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權(2005),教育法令與制度,台北:群英。
方姿雅(2007),儲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碧瑤(2004),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敘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百合、游美惠(2003),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卷4期,61-92。王百合(2003),高雄縣市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不連續就業之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天祥(2007),輔仁大學身心障礙畢業學生就業歷程分析,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覺興(2002),單親家庭子女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禮福(2005),師資培育政策轉變過程之研究-從「流浪教師現象」談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培瑾(1996),國中教師生涯轉變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內政部(2009),戶籍人口統計資料,內政部戶政司。http://www.ris.gov.tw/ch4/static/yhs109700.xls,2009年8月3日檢閱。
史英、盧玲穎(2005),看「儲備教師」的方法-從流浪教師遊行談起,人本教育札記,193期,32-35。朱勗慈(2006),台灣地區大學畢業生生涯選擇相關因素之探討,世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伍振鷟、黃士嘉(1997),我國師範教育的回顧,教育資料集刊,22期,1-26。何福田(2005),論我國師資教育的走向,研習資訊,22卷6期,1-7。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芝儀譯(1997),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譯自:Zunker, V. G. (1994). Career Counseling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武典(2005),我國師資培育的困境與突破,研習資訊,22卷6期,37-46。吳武典(2006),師資培育的正思與迷思,台灣教育,638期,2-6。
吳清山(2003),師資培育法:現在、過去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期,27-43。吳婉華(2005),傳統產業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歷程之研究—以成衣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鄉泉(1999),大學程度婦女生涯轉換相關因素與及策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園會(2001),台灣師範教育史,台北:南天。
李文惠(2006),學校中的臨時工/吉普賽人—國中代理代課教師工作處境及專業認同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娟(2005),台閩地區中小學教師人力需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欽(1990),師範生任教職志之理論與實徵研究,高雄:復文。
洪淑容(2007),彰化縣越南裔新住民就業歷程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祝瑛(2006),流浪教師之歌…,聯合報,7月10日,A15版。
邱瓊玉(2004),何苦稱作流浪教師,中國時報,10月17日,A15版。
邱涵仕(2007),師院畢業流浪教師生涯發展歷程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姜美如(2007),新移民女性工作與家庭選擇之探討,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祖維(2006),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社會工作的歷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許琬彬(2005),我國中等學校教師供需失衡問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聖堯(2004),「流浪教師論述的形成與發展」,教育社會學通訊,57期,3-8。紀金山(2005),教師背景與初職位置:中學教師背景特質對取得各類型教職位置的影響,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卷2期,49-83。
紀金山(2002),師資培育制度變革的社會學分析:朝向組織統理的制度轉型,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高月霞、陳仕偉(1997),台灣婦女勞動參與行為之長期關係分析,東吳經濟商學學報,19期,81-108。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期,225-285。高秀蓉(2000),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鳳遙(2007),國中小儲備教師現象下-教師個人與國家因應,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師資培育法(2005),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5000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師資培育生甄選流程,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http://140.122.66.157/ntnutecs/images/customerFile/tep/program/3-1-1.gif,2009年6月12日檢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8),師資培育生甄選作業要點,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http://140.122.66.157/ntnutecs/images/customerFile/tep/professional/4-1-1-9.htm,2009年6月12日檢閱。
教育部(2007),師資培育統計年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因應人口結構變遷之教育對策。http://140.111.34.34/docdb/files/dmaa7a75de10f9.pdf,2009年2月27日檢閱。
教育部(200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考試網站。
http://tft.tcte.edu.tw/,2009年2月27日檢閱。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杏枝(2002),社會化,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pp.69-88),台北:巨流。
陳如山(1997),成人的生涯實現與生涯轉換,成人教育,40期,10-18。陳淑芳、王緒中、李明憲(2008),儲備國小教師面對教師甄試壓力的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卷1期,27-50。陳奎憙(1998),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之分析,教育資料集刊,23期,1-25。陳益興(2005),人口結構變遷之師資培育政策,國民教育,46卷2期,32-46。陳世昌(2006),從「鐵飯碗」到「沒飯碗」?談中小學「流浪教師」與「超額教師」之法律問題,律師雜誌,324期,51-64。陳啟榮(2005),流浪教師問題因應之道,師友月刊,458期,33-35。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與基礎,收錄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pp.25-49),高雄:麗文。
陳仕偉(1993),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參與之時間序列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玲玲(2006),國中學生二度就業女性家長之生涯轉換背景因素及生涯信念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芳(2005),合格非正式國小教師面對教師甄試壓力的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加再(2004),面對流浪教師問題,考選情報,41期,22-25。
陳果真(2000),搶救國小師資荒並多管齊下解決教師調動、流浪教師問題,師說,148期,4-8。陳映竹(2008),東華、花蓮教大合併成功,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Print/0,4670,110105x112008052801568,00.html,2009年2月27日檢閱。
楊宇彥(2001),離婚女性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
黃啟仁(2003),流浪教師的春天在哪裡,師友月刊,435期,30-33。黃哲彬(2008),從少子女化趨勢論因應超額教師之啟思,南投文教,27期,48-51。黃綉美(2002),國軍志願役中年男性退役軍官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翔(2003),全職就業者工作轉換動機的形成與初步實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德銳、丁一顧(2005),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回顧與前瞻,研習資訊,22卷6期,30-36。張其清、官淑如、馮丹白(2007),師資培育的現況與前瞻,大安高工學報,18期,16-29。張鈿富、王世英、周文菁(2005),師資培育的供需問題與平衡機制探討,教育資料集刊,31期,139-155。張鈿富(2008),教育概論,台北:三民。
張德聰(1998),運用焦點解決法於成人生涯轉換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倩瑋(2005),師院改制大學 師培不再掛帥,新台灣新聞週刊,490期。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2512,2009年2月28日檢閱。
張添洲(1998),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凰婷(2007),傾聽生命之歌-儲備教師的生命敘說,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添財(2004),流浪教師的困境與因應-論教師甄選制度的改革,師友月刊,447期,38-39。蔡文正(2006),師資培育過剩與超額教師問題之探討與建議,屏縣教育季刊,28期,59-61。蔡明翰(2006),生涯定向的追尋之旅:四名國小流浪教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歐淑年(2006),儲備教師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恆妏(2003),中學教師性別角色、婚姻態度對其生涯轉變之相關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鈺瑛(2005),儲備教師尋職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雪莉(2008),階層程序分析法應用在發展國小儲備教師競爭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惠珠(2008),拒絕遊牧-流浪教師的修辭策略,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雄(2002),工作意義與工作投入之關聯研究-以專業人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韻玫(2001),中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惠珠(2002),加油站工讀生特質及工作選擇要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期,224-259。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7),生涯規畫與發展,台北:空中大學。
羅寶鳳(1993),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111教職網(2009)。http://teacher.1111.com.tw/,2009年6月21日檢閱。
Hudson, P. & Welbourne, L. (1998). Adult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7(2), 72-86.
Jurgensen,C.E.(1978). Job preferences: What makes a job good or bad,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3), 267-276
Krumboltz, J. D., Mitchell, A., & Gelatt, H. G.. (1975). Applications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selection. Focus on Guidance, 8, 1-16.
Miller, M. F. (1974). Relational of vocational maturity to work valu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 367-371.
O’Neil, J.M. & Fishman, D.M.(1982). Adult men’s career transition and gender-role themes. In H.D. Lea, & Z. leibowitz (2nd ed.), 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Plenum.
Parsons, F. (1909). Choosing a vocation. Boston: Jossey-Bass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cholossberg, N.K.(1984). Counseling aduts in transi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Super, D. E. (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