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1.台灣總督府殖產局,1920,《台灣之水產》,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2.佐佐木武治,1939,〈蘇澳漁業移民の現狀〉《台灣水產雜誌》295。
3.台灣總督府殖產局水產課,1940,《台灣水產要覽》,台灣總督府殖產局
4.周憲文,1958,《日據時代的經濟特徵》,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梁潤生,1951,〈光復以前台灣之水產業〉《台灣銀行季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陳淑均,1968,《噶瑪蘭廳志》,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7.宜蘭縣文獻委員,1970,《宜蘭縣志》,宜蘭縣政府
8.潘桂成,1977,《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Yi - Fu Tuan 原著,國立編譯館
9.白長川,1984,《蘇澳開拓史考》,台灣文獻35。
10.宋伯欽,1986,《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Kevin Lynch 原著,宋伯欽譯,台隆書店。
11.林會承,1991,《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境與象出版社
12.彭富春,1991,《詩‧語言‧思》, Martin Heidegger 原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13.季鐵男,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桂冠。
14.夏鑄九 王志弘,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
15.施植明,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Christian Norber- Schulz 原著,施植明譯,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
17.危芷芬,1995,《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cAndrew, F. T. 原著,五南。
18.馮克芸、黃芳田、陳玲瓏,1997,《時間地圖》,勒范恩(Robert Levine)原著,P102台灣商務印書館。
19.廖仁義,1997,《胡賽爾與現象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呂健忠,1998,〈現代性:一個不完整的方案〉《反美學》(The Anti-Aesthetic),Hal Foster原著,立緒。
21.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邱坤良,1999,《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徐偉傑,1999,《全球化》(Globalization),Malcolm. Waters,P.65~P.66,弘智文化。
24.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5.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P161-P162,田園城市。
26.郭英釗,2000,《透視空間奧秘》,Donlyn Lyndon & Charles W. Moore 原著,郭英釗譯,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27.龔宜君,2001,《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縣史系列,社會類3,宜蘭縣政府。
28.陳慧琳,2001,《人文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9.孫治本,2002,〈全球地方化、民族認同與文明衝突〉《思與言》38。30.廖大慶,2003,〈南方澳宗教概況〉《宜蘭文獻65期》,宜蘭縣政府。
31.簡浴沂,2003,〈南方澳開港八十週年-漁港興修與地理環境的變遷〉《宜蘭文獻65期》,宜蘭縣政府。
32.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2003,《東方主義》,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原著,立緒出版
33.藤崎濟之助,2003,《台灣史與樺山大將-日本侵台始末,下卷》,全國日本經濟學會譯,海峽學術。2004,《樺山資紀蘇澳行》,玉山社出版。
34.胡華興,2002,《海洋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4,《躍漁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35.林慶怡、陳朝輝、鄧華,2004《優質城市型態》,Kevin Lynch 原著,六合出版社。
36.柴彥威譯,2004,《人文地理學詞典》,R. J. Johnston 原著,商務印書館
37.蘇澳區漁會,2004,《蘇澳區漁會誌》,蘇澳區漁會
38.李維倫,2004,《現象學十四講》,Robert Sokolowski 原著,心靈工坊文化。
39.單皓,2005,《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Spiro Kostof 原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0.徐苔玲 王志弘,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Tim Cresswell 原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41.林玉菇,2007,《殖民地的邊區:東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遠流。
42.黃承令計畫主持,2008,《新竹市景觀綱要計畫》,新竹市政府
期刊論文
1.張秋寶,1974,《蘭陽平原之開發過程與中地體系》,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陳志梧,1988,《空間變遷的社會歷史分析:以日本殖民時期的宜蘭地景為個案》,P204,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都市計畫室
3.王志鴻,1989《光復前三峽街庄的形成與發展-一個淡水河內路河港聚落的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黃武達,1992〈日據時代高雄市都市結構之研究〉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
5.吳麗玲,1994,《南方澳漁業聚落的形成與社區整合》,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
7.李英弘、林朝欽,1997,《地方情感概念在戶外遊憩研究上之探討》,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
8.施建邦,1998,《鹽埕老壁攤的地方感及社會意涵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9.蔡秀玲,1998,《依附理論在諮商中的應用》,P25-P31輔導季刊36期10.張雯怡,2000,《論宜蘭建築的地域性1981-1997》,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1.石計生,2000年〈空間經濟與區域社會發展¬¬-以宜蘭縣的蘇澳港灣區為例〉《眺望海洋的蘭陽平原》,「宜蘭研究」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縣史館。
12.侯志仁,2001,《文化地景保存:台灣文化資產之地景範疇建構》,P71-P85,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
13.施雅軒,2001《竹曲區域的奱遷歷程:新區域地理的歷史分析》,台灣大學地理學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4.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15.毛秀容,2002,《台南縣管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P27,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6.何致中,2002,《地方與認同-宜蘭地區地方特質與認同政治間的關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
17.林彣鴻,2003,《空間層級化與地方再結構之研究-以蘇澳鎮為例》,P.5-9,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
18.林文鴻,2003《空間層級化與地方再結構之研究─以蘇澳鎮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9.陳其澎,2003,〈文化地景的生態網路-桃園台地埤圳地景規劃〉,《桃園台地埤塘文化學術研討會》,P73-P76,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20.王俊昌,2005,《日治時期台灣水產業之研究》,P.30~P.32,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1.吳聖中,2005,《全球化趨勢下台灣都市商業街道自明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2.林映村,2006,《人文景觀之地圖系統分析模式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李光中,2006,〈文化景觀緣起涵義和國發展現況〉《2006年捷克文化遺產與文化景觀考察成果實錄》,P92-P98,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24.許瑛卉,2006《北宜高通車對蘇澳觀光衝擊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25.李進益,2006,《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26.洪頌評,2007,《南方澳空間變遷的歷史社會分析》,國立宜蘭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7.王逢君,2008,《評估區域作為文化景觀的潛力-以金瓜石與水湳洞為例》,P9,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