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刁筱華譯,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2000.11。
王文斌譯,索雅(Edward W. Soja)著,《後現代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06,頁24-25、33-35。
王永年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波赫士全集I》。台北:商務印書,2002.02。
王旭等譯,Joel Kotkin著,《全球城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05。
王志弘、余佳玲與方淑惠譯,Crang, Mike著,《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03。
、張華蓀與王玥民譯,Soja, Edward W.著,《第三空間》。台北:桂冠,2004.04。
、張華蓀、宋郁玲與陳毅峰譯,Richard Peet著,《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2005.04。
譯,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1995.03。
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03。
,《禁書啟示錄》。台北:麥田,1997.05。
田中純,《都市表象分析Ⅰ》。東京:INAX,2000.04。
田禾譯,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01。
白春仁、顧亞玲等譯,巴赫汀(M. M. Bakhtin)著,《詩學與訪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06。
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台北:聯合文學,1994.10。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05,頁83。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4.06。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11。
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台北:九歌,1996.10。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06。
吳繼文,《天河撩亂》。台北:時報,1998.10。
李小科、王全瑞、楊永霞與高莎譯,Michael J. Dear,《後現代都市狀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李永熾譯,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1993.04,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09。
李鈞等譯,索雅(Edward W. Soja)著,《後大都市—城市和區域的批判性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林志明譯,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物體系》。台北:時報,1997.06。
林俊穎,《天人五衰》。台北:千禧文化,2000.11。
林祐聖、葉欣怡譯,Don Slater著,《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2003.09。
林燿德,《大東區》。台北:聯合文學,1995.06,頁20-21。
,《甜蜜買賣》。台北:業強,1989.08。
洪凌譯,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著,《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06。
洪蘭譯,Jaap Goudsmit著,《尋找第一個愛滋病毒》。台北:遠流,2000.02。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1996.03。
,《戀物癖》。台北:時報,1998.10。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03。
,《像一盒巧克力》。台北:印刻,2005.10。
唐諾,〈關於《巫言》〉,《巫言》。台北:印刻,2007.12。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03。
康樂、簡惠美譯,韋伯(Max Weber)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遠流,2007.01。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96.04。
,《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09。
張旭東、魏文生譯,班雅明(Walter Banjamin)著,《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2002.06。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前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01。
張國立,〈林經理的二媽策略〉,《都市男女兵法》。台北:遠流,1991.05。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08。
陬a玲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台灣攝影季刊,1996.0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04。
陳俊輝,《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台北:學生書局,1994.10。
陳國偉,《想像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台北:五南,2007.01。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09。
黃凡,《曼娜舞蹈教室》。台北:聯經,1987.07。
黃丘隆譯,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歷史與階級意識—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台北:結構群,1989.12。
黃東煬、陳立譯,Rolen Palan著,《全球政治經濟學:當代的理論》。台北:韋伯文化,2006.01。
黃煜文譯,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程式》。台北:麥田,2003.07。
董立河譯,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05。
顧仁明譯,齊美爾(Georg Simmel)著,《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2001.04。
劉暉譯,布迪厄(Bourdieu, Pierre)著,《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03。
潘桂成譯,段義孚(Yi-Fu Tuan)著,《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03。
蔣勳,《島嶼獨白》。台北:聯合文學,1997.01。
,《情不自禁》。台北:聯合文學,2000.02。
,《寫給Ly’s M-1999》。台北:聯合文學,2000.02。
鄭明俐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11。
鄭陸霖、吳泉源譯,Fred Block著,《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台北:群學,2004.07。
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11。
,《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2005.02。
,《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11。
顧嘉琛譯,Maurice Blanchot著,《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1。
二、期刊
朱偉玨譯,厚東洋輔著,〈後現代化與全球化〉,《社會科學》,第12期,2007,頁56-63。
洪朝輝,〈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2000.08,頁73-83。張進,〈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內涵和基本特徵〉,《文史哲》,五月號,2001,頁24-32。
張瑞芬,〈一枝花話•話一枝花:論張愛玲、胡蘭成與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7月號,2004,頁107-119。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08,頁162-173。三、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碩士論文,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2006。李建民,〈八○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碩士論文,市北師應用語言文學所,2000。胡龍隆,〈台灣八○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陳婷玉、徐美苓,〈愛滋病的死亡建構〉,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香港:浸會大學,2001.07。
陳頌聖,〈媒體產業與都市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2000。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0.07。曾旭正,〈戰後台北的都市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1994。蕭義玲,〈臺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8。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和再界定〉,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1。四、文獻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第2卷,第1冊,1959。
五、報紙
孫瑋芒,〈愛與死的異質風景〉,《聯合報》,1998.12.07,讀書人版。
六、網路
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http://hospital.kingnet.com.tw/sex/sex_3-16.html,2008.04.12。
徐國文,〈變異身體與家國書寫的互文:《天河撩亂》的酷兒敘事〉,《文化研究月報》,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7/journal_park438.htm#b6,2006.04.14。
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2007.11.11。
陳光興,〈台灣消費社會形成的初步思考〉,http://intermargins.net/Column/chen_kuanghsing13.htm,2007.10.28。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2007.11.13。
貳、西文部分
(I)Books
David Harve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3.
,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C. Wright Mill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 C.Relph ,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1976.
(II)Periodicals
M. Gottdiener, ”A Marx for Our Time: Henri Lefebv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Sociological Theory, 11:1, 1993, p.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