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1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育樺
研究生(外文):Yu-Hua Lai
論文名稱:臺中縣市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of Kindergarten Parents in Taichung Area
指導教授:蔡嫦娟蔡嫦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ner Charng-Jiuan Tsay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2
中文關鍵詞: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親職行為
外文關鍵詞:parenting stresssocial supportparenting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3
  • 點閱點閱:1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中縣市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的情形。其研究目的為:1.瞭解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的現況。2.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的差異情形。3.探討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三者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家中育有就讀幼兒園子女之家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幼兒園家長問卷調查表」為研究工具,總計發出問卷516份,回收有效問卷432份。將調查所得之結果分別採取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獲得以下的結論:
1.幼兒園家長的親職壓力大致偏低,在「父母角色的壓力感受」與「親子相處的壓力感受」二個層面中,以「親子相處的壓力感受」得分最高。
2.幼兒園家長的社會支持大致偏高,在「情緒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三個層面中,父母獲得的社會支持以「訊息性支持」最多,「情緒性支持」最少。
3.幼兒園家長的親職行為表現大致良好,在「生活照顧」、「肢體接觸」、「情緒支持」、「常規教導」、「親子活動」五個層面中,父母較常表現的親職行為以「常規教導」最多,「親子活動」最少。
4.幼兒園家長的親職壓力因父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就業情形、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以及子女性別、子女健康狀況之不同而有差異。
5.幼兒園家長的社會支持因父母性別、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子女健康狀況之不同而有差異。
6.幼兒園家長的親職行為因父母性別、教育程度、就業情形、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子女性別、家中子女數、子女健康狀況之不同而有差異。
7.在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上,發現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在親職壓力與親職行為的相關分析上,發現大多呈顯著負相關,唯有「生活照顧」層面未達顯著相關。在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的相關分析上,發現大多呈顯著正相關,只有在「工具性支持」、「生活照顧」層面,某些未達顯著相關。
最後,依據上述之研究發現,分別針對政府機關與社福機構、教育工作者、幼兒園家長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親職行為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of kindergarten parents in Taichung Area.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understand the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of kindergarten parents; (2)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among kindergarten par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3)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ing behavior.
The subjects of the questionnaire were parents of children studied in kindergartens .The research tool wa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kindergarten parents”. A total of 516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32 valid copies were returne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s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induced:
1.Generally specking, the kindergarten parents feel low parenting stress. The respondents’ scores on the “parental role stress” and “parent gets along with child stress” levels showed that ”parent gets along with child stress” received the highest score.
2.Generally specking, the kindergarten parents received higher social supports. The respondents’ scores on the “emotional support”, “informational support”, and ”instrumental support” levels showed that ”informational support” received the highest score, while the score for “emotional support” was the lowest.
3.Generally specking, the kindergarten parents have higher parenting behaviors. The respondents’ scores on the “day care”, “physical touch”, “mood support”, ”routines teaching”, and ”parenthood activity” levels showed that ” routines teaching” received the highest score, while the score for “parenthood activity” was the lowest.
4.Different parents’ sex, parents’ ages, parents’ education backgrounds, parents’ job statuses, family economic statuses, family type, childs’ sex, and childs’ health statuse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parenting stress on kindergarten parents.
5.Different parents’ sex, parents’ education backgrounds, family economic statuses, family type, and childs’ health statuse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s on kindergarten parents.
6.Different parents’ sex, parents’ education backgrounds, parents’ job statuses, family economic statuses, family type, childs’ sex,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nd childs’ health statuses would lead to different parenting behaviors on kindergarten parents.
