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孟悅.羅鋼(2008)。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
2.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3. James B. Twitchell著,陸劍豪譯(2002)。經典廣告20:二十世紀最具革命性、改變世界的二十則廣告。台北市:商周。
4. (義)布魯諾.莫拿利Bruno Munari著,曾育、洪進丁譯(1989)。物生物—現代設計理念。台北:博遠。
5. Petroski, H.著,楊幼蘭譯(1997)。鉛筆。台北:時報。
6. W. F. Bynum & Roy Porter著(1993),蔣竹山譯。醫學與殖民主義。
7. W. Hodding Carter著,陳芝儀譯(2008)。馬桶如何拯救文明。台北:究竟。
8. 大衛‧瑞茲曼(David Raizman)著,王栩寧譯(2007)。現代設計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9. 尹紹亭(2007)。文化生態與物質文化(論文篇)。昆明:雲南大學。
10. 王明堂、游萬來(2004)。從觀察吸塵器演變推論產品演化的初探。設計學報,11,1-17。11. 台北市廚具商業同業公會(2001)。台北廚具。台北市:台北廚具商業同業公會。
12. 台北市廚具商業同業公會(2003)。台北廚具。台北市:台北廚具商業同業公會。
13. 台灣省廚具商業同業公會(1997)。台灣廚具。台北市:台灣廚具商業同業公會。
14. 台灣省廚具商業同業公會(1998)。台灣廚具。台北市:台灣廚具商業同業公會。
15. 台灣省廚具商業同業公會(2000)。台灣廚具。台北市:台灣廚具商業同業公會。
16. 台灣省廚具商業同業公會(2008)。台灣廚具。台北市:台灣廚具商業同業公會。
17. 台灣省衛生處砂眼防治中心(1955)。砂眼防治教材。
18. 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工業同業公會(1987)。清潔的故事。台北市: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工業同業公會。
19. 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工業同業公會(1997)。共同打造一個清潔社會。台北市:台灣區肥皂清潔劑工業同業公會。
20. 行政院衛生署(1995)。台灣地區公共衛生發展史(一)、(二)。台北:衛生署。
21. 吳嘉玲、傅大為、雷祥麟主編(2004)。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22. 李敏忠(2004)。日治時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碩士論文,成功大學。23.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1895-1945。台北:田園城市。
24. 林成發(2003)。漫談廚房與廚具設計。台北廚具,8,58-62。
25. 花岡邦明著,尚榕譯(2006)。要命的清潔劑。台北市:新苗文化。
26. 侯琬純(2005)。廚房式樣與使用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27. 胥直強、黃定國(1991)。優先尺度探討及應用方法示例—國民住宅廚房及衛浴空間。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8. 徐銘謙(2004)。產品演化中造形因素與生態性擇相關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科技大學。29. 高軍、俞壽賓編譯(1991)。西方現代家具史。台北:博遠。
30. 張憲秋(1990)。農復會回憶。台北:農委會。
31. 陳弘岦(2005)。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32. 陳光興主編(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33. 黃秀慧主編(2002a)。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台北市:遠流。
34. 黃秀慧主編(2002b)。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北市:遠流。
35. 黃俊傑(1991)。農復會與臺灣經驗。台北:三民。
36. 黃啟煌、吳讓治(1993)。台灣地區住宅廚房使用行為與空間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37. 黃應貴主編(2004)。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38. 甯應斌(1993)。知識/權力:作為新科哲學的一個主題。人文學報,6,85-115。
39. 賴澤涵主編(2005)。台灣400年的變遷。桃園縣:中央大學。
40. 謝莉莉(2006)。從報紙探討臺灣炊飯器的發展。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41. (法)尚.布西亞(J.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2001)。物體系。上海:上海人民。
42. Dominica.Laporte著,周莽譯(2006)。屎的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43. July.Lanty著,許世鵬譯(2006)。廁神:廁所的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4. 劉融(2002)。日治時期台灣參展島外博覽會之研究。碩士論文,暨南大學。45.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台北市:桂冠。
46. Jeff Lewis編著,邱誌勇、許夢芸譯(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47. (法)喬治.維伽雷羅著,許寧舒譯(2005)。洗浴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48. Robert Wuthnow, James Davison Hunter, Albert Bergesen and Edith Kurzweil著,王宜燕、戴育賢譯(1999)。文化分析。台北:遠流。
49. 三雲次郎著,陳溫其譯(1962)。肥皂與合成清潔劑。台北:台灣區肥皂工業同業公會。
50. 大正新修大藏經.愣加阿拔多羅寶經。
51.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1995)。台灣醫學50年。台北市:桑格文化。
52. 片岡嚴著,陳金田譯(1990)。台灣風俗誌。台北:眾文圖書。
