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學。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2.瓦汀倫著(1991)。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台北:商鼎文化。
3.李長俊譯(1976),安海姆著(1976)。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
4.李玉茹(2004)。比例關係應用於時尚產品設計之探討-以個人配飾為個案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5.李昭儀(2007)。自然意象轉化於綠色產品設計之研究-以辦公資訊產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呂清夫(1991)。造形原理。台北:雄獅圖書。
7.劉振源譯(1996)。武井勝雄著(1996),。設計教育入門。台北:世界文物。
8.武珊珊譯(2003),Jacques Maquest著(2003)。美感經驗The Aesthetic Experience。台北:雄獅美術。
9.林家旭(2005)。以生活型態觀點探討服裝風格與意象認知差異之研究。台南女子技術院學報 第24期,p55-66。
10.林幸蓉、蕭永立(1992)。在線條與造形認知語意關係之初探。東海大學設計學報。
11.邱永福(1989)。造形原理。台北:藝圓堂。
12.威廉•立德威著,呂亨英譯(2008)。設計法則。台北:原點出版社。
13.高漢清(1997)。當前台灣產品形象定位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藝術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翁英惠(1995)。造形原理。台北:正文書局。
15.彭聃齡(2000)。認知心理學。中國:浙江教育出版社。
16.陳晉玄(2003)。受測者對產品識別之視覺認知研究-以汽車造形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17.陳俊智、莊明振(2006)。以行動電話為例探討灰色田口方法於產品美感品質最佳化設計之研究。設計學報,p65-83。18.黃松智(2006)。汽車設計與風格識別之研究-以Volvo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9.黃希庭(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20.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21.張育銘、鄧怡莘(2003)。由設計意圖中淺談感性工學。成功大學學刊,第196期,p94-102。
22.張信賢(2007)。汽車特徵意象及其在視覺上的認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3.詹若涵(2004)產品意象與造形特徵之對應關係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4.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5.蔡詩怡(2003)。汽車造形輪廓之型態特徵辨識與認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蔡子瑋(1994)。產品意象語言研究- 以本土意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7.鄭麗玉(2002)。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28.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二、英文部份
29.Catalano,Chiara E., Franca Giannini, Marina Monti, and Giuliana Ucelli (2005). Towards an automatic semantic annotation of car aesthetics, Istituto di Matematica Applicata e Tecnologie Informatiche (IMATI)-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CNR). Italy.
30.Jay P. McCormack and Jonathan Cagan(2003). Speaking the Buick language:capturing,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brand identity with shape grammars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omputational Design Laboratory.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Pittsburgh . USA
31.Nagamachi, M.(1995). “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Vol.15. pp.3-11
32.Seong Hwank Park, Mitsuo Kamaike, Toru NAGAO(2003) A study of the Expression in the Front View Design of a Passenger Car.Chiba University. Japan.
33.Veryzer. JR,R. W. and Hutchinson, J. W(1998) The Influence of Unity and Protypicality on Aesthetics Responses to New Product Design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Inc. pp374-394
34. Willis D. Ellis, Routledge & Kegan Paul(1999). A Source Book of Gestalt Psychology.pp71-88
三、網路資料
35.Car design news。http://www.cardesignnews.com/site/home/
36.Car Body Design。http://www.carbodydesign.com
37.Google。http:// google.com
38.Photosharp Online。黃華安老師專訪。(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Teacher-View/RichardHuang/RH_3.htm)
39.The-blueprints。http://www.the-blueprints.com/
40.Yahoo cars。http://autos.yahoo.com/
41.日本國際感性設計學院(Nagamachi, M., 2007, “What is Kansei Engineering),http://www.kanseidesign.com/kansei_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