7.The correl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parenting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Moreover, most associations among factors in parenting stres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area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ed, except for one level (i.e., day care), which showed in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associations among factors in social supports and parenting behaviors area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except for some factors in the instrumental support and day care area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government, social welfare organization, educators, kindergarten parents, and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parenting stress, social support, parenting behavior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壓力 8
第二節 社會支持 33
第三節 親職行為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7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 94
第二節 幼兒園家長背景與親職壓力之關係 99
第三節 幼兒園家長背景與社會支持之關係 120
第四節 幼兒園家長背景與親職行為之關係 140
第五節 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之關係 169
第六節 本研究之研究假設考驗結果 1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76
第二節 建議 18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92
英文部分 203

附錄
附錄一 幼兒園家長問卷調查表(正式問卷) 207
附錄二 預試問卷之修正 213
附錄三 專家效度 214
附錄四 幼兒園家長問卷調查表(預試問卷) 217

表目錄
表2-1-1 國內外學者對「親職壓力」之定義 9
表2-2-1 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支持」之定義 34
表2-3-1 國內學者提出「親職行為」之內涵 55
表3-3-1 「幼兒園家長問卷調查表」之發放與回收情形 76
表3-4-1 親職壓力正式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81
表3-4-2 親職壓力正式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82
表3-4-3 社會支持正式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85
表3-4-4 社會支持正式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86
表3-4-5 社會支持正式量表刪題後之信度摘要表 87
表3-4-6 親職行為正式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90
表3-4-7 親職行為正式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91
表3-4-8 親職行為正式量表刪題後之信度摘要表 92
表4-1-1 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 95
表4-2-1 幼兒園家長對父母角色的壓力感受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00
表4-2-2 幼兒園家長對親子相處的壓力感受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01
表4-2-3 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量表各層面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02
表4-2-4 不同性別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t檢定 103
表4-2-5 不同年齡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5
表4-2-6 不同教育程度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7
表4-2-7 不同就業情形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t檢定 109
表4-2-8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0
表4-2-9 不同家庭結構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3
表4-2-10 不同子女性別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t檢定 115
表4-2-11 不同班別子女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6
表4-2-12 不同子女數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7
表4-2-13 不同子女健康狀況的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19
表4-3-1 幼兒園家長的情緒性支持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21
表4-3-2 幼兒園家長的訊息性支持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22
表4-3-3 幼兒園家長的工具性支持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23
表4-3-4 幼兒園家長社會支持量表各層面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23
表4-3-5 不同性別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t檢定 125
表4-3-6 不同年齡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26
表4-3-7 不同教育程度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28
表4-3-8 不同就業情形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t檢定 129
表4-3-9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1
表4-3-10 不同家庭結構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3
表4-3-11 不同子女性別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t檢定 135
表4-3-12 不同班別子女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6
表4-3-13 不同子女數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7
表4-3-14 不同子女健康狀況的幼兒家長社會支持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39
表4-4-1 幼兒園家長對其子女生活照顧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41
表4-4-2 幼兒園家長與其子女肢體接觸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42
表4-4-3 幼兒園家長對其子女情緒支持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42
表4-4-4 幼兒園家長對其子女常規教導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43
表4-4-5 幼兒園家長與其子女親子活動各題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44
表4-4-6 幼兒園家長親職行為量表各層面得分之平均數、標準差 145
表4-4-7 不同性別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t檢定 146
表4-4-8 不同年齡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48
表4-4-9 不同教育程度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50
表4-4-10 不同就業情形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t檢定 153
表4-4-11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55
表4-4-12 不同家庭結構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58
表4-4-13 不同子女性別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t檢定 161
表4-4-14 不同班別子女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63
表4-4-15 不同子女數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65
表4-4-16 不同子女健康狀況的幼兒家長親職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67
表4-5-1 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分析 170
表4-5-2 幼兒園家長親職壓力與親職行為之相關分析 171
表4-5-3 幼兒園家長社會支持與親職行為之相關分析 173
表4-6-1 本研究假設之考驗結果摘要表 174

圖目錄
圖2-1-1 Abidin親職壓力模式(parenting stress model) 12
圖2-1-2 短型親職壓力量表模式 22
圖3-1-1 研究架構圖 72
壹、中文部分
尹業珍(1994)。施虐父母與非施虐父母的童年經驗、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兒童虐待傾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方美玲(2005)。分析臺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朝茂(1990)。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粹」,20,230-247。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2000a)。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臺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王叢桂(2000b)。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131-171)。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王叢桂(2004)。父母職責信念與工作價值觀。載於翁開誠(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201-216)。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古君智(1993)。雙生涯業婦女家庭支持、親職角色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任文香(1995)。幼兒母親親職壓力、因應策略與親子關係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朱瑞玲(1988,8月)。親子關係:子女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載於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主辦之「臺灣社會現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8),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3)。91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南投市: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7)。95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南投市:主計處。
何委娥(2002)。變遷中的家庭教育-雙薪家庭壓力調適與因應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頁129-157)。臺北:師大書苑。
