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 與行為科學硏究。台北:心理。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台中。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Bammel, C. & Burrus-Bammel, L. L. (1992)。台北:桂冠圖書。
陳 免(2008)。圓夢執行力。今周刊,7月號。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之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1-30。吳挺超(2005)。打造一個綠色烏托邦?!─潭南協力造屋的空間生產與文化政治。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吳萬益、林清河(2001)。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華泰。
宋秉明(2004)。假期,靈魂解放。大地地理雜誌,199,52-55。
李正恩(2000)。宗教性志願侍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濟功德會及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 。碩士論文,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台北市。
杜娟娟(1999)。休閒行為的性別分析。中華家政學刊,28:110-127。沈清松(1990)。休閒觀念與人生價值。戶外遊憩研究,3(1),31-36。
周正秋(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林東泰(1997)。青年對服務之看法。行政院青輔會委託研究。
林麗娟(1997)。研究取向與讀者資訊尋求。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4,1,52-59。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胡湘玲(2004a)。到天涯的盡頭蓋房子─我們在白俄的造屋假期(初版)。新店:野人文化。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翁玲玉(2007)。大學生之人格特質、工作假期認知與投入意願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志軒。
張春興(1994)。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瑋琦,張高傑(2006),勞動假期、綠色休閒農村主題性的休閒資源創造。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pp. G1~1-G1~1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莊淑姿,劉建麟,郭宇罕,張雅媜,魏良育(2006)。農業與休閒體驗的另類思考:以WWOOF 為例。第三屆「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論壇」─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pp.A3~1-A3~11)。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
許世雨(1992)。非營利部門對公共行政之影響 。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台北市。陳正昌、張慶勳(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新學林。
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台北:儒林。
陳肇堯、胡學彥(2002)。休閒農場遊客認知與滿意度分析- 以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5(3),31-54。張文耀(2000)。以人類學的觀點再探討休閒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體育學報,
8,頁45-53。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第一版)。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賀照縈(2004)。如何打造兩座人工溼地-第一次拿鋤頭的人。大地地理雜誌,199,22-31。
黃翠蓮(1999)。公務機關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領導形式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楊文燦(2007)。休閒遊憩基本概念。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第二章,頁42)。台北:前程文化。
溫世頌(2000)。心理學(第一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葉智魁(2003)。西方古典休閒哲學之探析:Josef Pieper的休閒觀,戶外遊憩研究16(1),63-82。
詹靜琪(2006)。紐西蘭奇異打工之旅。台北:閱讀地球文化事業。
褚士瑩(2005)。蓋滿愛心的護照(初版)。台北:一家親文化。
劉在武、李君偉(2008)。45%的天堂。台北:時報出版。
歐聖榮(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台北:前程文化。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漢賢(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健雄(1998)。台灣休閒農場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博士論文,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台北。鄭麗玉(198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第一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蕭文龍(2007)。多變量分析最佳入門實用書。台北:�眳p資訊。
賴鵬智(2007)。工作假期另類玩法。行遍天下,14。
駱亭伶(2008)。假日農夫種田趣。商業周刊,第1061期。
薛銘卿(1994)。休閒及休閒活動之概念分析。中華體育季刊,28。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台北。顏湘如譯(2005)。慢活(In Praise Honore)。Carl Honor’e(2004)。台北:大塊文化。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第一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羅倩玲譯(1996)。樂在不工作。E.J.Zelinski(1994)。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英文部分
Ajzen, I. & Driver, B. L.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al,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Leisure Science, 13, 185-204.
Andrew, A. (1955). Boundaris of Social Work or Social Work of Boundaris? The Social Service Review L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ohen, E. (1973). Nomad from affluence: Notes on phenomenon of drifter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14(12), 89-103.
Crandall, R. (1980).“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1):45-53.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 Plenum.
Formica, S. (2002).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proposed framework.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1(2). 350-355.
Golbey, G. & Geoffrey, G. (1981) Leisure in your lif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ork/leisure percepti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 155-166.
Heuman, D.(2005).Hospitality and Reciprocity: Working Tourists in Dominic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32(2):407-418.
Homans, G.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h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owa: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Iso-Ahola, S. E. (198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 A rejoinde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156-262.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 163-181.
Kando, T. M. (198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2nd Ed.). London: Mosby Company.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America. Wiley, New York, pp.21-2.
Kelley, J.(1982)“leisure” .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 p.61。
Kelly, J. (1978). A revised paradign of leisure choice. Leisure Sciences1:345-363.
Kobasa, S. (1979).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11.
Kraus, R.(1984).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NY:Harper Collins.
Lew,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 533-575.
McIntosh, A. J. & Bonnemann, S, M. (2006). Willing workers on organic farms (WWOOF): The alternative farm stay experienc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4(1), 82-99.
Naylor, H. H.(1979).Volunteers. Resource for Human Services Project Share.
Pape, R. H. (1965). Touristry: A type of occupational mobility. Social Problems, 11(4), 336-344.
Parker,M.D.&Newman,B.S.(1989).Volunteerism and social work educators: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5(3).257-267.
Piper, J.(1952).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York, p.40.
