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史景遷 (2009),《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台北:時報。
台北市政府 (1987),《台北市志 卷三 政治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 (1988),《台北市志 卷六 經濟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李秀美 (2001),〈牯嶺街與光華商場〉,《瞻前顧後-台北的絕版、復刻與再生》,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李志銘 (2005),《半世紀舊書回味: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台北:群學。
李清志 (2001),《台北LOST&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台北:田園城市。
吳秋美 (1997),《臺北記憶》,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洪月卿 (2002),《城市歸零:電影中的台北呈現 City Zero》,台北:田園城市。
胡寶林 (1992),《失巷的文明》,台北:業強出版。
胡寶林 (1998),《都市生活的希望》,台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畢恆達 (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康旻杰 (2002),《台北市文化地景整體規劃與調查先期研究》,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陳新上 (2005),《光華橋與光華商場的滄桑與前程》,未出版,光華商場發展協會提供。
陳威遠 (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莊永明 (1991),《台北老街》,台北:時報。
黃宇元 (1983),《臺北市發展史(三)》,台北:台北市文獻會。
黃淑清 (1985),《台北市路街史》,劉劍寒主編,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武達編撰 (2000),《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華敦 (1993),〈資訊驛站—工專與光華商場〉,《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創興。
詹宏志 (1996),《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麥田。
漢寶德 (1983),《建築的精神向度》,台北:境與象。
嚴祥鸞 (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
英文書籍、譯本:
Benjamin, Walter (1931),《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許綺玲譯 (1998),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Calvino, Italo (1978),《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 (1993),台北:時報。
Crang, M. (1998),Cultural Geography,New York:Routledge。
Daniels, S. (1989),Marxism, Culture and the Duplicity of Landscape,London:Unwin Hyman。
Giles, J. & Middleton, T (1999),Studying Culture,London:Blackwell。
Greene, Graham,《哈瓦那特派員》,吳幸宜譯 (1998),台北:遠流。
Hayden, D. (1995),The power of Place,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Hood, E.J. (1996),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Knoxville: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Jary,P. &Jary,J. (1995),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imited。
Lynch, Kevin (1986),《都市意象》,宋伯欽譯 (1999),台北:台隆。
Meinig, D.W. (1979),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 Geographical Essays.,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es, M., Hall, T., and Borden, I. (2000),“Introduction”,The City Cultures Reader,p.2-4,Edited by Miles, M., Hall, T. and Borden, I.,,London: Routledge。
Norberg-Schulz, Christian (1979),《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施植明譯(1995),台北:田園城市。
Relph, Edward (1976),Place and Placelessness,London:Pion。
Sauer, C.O. (1925),“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 in Geography. Reprinted in John Leighly, ed,,Land and Life: A Selection from the Writings of Carl Ortwin Sauer,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
Williams, Raymond (1976),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Fontana。
論文:
王秋掬 (2004),《台中市電子街的型塑與演變》,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志銘 (2004),《追憶那黃金年代-戰後台北舊書業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郁珮 (2003),《都市消費空間—台中市水果街日常生活的建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瑩甄 (2005),《博物館空間模式場所精神構成之研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建邦 (1998),《鹽埕老壁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欽河 (2002),《華山藝文特區活動形塑場所精神關係之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鶴宗 (1996),《光華商場商業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怡 (2005),《建成圓環再生案之省思研究---馬仔現象的產生與應有對策》,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銘 (2005),《不同文化地景類型之行塑歷程-以台北溫州街一帶與台北文學森林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婉菁 (2003),《水裡坑林業地景與生活空間之社會建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廖世璋 (2005),《文化地景的形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台北府城地區》,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憶萱 (2008),《客家聚落之產業、地景與記憶變遷:以大湖草莓為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孫益 (2004),《高密度都市空間的擴充介面-以光華商圈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雜誌、報紙、網站:
陳芳蓉 (1977),〈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台北舊書市場今昔談〉,出版與研究,第01期。
劉依萍 (1984),〈舊書攤今昔-光華商場巡禮〉,幼獅月刊,No.59:1,p.26-29。王明珂 (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p.6-17。張瀚菁 (1995),〈在科技與古文明之間-看光華商場的流金歲月〉,出版流通,第39期,p.8-11。
楊芳儒 (2005),〈光華商場最後一頁〉,遠見雜誌,第230期,p.190-195。
張夢瑞 (2006),〈光華商場拆遷,老台北持續消失中〉,台灣光華雜誌,第31:2期,p.48-51。
秦富珍 (1995),〈光華耀眼22載 商場慶生〉,聯合晚報 1995/05/06。
林恕暉 (2000),〈光華商場 莎喲哪啦?〉,自由時報 2000/05/22。
黃小黛 (2005),〈當光華商場拆遷〉,網頁〈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0467〉,2005/02/05
台北市政府網頁,〈http://www.taipei.gov.tw〉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頁,〈http://www.cca.gov.tw〉
文化地景基金會網頁,〈http://www.tclf.org/whatis.htm〉
中時電子報新聞圖輯,〈http://photo.chinatimes.com/photofile/PhotoReport/Record〉
Stan_Chang,網頁〈http://stan.cc/gallery/album139〉
西米不是米,網頁〈http://blog.yam.com/simelublog/article/16487169〉
阿憲,網頁〈http://blog.yam.com/hsien28/article/1093472〉
哲生原力,網頁〈http://blog.roodo.com/jasonforce/archives/1018924.html〉
伯仲藝文雜誌,網頁〈http://weberland.tripod.com/river/r01.htm〉
Turkey Travel Planner網頁〈http://www.turkeytravelplanner.com/go/Istanbul/Sights/Beyazit/GrandBaza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