53. 王作榮(1997)。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文明史上的台灣研討會論文集。117-143。
54. 北崗伸一著,衛建雄譯(2005)。後藤新平傳。台北市:台灣商務。
55. 古蘭經。
56.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0)。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
57.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台灣省主計處。
58. 列女傳。卷六。齊 宿瘤女。
59.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2007)。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1912-1925)。台北:時報文化。
60.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5)。台灣瘧疾根除四十週年紀念展導覽手冊。台北:衛生署疾管局。
61. 克里斯‧巴克(Chris Barker)著,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62. 吳讓治(1987)。台灣地區居住品質訴求重點變遷及其趨勢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63. 呂思勉(1995)。歷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64. 呂哲奇(1999)。台灣衛生工程顧問技師爸爾登對台灣城市近代化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65. 李家正文(1949)。廁史話。東京:大日本印刷株式會社。
66. 沈佳珊(2007)。二十世紀前半葉台灣漢人之清潔生活—以身體清潔為主。碩士論文。台北大學。
67. 沈佳珊(2008)。台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台北:台灣書房。
68. 沈松茂(1996)。廚房設計學。新莊,餐飲學會。
69. 邢義田(2000)。古代羅馬的公共澡堂。「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70. 周天固發行(1975)。台灣光復三十年。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71. 周運春(2005)。雪隱尋蹤:廁所的歷史、經濟、風俗。合肥:安徽人民。
72. 妹尾河童著,林皎碧、蔡明玲譯(2002)。廁所大不同。台北:遠流。
73. 林呈蓉(2005)。近代國家的摸索與覺醒:日本與台灣文明開化的進程。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74. 林威政(2001)。住宅用餐空間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75. 後漢書。卷八十二。方術列傳。
76. 後藤新平(1889)。國家衛生原理。東京:忠愛社。
77. 施添福(1991)。台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的詮釋。師大地理學,17,39-62。
78. 柯佳文(2005)。日治時期官方對廣播媒體的運用(1928-1945)。碩士論文,淡江大學。79. 范燕秋(1994)。日據前期台灣之公共衛生:以防疫為中心之研究(1895-1920)。碩士論文,台灣大學。80. 范燕秋(1998)。新醫學在台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的衛生原理》談起。博士論文,政治大學。
81. 范燕秋(2001)。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博士論文,政治大學。82. 范燕秋(2005)。疫病、醫學與殖民的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板橋:稻鄉。
83. 范燕秋(2008)。「衛生」看的見:1910年代台灣的衛生展覽會。科技、醫療與社會,7,65-128。
84. 殷偉(2003)。蘭湯沐芳:中國沐浴風俗。北京:文物。
85. 殷偉、任玫(2004)。浴事全覽:中國沐浴文化。台北:實學社。
86. 翁注重(2007)。「清潔」在家庭現代化中的想像與實際。國科會研究計畫。
87.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1998)。台灣常民文物展:信仰與生活。台北:史博館。
88. 國使館台灣文獻館(2005)。古情綿綿:老台灣柑仔店特展專輯。南投:台灣文獻館。
89. 國家檔案管理局(2007)。發現百大衛生關鍵事蹟:公共衛生重要檔案展。台北市:檔案管理局。
90. 康樂(1998)。素食與潔淨:印度篇。「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91. 張瓊方(1999)。台灣傳統漢式厝、屋空間名稱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92. 曹永和(1985)。日據前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衛生篇大事記)。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93. 曹永和(1985)。日據前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94. 莊永明(1998)。台灣醫療史。台北市:遠流。
95. 許介鱗(年份不詳)。日本留給台灣的工業化遺產。台灣日本粽合研究所網頁。From http://www.japenresearch.org.tw/twhistory-01.asp
96. 許聖倫(2004)。建築之心.邊境之炬:傳統廚房爐灶之技術與文化。碩士論文,台灣大學。97. 許錫慶編譯(2001)。台灣省總督府公文類篡衛生史料彙編(明治三十年一月至明治三十四年十二月)。南投,省文獻會。
98. 連橫(1992)。台灣通史。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99. 郭雅雯(2003)。日治時期台灣日式住宅平面構成之研究—以官舍與民宅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100. 陳永魁(2007)。台灣世紀回味。台北市:遠流。
101. 陳林頌(2002)。台灣日治時期上水道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行動。碩士論文,台灣大學。102. 陳金生(出版年不詳)。台灣衛生行政醫學教育100年史。
103. 陳柔縉(2007)。囍事台灣。台北:東觀國際文化。
104. 陳柔縉(2008)。台灣摩登老廣告。台北:皇冠。
