「(3+1)i決策模型」架構分析媒體在國家認同的角色 276
一、政治意識與媒體 276
二、國家與媒體關係 280
三、台灣媒體與國家、政商緊密結合的利益互動關係 292
四、影響台灣媒體的相關政策制度 296
五、政黨輪替後國家與媒體的關係 303
六、台灣媒體與國家認同立場 305
七、影響台灣民眾國家認同之媒體角色探討 337
八、「(3+1)i決策模型」中媒體對國家認同建構的影響 351
第五章 個案研究:二二八事件中媒體在國家認同的角色 354
第一節 個案說明 356
第二節 報紙對二二八事件的觀點 360
一、報紙中的想像共同體與意識型態 360
二、報紙報導二二八事件緣起 362
三、二二八事件報導的轉折 365
四、報紙對二二八事件成因的探討--配合國家認同思想 368
五、報紙對二二八事件的總體觀點 372
第三節 電影對二二八事件的觀點 382
一、電影《悲情城市》對二二八事件的國家認同觀點 382
二、《悲情城市》對國家認同的反思 383
第四節 電視劇對二二八事件的觀點 390
一、電視的建構影響力 390
二、中視《風雨歲月》的停拍與台視《英雄世家》的突破 392
三、台視《台灣演義》的國家認同--族群融合 400
四、台視《台灣百合》的歷史重構 403
五、民視《浪淘沙》的國家認同的迷失 409
六、公視《後山日先照》從「歷史」中尋找「記憶」 412
七、三立《228走過一甲子》的爭議 424
八、小結:二二八相關電視節目建構的國家認同 427
第五節 廣播電台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 436
第六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440
第一節 建構認同:跨越族群的國家認同建構 442
第二節 二二八事件初期建構國家認同的媒體角色--1947至1949年 448
第三節 1950至1980年代由二二八事件建構國家認同的媒體角色 454
第四節 1980年至1987年解嚴止由二二八事件建構國家認同的媒體角色 458
第五節 解嚴後到2000年政黨輪替前由二二八事件建構國家認同的媒體角色 464
第六節 2000年政黨輪替之後由二二八事件建構國家認同的媒體角色 472
第七節 研究發現:建構主義的媒體角色分析 478
一、媒體的建構影響力 478
二、政府意識與利益對媒體的交互影響 482
三、國家制度對媒體的影響力與民主化後媒體的反思 490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台灣國家認同的基礎與發展 496
第一節 結論:台灣國家認同的基礎與歷程 496
一、建構主義觀點的國家認同 496
二、我國國家認同分歧的緣起與政府意識型態的輸入 497
三、國家認同的利益整合 499
四、國家認同的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的影響 502
五、國家認同中媒體的角色 504
第二節 建議:台灣國家認同的發展 510
參考文獻 518
一、中文部分
TVBS新聞,2006年2月5日,〈傳布希非常憤怒,對扁談話表不滿〉。上網日期:2007年5月9日。網址 http://tw.news.tahoo.com/060205/39/2to82.html。
TVBS新聞,2006年3月7日,〈台灣領土屬大陸?美中台大震盪〉。上網日期:2008年5月16日。網址 http://tw.news.yahoo.com/060307/39/2wxfn.html。
TVBS新聞,2007年5月10日,〈三立影帶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