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楊廷理作品集
楊廷理著•劉漢忠編校:《知還書屋詩鈔》,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6月。
楊廷理著•劉漢忠編校:《楊廷理詩文集》,柳州文獻叢書,香港:香港新世紀國際金融文化出版社,2000年7月。
二、方志、史書
舒啓修、吳光昇:《柳州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26號,臺北:成文書局,1961年12月。
陳培桂:《淡水廳治》,臺銀文叢本第一八七種,第14卷,1963年8月。
《臺案彙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64年8月。
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閩侯縣志》,臺北:成文書局,1966年5月。
陳壽棋等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編:《宜蘭縣志合訂本》,1969年。
宜蘭文獻委員會編:《宜蘭文獻合訂本》,宜蘭縣政府,1972年8月。
允祿等奉敕撰:《欽定協紀辯方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文獻叢刊第二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9年8月。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謝金鑾、鄭兼才總纂:《臺灣省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清史稿校注》,臺北:國史館,1989年2月。
盧思誠、馮壽鏡修:《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光緖江陰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1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輯:《臺灣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
鄭用錫纂:《淡水廳志稿》╱柯培元纂輯:《噶瑪蘭志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
陳淑均總纂:《噶瑪蘭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6年6月。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臺北:臺灣華文書局。
房玄齡著:《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三、專書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哈佛燕京出版社,1950年6月。
鄭兼才:《六亭文選》,臺北:臺灣銀行,1962年5月。
范成大:《石湖梅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松筠《欽定新疆識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陶穀《清異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蕭雄:《西疆雜詩》,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楊熙:《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2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2月。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紅葉文化,1995年12月。
佛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2月。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出版社,1995年7月。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
林慶元:《楊廷理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1月。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5月。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0月。
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
莊子著、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
沈佺期、宋之問撰;陶敏、易淑瓊校注《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
《詩經》,阮刻《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劉漢忠著:《楊廷理年譜》,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謝金鑾:《二勿齋文集•西來草序》,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厚全•劉漢忠策畫,劉漢忠編著:《圖說楊廷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中國學術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8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6月。
張法:《美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詩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1月。
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楊廷理研究文獻集》,香港:京華出版社,2006年11月。
四、期刊論文
何培夫:〈楊廷理臺灣治績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1982年9月。魏秀梅:〈清代任官之籍貫迴避制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8期,1989年6月。王立:〈中國古典文學意象主題史論綱〉,《山東師大學報》第3期,1966年3月。
許達然:〈械鬥與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星漢:〈乾嘉時期伊犁流人詩作論〉,《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1999年1月。
劉漢忠:〈「開蘭名宦」楊廷理及其著述〉,《東南文化》第3期,2000年。
周吉本:〈「悲秋」的解讀──古典詩詞悲秋現象的一種透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2000年3月。
潘小慧:〈楊廷理的處世哲學──從楊廷理的詩作風格、性格及思想精神談起〉(《廣西文獻》第九十四期,2001年10月。
雷堅:〈廣西籍名宦楊廷理與臺灣宜蘭開發〉,《廣西地方志》第1期,2002年1月。
陳文:〈楊廷理詩詞之句後「注」珍貴的文獻資料〉《廣西地方志》第1期,2002年1月。
劉漢忠、羅方貴:〈楊廷理及其家族墓葬的文獻價值〉《廣西地方志》第1期,2002年1月。
陳進傳:〈大清來治──楊廷理五度入蘭略考(中)〉,《廣西文獻》第95期,2002年1月。
歐同化著:〈困擾楊廷理一生的幾個經濟問題〉,《廣西文獻》第95期,2002年1月。
閉彥龍、錢宗范:〈論「開蘭名宦」楊廷理〉,《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3期,2002年7月。
郭果六的〈楊廷樺與楊廷理──從故宮收藏的上諭與奏摺探討兩位清代治臺官員的生平事蹟〉,《故宮文物月刊》第20卷第6期,2002年9月。
王立:〈中國古代思鄉文學主題的歷時性檢視〉,《大連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3月。
劉明華:〈試論唐詩中的「比興體」——兼論詩歌多義性的可解與不可確解〉,《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4期,2003年7月。
歐純純:〈林和靖詠梅詩對後世相關詩題創作的影響〉,《東海大學文學院院報》第44卷,2003年7月。
孫代文:〈試論楊廷理與柳宗元的傳承關係〉,《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3年9月。
周軒:〈清代新疆流人與民族關係〉,《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3年12月。
鄭文惠:〈空間與生命書寫專題導言〉,《政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4年2月。
王立:〈病馬、老馬、慢馬意象與佛經故事──文學意象家族與文人心態使探佚〉,《江寧學院學報》第3期,2004年6月。
薛卜滋:〈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犯臺始末〉,《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第2卷,2005年1月。星漢:〈楊廷理的西域詩〉,《西域研究》第2期,2005年2月。
劉漢忠:〈伊犁戍客的生活及心靈訴求──以楊廷理伊犁詩為例〉,《伊犁師範師院學報》第2期,2005年6月。
劉漢忠:〈地方文獻類古籍收集、整理述例〉,《廣西地方志》第6期,2006年。
蘇慧霜:〈哀怨起騷人──騷體悲秋文學探析〉,《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劉月珠:〈唐代笛樂詩藝術內涵之研究〉,《通識教育──博學期刊》第4期,2006年6月。五、學位論文
廖中庸:《清朝官民發遣新疆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吳佳玲:《清代乾嘉時期遣犯發配新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史國興:《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黃立惠:《清季臺灣吏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林淑惠:《蘇軾嶺南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2003年。
六、工具書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七、網路資料庫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資料庫,臺北:故宮博物院。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GC/index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