105. 陳修兀(1990)。台灣地區住宅的浴廁空間、設備、使用行為沿革及使用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106. 勞倫斯.賴特(Lawrence Wright)著,董愛國、黄建敏譯(2007)。清潔與高雅 : 浴室和水厕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07. 費朗索瓦絲.德.博納維爾(Francoise de Bonneville)著,郭昌京譯(2003)。原始聲色:沐浴的歷史。天津市:百花文藝。
108. 黃文博(1991)。台灣民俗田野手冊。台北:台原。
109. 黃文博(1991)。台灣民俗田野手冊。台北市:台原。
110.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2002)。台灣史。台北:五南。
111. 黃秀慧主編(2005)。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台北:遠流。
112. 黃金財(1998)。台灣懷舊之旅。台北:時報文化。
113. 黃啟煌(1992)。台灣地區住宅廚房使用行為與空間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
114. 楊翎(2002)。台灣民俗醫療。台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
115. 聖經。舊約 利莫記。新約 使徒行傳。新約 哥林多前書。新約 以弗所書。新約 提多書。
116. 董宜秋(2005)。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台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台北市:台灣古籍。
117. 董惠文(2004)。行政監控與醫療規訓:談日治初期傳染病的防治。碩士論文,南華大學。118. 詹文男(2005/10)。上班族求生錦囊四:產品生命週期。pc office,99,104。
119. 詹長權(2006)。台灣全志(卷九 社會志.衛生與健康篇)。南投:台灣文獻館。
120. 廖雪鳳(1995)。台灣史略。台北市:商鼎文化。
121. 蒲慕州(2000)。古代埃及與西亞的潔淨儀式。「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122. 劉士永(2000)。從「清潔」到「衛生」:殖民政府對台灣社會在清潔觀念上的改造。「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123. 劉扎西(2001)。臭美的馬桶。台北:中國旅遊。
124. 劉詩彥(2003)。台灣近代身體史觀的轉變初探(1949―2003):以浴室的誕生與轉折談公私領域的分化。碩士論文,清華大學。125. 劉增貴(2000)。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潔淨」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
12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127. 蔡忠孝(1996)。台灣住宅廚房單元空間自然通風之研究—以溫度、氣流分布影響為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128. 蔡篤堅(2001)。當代台灣衛生福利政策論述的解構與重塑。台北:唐山。
129. 鄭文彰(2001)。鄉土歲月:台灣早期生活器物特展。台南:台南縣文化局。
130. 鄭文彰(2002)。台灣早期飲食器物。台南:台南縣政府文化局。
131. 鄭志敏輯錄(2004)。日治時期《台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台北:中醫研所。
132. 鄧文淵、李淑玲(2002)。台灣古早生活圖繪。台北:玉山社。
133. 盧兆麟主編(1993)。台灣回想。台北:創意力文化。
134. 蕭亦祐(2005)。公衛奠基:日本殖民的醫療衛生成績單。經典雜誌,64-70。135. 賴宗保(1998)。鄉土往事:赤腳的年代。彰化:彰縣文化。
136. 閻沁恆(1997)。湯恩比的歷史研究與文化史觀。台北縣:稻鄉。
137. 禮記。內則。
138. 簡榮聰(2000)。台灣傳統家具。中壢:桃縣文物協會。
139. 關山情主編(1981)。台灣三百年。台北:戶外生活圖書。
140. 蘇啟明主編(1998)。台灣常民文物展—信仰與生活。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41. 梶原通好著,李文祺譯(1989)。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台原。
英文部分
1. Susan, G. (1995). Toilets, toasters & telephone. London:Harcourt Brace & Company.
2. Hoy, S. (1995). Chasing dirt:The American pursuit of cleanlines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Forty, A. (1986). Objects of desire:design and society since 1750.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4. Maj-Britt, Quitzau, (2006). Changing idea of body cleanliness. Denmark, 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Department of Policy Analysis.
5. Whiteley, N. (1993). Design for society. London:Reaktion Books.
6. Heller, S.(2007). Gee, you’re stinky. print. Jul/Aug, P84-89.
7. Pennell, S.(1998). ‘pots and pans history’: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kitch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Vol.22 no.3. p.201-216.
8. Borgerson, J.(2005). Materiality, agency, and the cinstitution of consuming subject:insights for consumer research. Consumer research. v.32. p.439-443.
9. Heskett, J. World of art. Singap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