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儷蓉(2003)《台灣鄉土小說翻譯-論黃春明與王禎和作品之可譯性及其英譯之等效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德威(1997)<性,醜聞,與美學政治-李昂的情慾小說>。載於李昂(主編),《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市:麥田。
古添洪(1986)<讀李昂「殺夫」-譎詭、對等、 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台北),14卷10期,41~49。朱瑾(1987年3月30日)<《殺夫》的英譯.出版與書評>。聯合報,8版。
呂正惠(1988)<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台北評論》(台北),3期。
李果(2005)<論李昂女性意識嬗變>。《世界華文文學論壇》(江蘇省),第一期,22~26。
李倩(2005)<李昂、張系國作品的文化意蘊及特色>。《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瀋陽市),第29期,129~131。
李昂(1983)《殺夫》。台北:聯經 。
李赫(民80)《台灣的智慧》。台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李赫(2001)《台灣諺語的智慧(七)》。台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李赫(1992)《臺語的趣味》。台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李淑娟(2003)《諺語精選》,李淑娟譯。台北縣: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吳錫德(2002)《世界文學》。台北市:麥田。
吳天曙(1932)《翻譯論》。上海市:上海光華書局。
吳婉茹(1993)《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瀛濤(民89)《臺灣民俗》。台北市:眾文圖書。
邱貴梅(1996)<論李昂《殺夫》的女性意識覺醒>。《台南師範學生學刊》(台南市),第十七期,59~71。
林文平(民89)《台灣歇後語》。台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林茂賢(民88)《台灣民俗記事》。台北市:萬卷樓。
林熒嬌(2003)<The Dark Persephone Myth in Li Ang’s The Butcher’s Wife>。《淡江評論》,第三十四期,95~111。
林靜茉(1995)<婦人真的殺夫了嗎?-解構李昂《殺夫》中的女性主義>。《文學台灣》,第十五期,272~282。
周兆祥(1986)<翻譯的準則與目標>。《聯合文學》,第8期,112~121。周慶華(2006)《語用符號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洪珊慧(1998)《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金榮哲(2008)<從《花季》與《殺夫》論李昂小說的內在價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十三期,223~232。
胡雲(1984)<《殺夫》有違常理-讀《殺夫》>。《新書月刊》,第四期,34~35。
孫藝風(2003)<翻譯距離與視角轉換>。載於劉靖之(主編),《翻譯新焦點》(73~112)。香港:商務印書局。
馬來欣、胡友鳴(民90)《台灣文化》。台北市:洪葉文化。
莫昭平(1988年1月16日)<台灣作家的一張「國際牌」,《殺夫》在世界出版
界掀起外語版風潮>。中國時報。
范文美(2000)《翻譯在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台北市,書林。
姜義鎮(1994)《台灣的民間信仰》。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姜義鎮(1995)《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陳家倩(2004)《從《黑色追緝令》探討粗話的電影字幕中譯》。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淑純(1996)<《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高雄),第十九期,128~145。
曹銘宗(民85)《什錦台灣話》。台北市:聯經。
張系國(1984)<小論《殺夫》>。新書月刊,第十二期,30~31。
鹿港人(1984)<談對《殺夫》的幾個誤解>。新書月刊,第四期,76~77。
莊園(2007)<論台灣女性主義作家李昂>。《晉陽學刊》(山西省),第2期,119~123。
許淵沖(1998)《文學翻譯談》。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莫德昌(1993)<泛論音樂資料的漢譯英>。載於劉靖之(主編),《翻譯新論集》(236~241)。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文博(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美惠(1987年1月12日)。<西方人讀《殺夫》,這麼看!譯做《屠夫之妻》,興趣在「妻」不在「殺」>。民生報,9版。
凱華(2003)《諺語精選》。台北縣: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謝天振(2000)<文化意象的翻譯>。載於范文美(主編),《翻譯在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199~216)。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董忠司、城淑賢、張屏生(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溫惠雄(民91)《台灣人智慧歇後語》。台北市:宏欣文化。
戴寶村、王山寺萍(民93)。《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台北市:玉山社。
董忠司、城淑賢、張屏生(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齊邦媛(1985)<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聯合文學》,第5期,6~19。鄭志明(2001)《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市: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靖之(2003)《翻譯新焦點》。香港:商務印書局。
劉宓慶(1999)《當代翻譯理論》。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劉還月(1994)《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靈媒卷》。台北市:臺原出版社。
劉開鈴(1991)<瑪莉雉瑪,芭「如此長信」與李昂「殺夫」書中的女人>。《成功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25~36。
臧汀生(1995)《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局。
蔡英俊(1987)<女性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第一百一十期,96~101。賴盈銓(2002)<論普拉托諾夫作品的不可譯>。載於吳錫德(主編),《世界文學》No.2(111~120)。台北市:麥田。
羅選民(1999)<文學翻譯中的含混與消解>。載於范文美(主編),《翻譯在思-可譯與不可譯之間》(143~160)。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應鳳凰(2004)<台灣文學研究在美國>。《台灣文學評論》,第4卷第2期,150~161。
