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04: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麗君
研究生(外文):Li-Chun Chen
論文名稱: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ll-Being Percep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n Example of Public High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楊慶麟楊慶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evin Yo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1
中文關鍵詞:自我效能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self-efficacyWell-being perce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6
  • 點閱點閱:11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的現況,並分析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間的相關性以及幸福感對自我效能的預測力。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桃園縣公立高中93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有效樣本938份。使用的工具包括「高中生幸福感問卷」與「高中生自我效能問卷」,首先分別探討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的現況,其次分別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是否有顯著性差異,最後更進一步探討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間的相關性以及幸福感對自我效能的預測力。所得資料採用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屬中等程度以上,各層面中以「金錢支配」得分最高,而「健康狀態」得分相對最低。
二、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自我效能屬中等程度以上,各層面中以「人際關係」得分最高,而「體能表現」與「學業成就」得分相對最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在「整體幸福感」有顯著的差異。二年級的學生高於一年級的學生,而就讀社會組的同學高於尚未分組的同學。
四、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在「整體自我效能」有顯著的差異。男同學優於女同學;有男(女)朋友的學生優於沒有男(女)朋友的學生,而就讀二年級的同學則高於一年級的同學。
五、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有四組典型因素存在,第一組典型相關係數為.825,第二組典型相關係數為.452。第三組典型相關係數為.235,第四組典型相關係數為.154。
六、桃園縣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對自我效能具有高度預測力。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本研究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關鍵字:自我效能、幸福感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well-being perception and self-efficacy, as well a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ll-being percep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the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e researcher compiled the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opinions of educational experts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The Questionnaire for Well-Being Percep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used as a research tool for the study.
The participants are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Among the 938 questionnaires, all of which are valid. The statistical procedure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re mea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obtain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well-being percep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which, “allowance” gets the highest score, and “healthy condition” gets the lowest one.
2. The self-efficacy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which, “relationship” gets the highest score; the scores of “physical condition” as well a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under the average.
3.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ell-being perception: the junior are happier than the freshpersons and the students studying in social studies are happier than the freshpersons.
4.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elf-efficacy: the self-efficacy of boys is superior than girls’; the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 with a boyfriend or a girlfriend is better than the one without; the junior have better self-efficacy than the freshpersons.
5. There are four canonical factors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well-being perception and self-efficacy.
6. The well-being perception has a significant high effect on self-efficac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bov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s,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self-efficacy, well-being perception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辭 IV
目次 V
表次 VIII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幸福感的相關內涵 11
第二節 自我效能的相關內涵 28
第三節 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91
第二節 桃園縣公立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之現況分析 9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幸福感的差異情形 99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自我效能的差異情形 129
第五節 桃園縣公立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之關係 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85
英文部份 191


附錄
附錄一 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97
附錄二 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之調查問卷(預試問卷)201
附錄三 專家意見審查問卷 207
附錄四 專家學者意見調查彙整 217

表 次
表2-1-1 西方哲學對「幸福」定義歸納表 14
表2-1-2 幸福感的定義及相關名詞歸納表 16
表2-1-3 國內外學者對幸福感的看法歸納表 17
表2-1-4 幸福感研究取向對照表 24
表2-1-5 幸福感的評量工具 26
表2-2-1 自我效能定義歸納表 29
表2-2-2 自我效能評量工具 38
表2-3-1 國內高中﹙職﹚生幸福感相關之研究 41
表2-3-2 國內青少年與國小學童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 49
表3-2-1 預試對象分配一覽表 67
表3-2-2 正式問卷抽測的學校、年級、類組以及人數摘要表 69
表3-3-1 高中生幸福感問卷題號及內容一覽表 71
表3-3-2 高中生自我效能問卷題號及內容一覽表 73
表3-3-3 學者專家檢核名單 74
表3-3-4 高中生幸福感量表學者專家效度統計表 75
表3-3-5 高中生自我效能量表學者專家效度統計表 77
表3-3-6 高中生幸福感量表預試問卷信效度分析摘要表80
表3-3-7 高中生自我效能量表預試問卷信效度分析摘要表83
表3-5-1 研究問題與資料處理分析對應表 95
表4-1-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表 92
表4-2-1 高中生幸福感各題項平均分數及其標準差 93
表4-2-2 公立高中生幸福感現況摘要表 94

表4-2-3 桃園縣公立高中生自我效能現況摘要表 96
表4-2-4 體能表現向度題項之平均數及其標準差 97
表4-2-5 學業表現向度題項之平均數及其標準差 98
表4-3-1 國立高中與縣立高中生幸福感各向度的描述統計表 100
表4-3-2 不同性別的公立高中學生幸福感各向度的描述統計表 101
表4-3-3 國立與縣立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描述統計表 103