Ragheb, M.G. & Beard, J. G. (1982).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ichards & Wilson(2006). A Culture Encounter through Volunteer Tourism: Towards the ideal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Vol.15, No.5, 2007
Riddick, C. C.(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165
Stebbins, R. A. (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 38 (4), 53-57.
Stebbins, R. A.(1997). Casual leisure : A conceptu 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 16 (1), 17-25.
Uriely, N. & Reichel, A. (2000). Working touris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ho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2), 267-283.
Uriely,N.(2001).“Travelling workers” and “working tourists” : Variations acros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 and tourism.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earch, 3(1), 1-8.
Victor, T. C. (1989). Marketing implications for attractions. TourismManagement, 10(3), 229-232.
Wearing & Neil(2000). A Culture Encounter through Volunteer Tourism: Towards the ideals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Vol.15, No.5, 2007
Weissinger, E. & Bandalos, D. L. (1995). Developmen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4), 379-400.
網頁部分
7-ELEVEN綠色基金會。萍蓬草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green.7-11.com.tw/plan_effort2007_1.htm
PChome新聞台。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 http://www.cycnews.tw/
WWOOF TAIWAN(2008)。上網日期:2009年5月25日。網址: info@wwooftaiwan.com
ㄚ揚釋迦園部落格。搶救普列薄荷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2月13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qJNAGTyeHwX736nMRZ7NiTSe/article?mid=1331
一間屋民宿網站。福隆一間屋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3月2日。網址:http://onehouse.emmm.tw/?ptype=hotel
三重空軍一村部落格。三重眷村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2月5日。網址: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3249
公廣集團公民新聞網。宜蘭夯土牆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1月4日。網址: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14650
台北的天空部落格。台東杉原珊瑚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2月14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6IcbB12EGRyihVfHYRs.3oduY9HzK6qK/article?mid=3582
台灣大百科全書(2007)。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上網日期:2007年12月13日。網址::http://www.tapipedia.org.tw/index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網。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節。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www.npo.org.tw/Bulletin/showact.asp?ActID=10744
台灣步道志工網。松鶴部落德芙蘭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1月8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trailstw/article?mid=349
台灣步道志工網。都蘭山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3日。網址: http:// tw.myblog.yahoo.com/trailstw/article?mid=773&prev=-1&next=760
台灣步道志工網。橫嶺山步道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1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i61Fk3SGAhbQHnZUm3ivWQ--/article?mid=434
台灣海洋環境推廣協會。澎湖東西嶼坪珊瑚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3月17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41543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07)。工作假期到底是什麼?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www.ecowh.org.tw/intro/ch/p01.htm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南七股護沙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1月3日。網址:http://www.ecowh.org.tw/2008wh/ch/ACT_1.htm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利嘉林道生態工作假期網。上網日期:2008年2月20日。網址:http://www.ecowh.org.tw/2004wh/p2-1.htm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花蓮南華風華再現計畫。上網日期:2008年2月20日。網址:http://e-info.org.tw/node/12819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2月20日。網址:http://www.ecowh.org.tw/2006wh/ch/2006index.htm
失落的新聞部落格。巴庫拉斯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0月28日。網址:http://blog.roodo.com/lostnews
老五民宿網站。老五民宿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www.oldfive.com.tw/
林務局(2006)。「霞道楓範.清泉駐景」─霞喀羅步道工作假期活動。上網日期:2008年10月18日網址:http://www.forest.gov.tw/ct.asp
阿不的心靈花園部落格。田間書屋協力造屋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2月26日。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ro/3/1307626047/20080602155413/
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巴庫拉斯生態農莊網頁。上網日期:2008年6月20日。網址:http://bakurasu.ebio1.com/index.php
孫秀如(2008)。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 http://www.ecowh.org.tw/intro/ch/p01.htm
荒野保護協會。淡水自然中心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home.sow.org.tw/sowshihu/sowphp/tsnc/index2c.php?t_id=12&category=3
荒野保護協會。蓮花寺溼地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1月5日。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rux8fu6/12044436
痞客邦部落格。修復吳家木炭窯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1月22日網址:http://ecotour.pixnet.net/blog/post/26399406
愛和平種子部落格。梨山寶蓮園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blog.roodo.com/iyiu/archives/167827.html
新浪新聞中心網站(2007)。體驗經濟。上網日期:2008年4月20日。網址:http://news.sina.com.tw
農業兒童網。水生家族救難隊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2月11日。網址:http://kids.coa.gov.tw/news_view.php?id=G_sara_20090318135632&page_n
農業易遊網(2008)。假日農夫 。上網日期:2008年12月15日。網址:http://ezfun.coa.gov.tw
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鹽田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9日。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budai3478817/13573390
潘若琳(2008)。台東縣利嘉林道發展協會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9月29日。網址:http://www.treehome.org.tw/e-treehome.htm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愛上墾丁生態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9年3月8日。網址:http://www.ktnp.gov.tw/manager/pageeditor/Stations/CP/10041/2009act.asp
樸門聚樂部落格。樸門2008工作假期。上網日期:2008年10月25日。網址:http://yamana-garden.blogspot.com/2008/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