顏利真(2000)《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顏雅卉(2002)《翻譯造成的文化傳播問題》。私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Austin, J.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Baker, M & Saldanha, G..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USA&Canada: Routledge.
Bach, K. and R. M. Harnish. (1979).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Speech Act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Baker, M. (2001).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UK: Routledge.
Bassnett, S.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 & Lefevere, A.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
Wellington House.
Blakemore, D. (2002).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minem. (2000). The Marshall Mathers LP. USA: Aftermath.
Goldblatt, H. & Yeung E. (1986). The Butcher’s Wife. San 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Gutt, E.-A. (1998). Pragma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Some Relevance-Theory
Observations. In Hickey, L. (ed.)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pp.41- 53).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Gutt, E.-A. (1991, 2000).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Oxford:
Blackwell.
Gutt, E.-A. (2006). Aspect of “Culture Literacy” Relevant to Bible Translation.
Journal of Translation, 2(1), 1-16.
GRICE, H. P. (1989).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 Cole, P. &
Morgan, J. L., ed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ermans, T. (1999). Translation in Systems. Manchester: St. Jerome.
House, J.(1981). 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ubingen: Gunter Narr.
Huang Min & Wang Huijuan. (2006). Translation Idio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4(3), 45-50.
Katz, J. J. & Fodor, J. A. (1963). “The structure of a semantic theory.” Language 39,
170-210.
Liu Yan-fang. (2006). A Review Study of Relevanc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US-China Foreign Lamguage, 4(11), 66-71.
Liu, Chiung-Wen & Zhang,Grace Qiao. (2006).Translation of Chinese Xiehoyu
(sayings)and Relevance Theory. 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s, Vol.7 , No.1,
49-76.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London : Routledge.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U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ida, E.A. (200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ord, C.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Snell-Homby, M. (2001).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equeiros, R. (2005). Effects of 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n Translation. Lincom:
Munich.
Setton, R. (2005).Context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Vol.
38,374-389.
Sperber, D. &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lackwell.
Sperber, D. &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nd edn.
Oxford:Blackwell.
Searle, J.R. (1969). Speech Act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ipf, G. K. (1949). Human Behaviou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Cambridge:
MA Addison-Wesley Press.
網路資料
維基線上百科全書。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5日,檢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d-light_district。
劍橋高階英英線上字典。上網日期:2008年11月20日,檢自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efine.asp?key=76708&dict=CALD。
劍橋高階英英線上字典。上網日期:2008年11月20日,檢自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efine.asp?key=4367&dict=CALD。
劍橋高階英英線上字典。上網日期:2008年11月20日,檢自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define.asp?key=12577&dict=CALD。
吳哲豪<鹿港傳統歌謠普渡歌 呈現昔日分區普渡盛況>。2008年11月15日,檢自http://www.old-taiwan.as2.net/008/2006/08/003.htm。
掬心(2003年8月22日)。淺析李昂之《殺夫》。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一百
六十三期。2008年11月20日取自:
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