表4-3-4 就讀不同年級的公立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3-5 就讀不同年級的國立與縣立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4-3-6 就讀不同類組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4-3-7 不同類組的國立與縣立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1
表4-3-8 出生序不同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4-3-9 出生序不同的國立與縣立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16
表4-3-10是否參加校外補習之高中生幸福感各向度的描述統計表 118
表4-3-11國立與縣立補習與否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描述統計表 120
表4-3-12桃園縣公立有男女朋友與否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描述統計 121
表4-3-13國立與縣立有男女朋友與否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描述統計 123
表4-3-14不同背景變項之桃園縣公立高中生之幸福感差異分析摘要表… 127
表4-3-15不同背景變項國立與縣立高中生之幸福感差異分析摘要表 128
表4-4-1 國立高中與縣立高中生自我效能各向度每題平均得分表 130
表4-4-2 不同性別的公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描述統計 131
表4-4-3 不同性別的國立高中生與縣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描述統計 132
表4-4-4 就讀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3
表4-4-5 就讀不同年級國立與縣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5
表4-4-6 不同類組的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7
表4-4-7 不同類組的國立與縣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9
表4-4-8 出生序不同的高中生在幸福感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0
表4-4-9 出生序不同的國立與縣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42
表4-4-10是否參加補習的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描述統計 144
表4-4-11補習與否的國立高中生與縣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描述統計 145
表4-4-12是否有男(女)朋友的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描述統計 146
表4-4-13有男女朋友與否的國立高中與縣立高中生在自我效能層面的描述統計 148
表4-4-14不同背景變項桃園縣公立高中生之自我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152
表4-4-15不同背景變項國立與縣立高中生之自我效能差異分析摘要表 153
表4-5-1 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各分量表之積差相關矩陣表 154
表4-5-2 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158
表4-5-2 高中生幸福感預測高中生自我效能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66

圖 次
圖2-2-1 個體行為的三個決定因素 30
圖2-2-2 結果期望與效能期望的關係 32
圖2-2-3 自我效能訊息的來源 33
圖3-1-1 研究架構圖 63
圖3-4-1 實施程序圖 92
圖4-5-1 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 15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曉平(2006)。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日宏(2008)。台東縣高中生網路素養、網路自我效能與學習網路方式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王微茹(2006)。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台灣競爭力論壇(2008)。2008年臺灣幸福指標問卷調查報告書。2008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tcf.tw/wp-content/uploads/2008/08/20080819-press.doc
向陽公益基金會(2007)。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調查研究調查。2008年7月23日取自: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2007%ABC%A4%D6%A6%7E%B5h%ADW%AB%FC%BC%C6%BD%D5%ACd%B3%F8%A7i.doc
成章瑜(2007)。趁黃金五階段,教他愛自己。商業週刊,1021,186。
朱文揚(2003)。台北市公立高中女生體育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英璋(2001)。青少年自我效能之成長及其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建構,19-6。台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呂敏昌(1993)。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秀靜(1998)。國中學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洸玫(2006)。某醫院癌症病患出院前之症狀困擾疾病不確定感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素菁 (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詠秋(2002)。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周玉真(2003)。大學心聲生活壓力的內涵初探。諮商與輔導,214,38-44。
周啟葶(2006)。高中生英語自我效能、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子雯 (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文乾(2006)。國中學生自我效能、父母期望、教室結構知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幸台 (1993)。測驗在生涯輔導上的運用。載於中國測驗學會,心理測驗的發展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怡伶(2007)。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昱伶(2001)。完美主義青少年面對壓力。師友,407,15-19。
林春煌(2002)。成長團體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彥伶(2006)。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芬(2006)。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瓊瑤(2001)。英語科學習動機調整訓練團體對高中生自我效能、學習動機及課業成就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邱卉綺(2004)。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邱妙蟬(2007)。國中學生的父母期望與其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致遠管理學院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邱郁芳(2007)。國小學生認知-情意交織特質、資優行為特質及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卓心美(2003)。智慧的河流-談西洋哲學的發展。台北市:三民。
侯辰宜(2007)。國小教師幸福感與教學校能關係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侯雪香(2007)。國中資優生學業自我效能、解釋型態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2004)。大學心生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大業學報,13(2),109-117。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Michael Argyle, 1995)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台北市:遠流。(Martin E.P. Seligman, 2000)
胡中宜 (1997)。保護管束少年福利需求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桃園縣政府 (2008)。97學年度桃園縣高級中等學校科別資料。桃園縣:桃園縣政府。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 (2008)。桃園縣政府教育處電子報。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教育處。
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2003)。青少年日常生活及情緒現況研究調查。2008年7月23日取自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7&Page=2