余漢儀(1993)。臺北市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之績效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3。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症兒童主要照顧者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未出版,南投。
吳明玨(2005)。雙薪家庭幼兒父母親的婚姻滿意、親職壓力與共親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燁(1997)。父母角色與工作角色的衝突:親職假政策初探。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55-279)。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編印。
吳蕙妤(2006)。嬰幼兒階段父母親職行為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宋鴻燕(2000)。新世代父母教養觀。載於劉秀枝(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30-34)。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李淑美(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資源班家長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家庭氣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95NKNU5332084。
李穎慧(2006)。身心障礙學童父母親親職壓力、休閒效益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杜玉禎(2007)。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路。老人教育,9,42-49。
沈秀貞(2007)。雙薪家庭社會支持、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教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汪麗真(1995)。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德育學報,11,105-125。
周玉慧(1997)。社會支持之平衡性與身心健康:臺灣青年學生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9(1),161-201。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27-265。
林千惠(2006)。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及其因應策略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敏宜(1998)。親職教育的實施內容。載於邱書璇、林秀慧、謝依蓉、林敏宜、車薇(主編),親職教育(頁157-238)。臺北:啟英文化。
林惠雅(1999a)。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載於葉光輝(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143-180)。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林惠雅(1999b)。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制與相關分析。載於吳英璋、陳慶餘、呂碧鴻、翁嘉英、陳秀蓉(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219-244)。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75-96)。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榆婷(2007)。聽覺障礙兒童父母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寶玉(2003)。先天性心臟病及健康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文彬(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邱書璇(1993)。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俞國良、辛自強(2000)。挑戰與呼聲: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現狀分析。載於劉秀枝(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1-7)。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施君蘭(2005)。英國男人搶著照顧小孩。載於王譓茹、吳毓珍(主編),家庭教育,贏的起點(頁28)。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洪珮婷(2001)。過動兒的母親壓力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榮正(2003)。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胡育(2005,2月)。試論親子教育的內涵與功能。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辦之「2004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論文集(頁429-437),嘉義。
徐綺穗(1998)。親職壓力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1,179-198。
翁毓秀(1998)。單親母親親職壓力團體諮商方案效果研究─Meichenbaum理論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翁毓秀(1999)。親職壓力與兒童虐待-兼論兒童虐待的預防。社區發展季刊,86,262-279。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1。
袁美蓮(2006)。學齡期兒童母親親職壓力與婚姻品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財團法人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6)。「大手牽小手 幸福跟著我」兒保季開鑼。扶幼季刊,139,18-19。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1。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臺北:師大書苑。
高淑貴(1986)。雙生涯家庭親職功能的實施。社區發展季刊,35,31-36。
高淑貴、賴爾柔(1988)。雙生涯家庭親角色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76-0301-H002-32F)。
張秀媛(2005)。屏東縣在家教育學童家長親職壓力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美雲(2007)。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郁芬(200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8年09月06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許學政(2005)。雙親家庭母親之親職壓力及其與共親職、人格特質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佳玲(2003)。親職壓力源掃描-究竟父母有多難為?張老師月刊,301,112-113。
陳正弘(2006)。幼兒父親的父職參與意願、社會支持及其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青青(1986)。現代父母與親職教育。社區發展季刊,35,27-30。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玲婉(2005)。國小學童母親人格特質與親職壓力、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親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若琳(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臺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5,51-78。
陳若琳、李青松(2001)。臺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7,157-180。
陳淑貞(1993)。父親涉入子女生活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1PCCU0262004。
陳皎眉(1989)。婦女的日常生活需求、支持系統與家庭及婚姻滿意的關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53-179。
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傅雅暉(2007)。學齡前幼兒父親父職參與和親職壓力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單亞麗(1994)。臺南市單親家長生活現況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68,171-190。
彭淑華(1995)。兩性角色變遷與親職教育。社會建設,91,14-22。
森田明美(1997)。日本就業母親的育子實況與育子支持。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39-254)。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編印。
游淑芬(1993)。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一般兒童和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燕(1992)。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1,161-198。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222-228。
葉重新(1999)。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廖鳳瑞(譯)(2002)。Lilian G. Katz著。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熊少嚴、戴育紅、林再峰(2005,2月)。廣州父親生活壓力狀況調查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主辦之「2004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論文集(頁21-30),嘉義。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歐滄和(2002)。對壓力的因應行為與因應資源之探討。測驗與輔導,128,2667-2671。
蔡雅鈴(2006)。不同家庭生命週期親職壓力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譯)(2004)。Patrick C. McKenry, Sharon J. Price著。家庭壓力。臺北:五南。
盧以敏(1996)。單親家長社會支持與托育服務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托兒所送托家長為例。實踐學報,27,153-231。
賴奕志(1999)。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家庭福利需求滿意度、社會支持與親職壓力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7PCCU0164005。
謝秀芬(1997)。已婚女性的生活困擾與家庭福利之因應。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頁207-238)。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編印。
簡淑伶(2003)。特殊兒童的親職教育問題及其社會支持。國教世紀,204,81-88。
羅高文(1998)。末期腎病學童母親於日常生活照顧病童的親職壓力及社會支持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086NDMC0563008。
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蘇建文(1968)。兒童心目中之父母職分之調查研究。心理與教育,2,87-109。

貳、英文部分
Abidin, R. R. (1986). Parenting stress index.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 Pediatric Psychology Press.
Abidin, R. R. (1990).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The stresses of paren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9(4), 298-301.
