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黃隆(2002)。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潔真(2008)。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希慧(2007)。「化被動為主動:國外一流大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五妙方」。評鑑,6(11),9-11。
吳老德(1999)。由孫中山與勞爾斯正義觀點析論模塑福利國家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臺北:五南。
吳念蓉(2007)。Give Me a Hand-花蓮縣國小進行新移民子女補救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吳國珉(2008)。臺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實施游泳教學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呂慶文(2007)。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李大偉(1986)。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臺北:三民。
李明村(2004)。高雄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現況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佩芸(2007)。屏東縣學童閩南語教學學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忠屏(2005)。數位科技輔具生字教學系統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連芬(2002)。教學模組之設計與實踐~以國小二年級乘法補救教學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麗美(2002)。松年大學學員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臺灣。
林良慶(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指標權重之研究--以學習弱勢學生之學習輔導項目為分析焦點。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佑璐(2006)。家長對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臺北。林建呈(2006)。宜蘭縣辦理國民小學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林姿利(2006)。技職院校教師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南臺科技大學英文課程為例。南臺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美玲(2003)。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清江(1988)。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文景。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學生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邵瑞珍、皮連生(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邱炳彰(2003)。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情況之探討--以逍遙國小執行人員之觀點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邱貴發(1993)。電腦輔助教學成效探討,視聽教育,33(5),11-18。
周陽山 (1991)。當代政治心靈。臺北:正中。
俞齊親(2008)。高中女生參與課間操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北一女中為例。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洪麗雯(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45(1),45-65。
范偉培(2006)。國民小學學生自由軟體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倪淑君(2008)。國小學童藝術與人文領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地區為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高正忠(2006)。高雄市、屏東縣國小教育優先區執行成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孫碧霞(2005)。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分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許文敏(2001)。實用技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許進旺(2004)。成人教育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雄市立空中大學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張小萍(2004)。使用全方位設計對普通班數學低成就學童進行數概念補救教學之效果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俊欽(2006)。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執行成效滿意度及其改進策略之研究-以臺南高雄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建勛(1991)。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分析。臺北:正中。
張春興、林清山(1985)。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泰榮(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學生游泳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淑美(1994)。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異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87-111。張惠國(1993)。智慧型電腦輔助教學對非智力因素影響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嘉寧(2008)。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現況。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郭生玉 (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郭為藩、林清江、蓋浙生、陳伯璋(1986)。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踐。理論與政策,創刊號,29-39。
郭為藩(1996)。推動教育優先區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37(4),3-13。莫韻蓉(2008)。以即時形成性評量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同分母分數減法單元之學習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玉貞(2005)。資訊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孟哲(2001)。國教經費補助項目與國小教育機會均等之分析。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陳威仲(2005)。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紀燕(2006)。教育優先區計畫指標及補助項目實施現況與發展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奎熹(1996)。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2004)。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新明(1997)。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三民。
陳碩琳(2003)。目標導向、學習滿意度與學習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高雄學習指導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教育部(1999)。教育基本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修訂版。2008年7月14日,擷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修訂版。2008年7月14日,擷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2.php
教育部(2004)。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推動計畫。2008年7月25日,擷取自http://asap.moe.gov.tw/
傅騰輝(2005)。臺北縣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湯茹君(2008)。運用電腦教學光碟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英文字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黃玉湘(2002)。我國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機動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光雄(譯)(1983)。認知領域目標分類。高雄:復文。
黃光雄(1995)。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君宜(2007)。直接教學模式對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英語科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明正(2007)。國小三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低成就者注音符號能力與補救教學之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論叢。臺北:文景。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冠穎(2004)。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黃涵鈺(2007)。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楊振昇(1999)。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4,82-84。
葉連祺、林淑萍 (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105(1),94-106。萬曉芳(2001)。我國教育優先區資源分配準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教育部計畫小組。
蓋浙生(1987)。探詢教育的軌跡。臺北:文景。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臺北:三民。
廖唐徹(2007)。互動式教學系統於國小高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廖鳴鳳(1997)。「教育優先區」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縣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廖學成(2007)。高雄市高中二年級低成就學生數學科補救教學應用複式評量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廖憶瑜(2006)。過動症兒童數學科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鄧心怡(2007)。政府對私立大學校院教育補助政策之研究。開南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蔡文山(200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教育與社會研究,6 ,109-144。
蔡文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數學學障生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蔡明砡(1991)。老人教育學員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長青學苑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再清(2004)。澎湖縣國小學生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明川(2002)。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海鵬(2002)。臺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文淵(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鄭崇趁(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談中途輟學學生輔導措施。教與愛,
45,9-12。
鄭蕙如、林世華 (2005)。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一貫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008年11月21日,擷取自http://journal.nttu.edu.tw/essay/015_02/9/
蕭安成(1997)。隔空與非隔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和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蕭世原(2005)。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之影響。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謝美琪(2006)。碩士在職學生生涯發展階段,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S科技大學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榮堂 (2003)。社會法治國之分配正義。華岡法粹,30,241-255。戴佳平(2007)。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音樂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魏銀河(2002)。臺南社區大學學員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羅時桓(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譚 亮(2002)。影響高職輪調式建教訓合作班技術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嚴文廷(2007)。中學數學教師運用印象管理策略對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新化國中數學課程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貳、西文部分
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nc.
Argyris, C.(1964).Integrating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New York: John Wiley.
Behuniak, P., Archambault, F. X., & Gable, R. K. (1982). Angoff and Nedelsky standard setting procedures: Implication for the validity of proficiency test score interpretation.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2, 247-255.
Binner, P. M., Dean, R. S. & Millinger, A. E. (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4, 232-238.
Bloom, B. S., Eng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 D. R.(1956).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T: Longman, Green.
Col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1-22.
Domer, D. E., Carswell, J. W. & Sprekelmeyer, K. F.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ERIC Document Service.No.ED232600).
Dorfman, P.W.(1979). Measurement and meaning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Environment & Behavior, 11(4), 483-510.
Evetts, J. (1973).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 London:RKP.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4th ed.).New York: Holt , Rinehart and Winston.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application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Gorsuch, R.L. (1983). Factor analysis. New Jersery: Lawrence Erlbaum.
Herzberg, F. (1957). Job attitudes : 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Pittsburgh, PA:Psychological Service of Pittsburgh.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Masia, B. B.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NY: David McKay Company, Incorporated.
Locke, E. A. (1969).What is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 309-336.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 Harper& Row.
Piccoli, G., Ahmad, R., & Ives, B. (2001).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 training. MIS Quarterly, 25 (4), 401-426.
Rawls, J. (1971). The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Rawls, J. (1987). The basic liberties and their priority. In McMurrin,Sterling, M. (Ed.), Liberty, equality, and law:Selected tanner lectures on moral philosophy , 1-87. SaltLake City, Utah: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Rawls, J., Kelly, E. (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mpson, E. J. (197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in the
psychomotor domain. Washington, DC: Gryphon House.
Tough, A. (1982).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Ontari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