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一)中文部分
王嵩山、汪明輝與浦忠成,《台灣原住民史•鄒族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
王曉波編,《台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台北:海峽學術,2002.08。
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陳培豐著,《「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2006.11。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臺灣音樂調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02。
白嗣宏、李福清與浦忠成譯,聶甫斯基著,《台灣鄒族語典》。台北:台原,1993。
江冠明,《台東縣現代後山創作歌謠踏勘》。台東:台東縣立文化中心,1999.12。
宋龍生,《卑南公學校與卑南族的發展》。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2。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教育史》。高雄:復文書局,2005.05。
李筱峰、莊天賜編,《快讀台灣歷史人物Ⅱ》。台北:玉山社,2004.01。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台灣商務,197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2003.02。
林詠梅譯,林茂生著,《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2000。
施添福總編纂,王河盛等著,《台東縣史•人物篇》。台東:台東縣政府,2001.11。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07。
孫大川,《BaLiwakes: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陸森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10。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04。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語言、文化與政治—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2000.04。
孫大川主編,《舞動民族教育精靈: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11。
浦忠成,《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台北:文建會,2006.09。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1999.06。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原住民神話、歷史與文學的追溯》。台北:五南,2007.01。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編,《紅樓菁英》。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1998。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與王昭文採訪記錄,《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02。
浦忠成、王逸石、高淑媛與王昭文採訪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02。
浦忠成等採訪,《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4.02。
張清榮主編,《南師一百年—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慶祝百週年校慶紀念專輯》。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1998。
莊永明編,《台灣原住民》。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07。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1989.11。
酗債儠s,林道生譯,阿威赫拔哈口述,《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台原,2000.10。
陳正芳編譯,派翠西亞•鶴見(E.Patricia.Tsurumi)著,《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陳孝義,《出大武山記:山中俊傑陳天成的故事》。台北:稻鄉,1994。
陳映真,《知識份子》。台北:立緒文化,2006.03。
陳嘉伶 蔡明雲主編,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策劃,《台灣百年人物誌Ⅰ》。台北:玉山社,2005.03。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1993.07。
楊麗祝,《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2000。
溫吉譯,《台灣番政志》。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9。
趙正貴,《北賽夏族末代總頭目之子—歐拜•他羅(''Oebay a Taro'')老照片故事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6.12。
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0.10。
盧梅芬、林頌恩、林娜鈴與蘇量義編,《回憶父親的歌:陳寶、高一生與陸森寶的音樂故事》繪本。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3.11。
藤井志津枝,《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理蕃》。台北:文英堂,1997.05。
藤井志,《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台灣省文獻會,2001。
(二)日文部分
安倍明義,《蕃語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1930.10。
黑澤隆朝,《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1973.03。
二、期刊
王雅萍,〈尋找台灣教育史中的原住民版圖—評台灣教育史四書〉,《原教界》,第3期,2005.09,頁30-34。
王櫻芬,〈殖民化與全球化:從日治時期音樂學者的調查紀錄看台灣原住民音樂的變遷及其成因〉,《民俗曲藝》,第148期,2005.06,頁43-102。宋秀環,〈菁英探討:日治時期原住民人物典型〉,《台灣教育史研究通訊》,第41期,2005.11,頁8-16。
李宜憲,〈日本時代原住民教育〉,《原教育》,第3期,2005.09,頁12-16。
林忠和,〈一肩挑起鄒族興衰—部落現代化領航者高一生〉,《少年台灣》,第13期,2003.06,頁76-79。
孫大川,〈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01,頁195-227。
徐麗紗,〈日治時期西洋音樂教育對於台語流行歌之影響—以桃花泣血記、望春風及心酸酸為例〉,《藝術研究期刊》,第1期,2005.12,頁31-56。浦忠成,〈日治時期對於原住民的教化及其影響〉,《當代教育研究》,第13卷,第4期,2005.12,頁1-32。張炎憲,〈花崗一郎寫給淺井惠倫的信〉,《台灣風物》,第53卷,第3期,2003.09,頁9-14。
張耀宗,〈教育菁英vs.傳統菁英:日治時期教育影響下原住民領導機制的轉變〉,《台%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