翁敏婷(2000)。國中生理化學習環境知覺及其與學術地位、自我效能關係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樹澍 (1991)。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相如(2006)。台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康力文(2007)。高中生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勻翔(2002)。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之幸福觀-由「幸福」與諸概念談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月玲(2007)。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團體輔導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梅芳(2005)。第二型糖尿病患心理健康與自我效能之相關性探討。中山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 (200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麗春、黃淑貞(2003)。巨觀與微觀—充能與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醫護科技期刊,5(3),194-207。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莊千葳(2006)。高職生生活壓力、自我效能、評價與因應策略之關係探討。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莊欣蓉(2006)。青春期子女父親形象知覺、父親依附關係及個人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耀嘉、黃光國 (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郭怡伶 (1995)。少年母子互動與婦女及其子女心理社會幸福感--單親與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俊賢 (1994)。大學生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4)。青年自主與價值觀輔導。學生輔導雙月刊,94,131。
陳太乙(譯)(2002)。幸福書-追求生命中的永恆喜悅。台北市: 究竟。(Pascal Bruckner, 2000)
陳玉玲(1994)。目標設定、目標投入與自我效能對國小學生數學作業表現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宜君(2004)。自我效能訊息來源影響下高職商業類科學生學業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玫伸(2006)。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信宏(譯)(2007)。幸福的歷史。台北市:究竟。(Darrin M. McMahon, 2005)
陳俊伶(2006)。害羞、社交自我效能以及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軍校生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嘉誠 (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騏龍 (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永林(2007,1月30日)。不快樂就落伍了!自由時報,E2版。
陸洛(1996)。個人取向與社會取向的自我觀:概念、測量、及其適應功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4-2752-H-008-002-PAE)。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陸洛 (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洛 (2005)。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曾貝露 (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艷秋 (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正鵠、楊瑞珠。(1998)。青少年對社會治安的態度與看法。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研究報告,青少年文化與心理態度之分析與探討專案研究, 3 (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黃思珮(2007)。不同背景高中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和生物科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雅芳(2007)。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學生自我效能與班級集體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43,279-285。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德祥(1999)。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瓊妙 (2000)。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玲、徐新逸(1999)。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2-5。
董智慧(1997)。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宜音、張學志、王丹宇、王登峰、王輝、后華杰、何威、侯積良、陳淑娟、彭泗清、楊中方、劉萃俠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楊淑萍 (1994)。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璿芳(2007)。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班學生解釋型態、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維基百科(2008)。弗里德里希•尼采。 2008年11月2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BC%E9%87%87&variant=zh-tw
廖梓辰 (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坤宏(2002)。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敏珍 (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蕙如 (2004)。台北市在學青少年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2004)。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67-72。
鄧志平(1995)。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雅云(2003)。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順良 (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校能量表編製與驗證。測驗與評量專刊,39,105-126。
賴威岑 (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賴建志(2004)。大學生生活壓力、幽默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霍靜雯(2008)。青少年自我效能、情緒管理與戀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玉娟(2005)。專科學生低脂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青儒 (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顏映馨 (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鳳足(2004)。台北縣某高職學生降低脂肪攝取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份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s perception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Plenu m Press.
Andrews, F. M., & Robinson, J. P. (1991). Measu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J. P. Robinson, P.R. Shaver, & L. S. Wrights Man (Eds.),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 61-114.,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utledge.
Arkoff (1979). Psychology and personal growth. London: Allen & Baco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era, A.(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rief, B. G. , & Link (1993). Integrating bottom-up and top-down theori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ase of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4, 646-653.
Brickman, P., Coates, D., & Janoff-Bulman, R. (1978).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917-927.
Bullock, D., & Merriall, L. (1980) The impact of personal preference on consistency
through time: The case of childhood aggression. Child Development, 51, 808-814.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5-23.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han, R., & Joseph, S. (2000).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domains of aspi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 347-354.
Cheng, H., & Furnham, A. (2000). Personality, peer relations, and self-confidence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and lonelines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5, 327-339.
Cheng, T. Y. L., & Boey, K. W. (2002).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tolerance.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11(1), 10-21.
Corbett, C. F. (1999). Research-based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self-efficacy. Home Health Nurse, 17, 587-596.