Barrera, M., Sandler, I. N., & Ramsay,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4), 435-447.
Beckman, P. J. (1991). Comparison of mothers’ and fathers’ perceptions of the effect of young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5(5), 585-595.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93-96.
Berndt, T. J., Cheung, P. C., Lau, S., Hau, K., & Lew, W. J. F. (1993).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Sex differences and societal differen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1), 156-164.
Bradley, R. H., Whiteside-Mansell, L., Brisby, J. A., & Caldwell, B. M. (1997). Parents’ socioemotional investment i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1), 77-90.
Chan, Y. C. (1994). Parenting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of mothers who physically abuse their children in Hong Kong, Child Abuse & Neglect, 18(3), 261-269.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mpas, B. E. (1987).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3), 393-403.
Cotterell, J. L. (1986). Work and community influences on the quality of child rearing. Child Development, 57, 362-374.
Crnic, K. A., & Booth, C. L. (1991). Mother’s and father’s perceptions of daily hassles of parenting across early child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1042-1050.
Crnic, K. A., & Greenberg, M. T. (1990). Minor parenting stresses with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1, 1628-1637.
Diamond, N. (1973). The middle class family model in Taiwan: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 Asian Survey, 819, 853-872.
Dunst, C. J., Trivette C. M., & Cross, A. H. (1986). Mediating influences of social support: Personal, family, and child outcom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0(4), 403-417.
Dyson, L. L. (1991). Familie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Parental stress and family functioning.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95(6), 623-629.
Dyson, L. L. (1997). Fathers and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Parental stres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2(3), 267-279.
Etzion, D. (1984).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burnou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4), 615-622.
Fuller, G. B., & Rankin R. B. (1994).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parental stress among mothers of learning disabled, emotionally impaired, and regular school childre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8, 583-592.
Garbarino, J., & Sherman, D. (1980). High-risk neighborhoods and high-risk families: The human ecology of child maltreatment. Child Development, 51, 188-198.
Gelles, R. J. (1989). Child abuse and violence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Parent absence and economic deprivation. American Orthopsychiatric Association, 59(4), 492-501.
House, J. S., & Kahn, R. L. (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In S. Cohen & S. L. Syme(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83-108). Orlando: Academic Press.
Howze, D. C., & Kotch, J. B. (1984). Disentangling life events,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Implications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Abuse & Neglect, 8(4), 401-409.
Jarvis, P. A., & Creasey, G. L. (1991). Parental stress, coping, and attactment in family with an 18-month-old infant.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4(4), 383-395.
Koeske, G. F., & Koeske, R. D. (1990).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parental stress. American Orthopsychiatric Association, 60(3), 440-451.
Leslie, L. A., & Grady, K. (1985). Changes in mothers’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following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7, 663-673.
Sanik, M. M. (1993). The effects of time allocation on parental stress. 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 30, 175-184.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1), 127-139.
Snow, M. E., Jacklin, C. N., & Maccoby, E. E. (1983). Sex-of-child differences i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54, 227-232.
Straus, M. A. (1980). Stress and physical child abuse. Child Abuse & Neglect, 4(2), 75-88.
Taylor, R. J. (1986). Receipt of support from family among Black Americans: Demographic and famili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67-77.
Telleen, S., Herzog, A., & Kilbane, T. L. (1989). Impact of a family support program on mothers’ social support and parenting stress. American Orthopsychiatric Association, 59(3), 410-419.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 145-159.
Weinraub, M., & Wolf, B. M. (1983). Effects of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in single- and two-pare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54, 1297-1311.
Whipple, E. E., & Webster-Stratton, C. (1991). The role of parental stress in physically abusive families. Child Abuse & Neglect, 15(3), 279-2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朝茂(1990)。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粹」,20,230-247。
2. 王朝茂(1990)。社會支持與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文粹」,20,230-247。
3.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4.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5. 王叢桂(2000a)。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臺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6. 王叢桂(2000a)。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臺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57-83。
7. 王叢桂(2000b)。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131-171)。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8. 王叢桂(2000b)。促進參與父職因素的探討。載於林惠雅、劉惠琴、王叢桂(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131-171)。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9. 王叢桂(2004)。父母職責信念與工作價值觀。載於翁開誠(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201-216)。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10. 王叢桂(2004)。父母職責信念與工作價值觀。載於翁開誠(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201-216)。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11.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12. 王麗容(199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需求、觀念與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191-216。
13. 宋鴻燕(2000)。新世代父母教養觀。載於劉秀枝(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30-34)。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14. 宋鴻燕(2000)。新世代父母教養觀。載於劉秀枝(主編),應用心理研究(頁30-34)。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15. 杜玉禎(2007)。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路。老人教育,9,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