Costa, P. T., & McCrae, R.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8), 668-678.
Deweck, C.S., & Leggett, E.L.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256-272.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Lucas, & Richard, E. (1993).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 276-303.
Diener, E., & Lucas, Richard, E.(1999).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Dirksen, S.R. (1990). The oriental modeling to predict subject well-being.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 629-643.
Flammer, A. (1995).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ontrol belief. In A. Bandura (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y, 56-7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y Stidder (2002) The recruitment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ngland: a gendered perspective?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8(3), 249-269.
Gecas, V. (198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elf-efficac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5, 291.
Greenglass, E., Schwarzer, R., Jakubiec, D., Fiksenbaum, L., & Taubert S. (1999, July). The proactive coping inventory (PCI): A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instr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tress and Anxiety Research Society (STAR), Cracow, Poland.
Kear, M.(2000). Concept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 Graduate Research in Nursing, 2(2), 33-45.
Kozma, A., & Stones, M. J.: 1980, The Measurement of happiness: Development of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MUNSH),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5, 906–912.
Lirgg, C. D (1993).Effects of Same-Sex versus Coedu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Self-Perceptions of Middle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3), 324-34.
Lirgg, C.D (1994).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in Same-Sex and Coedu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2), 183-92.
Lu. L. & Shih, J. B. (1997). Sources of happines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7(1), 181-187.
Lu, L., & Gilmour, R. (2004). Culture and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Individual oriented and social oriented SWB.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5, 269-291
Lykken, D., & Tellegen, A. (1996).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 186-189.
Maddux, J. E. (1991). Self-efficacy. In C.R. Snyder and D. R. Forsyth (Eds.),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 Pergamum Press.
Maddux, J. E. (1995). “Self-efficac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In J. E. Maddux (Ed.)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 Plenum Press.
Maddux, J. E., & Lewis, J. (1995). Self-efficacy and adjustment: Basic principles and issues. New York : Plenum Pres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arthy, W. J., & Newcomb, M. D. (1992). Two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Cognitive control and behavioral coping ability. In R. Schnauzer (Ed.), 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3-38.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Michalos, A. C. (1985). Multiple discrepancies theory (MDT).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 225-252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Omodei, M.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Parsons. JE., Ruble, D.N., Hodges, K.L., & Small, A.W. (1976).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factors in emerging sex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related expectancies. 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 47-62.
Roesnthal, T.L., & Bandura, A. (1978). Psychological model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S.L. Garfield & A.E. Bergin (Eds.),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2nd ed.) ,621-658. New York: Wiley.
Røysamb, E., Harris, J. R., Magnus, P., Vittersø, J., & Tambs, K. (2002). Subjective well-being : Sex-specific effects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Personality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211-223.
Schneewind, K.A. (1995). Impact of Family Process on Control Beliefs. In: A. Bandura (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y, 21-30.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nk, D. H. (1988).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related social cognitive perform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3-866)
Schunk, D.H., & Hanson, A.R. (1985). Peer model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self 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313-22.
Schwarzer, R., & Born, A. (1997).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ld Psychology, 3, 177-190.
Schwarzer, R., & Scholz, U. (2000). Cross-cultural assessment of coping resources: The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sca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and culture, Tokyo, Japan.
Sherer, Adams, & Carol H.(1983).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he Self-Efficacy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53(3), 899-902.
Sherer & Maddux (1982). 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 663-671.
Stone, A.A., & Neale, J.N.(1984). New measure of daily coping: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92-906.
Stones, M. J., & Kozma, Albert. (1980). The components of happiness: Implication for retirement counseling. Canadian Counselor, 14(2), 93-96.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 1-34.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Wilson, W. (1967). 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7(2), 203-231.
Zajonc, R.B., & Markus, G.B. (1975). Birth order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82, 74-88.
Zimmerman, B. J. (1995). Self-efficacy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A. Bandura (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2.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3. 周玉真(2003)。大學心聲生活壓力的內涵初探。諮商與輔導,214,38-44。
4. 周玉真(2003)。大學心聲生活壓力的內涵初探。諮商與輔導,214,38-44。
5.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6.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7.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8.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9. 莊耀嘉、黃光國 (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10. 莊耀嘉、黃光國 (1981)。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11.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12. 黃郁文(1994)。自我效能概念及其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關係。諮商與輔導,106,39-41。
13.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43,279-285。
14. 黃毓華、鄭英耀(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43,279-285。
15. 蔣立琦、郭雅雯、林綽娟(2004)。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