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0: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碧梅
研究生(外文):PI-MEI HSU
論文名稱:《史記》中的儒者形象
指導教授:張才興張才興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史記儒者形象儒行儒效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8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這篇論文旨在以《史記》儒者形象為主軸,探討儒者在歷史洪流中的變與不變,進而重新定位儒者形象。司馬遷撰寫《史記》一書,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首創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以其宏觀鉅視,跌宕的筆法,具體描寫人物形象,擷取最具意義的細節,深刻表現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點畫人物的精神面貌。司馬遷心目中理想的儒者應具備高尚的人格氣節,不趨附權勢的獨立精神,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更要對儒家學說有深刻的瞭解。好的儒者可以啟迪人們為理想而奮鬥;不好的儒者能激發人們對高尚德操者的欽慕之情。本篇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和研究文獻檢討。第二章是儒者的真義,從「詞源」說、「王官」說、「世變」說和「道統」說進行儒學溯源,分析儒學起源的要素,推論催生儒家學派的條件和因素,釐清儒者的歷史淵源,探究儒者真正的意涵。以《禮記.儒行》標舉儒者的人格追求,用《荀子.儒效》建立儒者的行為規範。第三章論述《史記.世家》中的儒家典範,著重其人間角色的詮釋。第四章論述《史記.列傳》中的儒者群像,探討其人格特質及風骨。第五章則分為先秦、高祖、文景、武帝四個時期論列《史記》中其他儒者的形象。第六章是結論。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文獻檢討…………………………………………………………… 3
第二章 儒者的真義………………………………………………………… 7
第一節 儒學的起源……………………………………………………………… 7
一、「詞源」說……………………………………………………………………… 7
二、「王官」說…………………………………………………………………… 13
三、「世變」說…………………………………………………………………… 14
四、「道統」說…………………………………………………………………… 15
五、司馬遷眼中的「儒」……………………………………………………………16
六、儒學起源的要素……………………………………………………………18
七、儒學的誕生………………………………………………………………… 20
第二節 儒者的行為規範 ………………………………………………… 21
一、儒者修身立世之道…………………………………………………………22
二、儒者的人格風範………………………………………………………………24
三、儒者待人處世的原則…………………………………………………………26
四、儒者的從政之道……………………………………………………………28
第三節 儒者的功效………………………………………………………… 30
一、大儒…………………………………………………………………………… 30
二、雅儒與小儒………………………………………………………………………33
三、儒者為政之道……………………………………………………………………34
第三章 文武大儒…………………………………………………………… 37
第一節 周公──制禮作樂…………………………………………………37
一、公忠體國的政治家…………………………………………………………39
二、以誠輔政的忠心臣子………………………………………………………42
第二節 孔子──至聖先師…………………………………………………48
一、孔子的外貌………………………………………………………………… 50
二、好禮勤學………………………………………………………………………51
三、待人處世………………………………………………………………………55
四、政治命運………………………………………………………………………59
五、文教事業………………………………………………………………………66
六、內聖的境界………………………………………………………………… 74
七、布衣至聖………………………………………………………………………80
第三節 孟、荀──義禮為綱……………………………………………… 82
一、孟子──仁義之師………………………………………………………… 84
二、荀子──崇禮防利………………………………………………………… 88
第四章 先秦儒者…………………………………………………………… 97
第一節 仲尼弟子…………………………………………………………… 97
一、德行傑出: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99
二、長於政事:冉有、季路……………………………………………………101
三、精通言語:宰我、子貢……………………………………………………105
四、文學翹楚:子游、子夏………………………………………………… 109
五、自開流派:子張、曾參、曾蒧、澹臺滅明…………………………111
六、修己安人的君子:宓子賤、南宮括、原憲、季次……………… 113
七、勤勉好學:司馬耕、樊須、有若…………………………………… 117
第二節 屈原──儒者標竿………………………………………………120
一、忠君愛國……………………………………………………………………121
二、堅持理想,寧死不屈……………………………………………………123
三、正直高潔,流芳千古……………………………………………………124
第三節 秦代博士群像………………………………………………………124
一、淳于越──建言師古引浩劫……………………………………………125
二、伏生──壁藏《尚書》保經典………………………………………… 126
第五章 西漢儒者……………………………………………………………129
第一節 開國功臣……………………………………………………………130
一、 叔孫通──希世度務…………………………………………………130
二、 酈食其──擇木而棲…………………………………………………137
三、 陸賈──佐漢良才…………………………………………………… 138
第二節 政治人物………………………………………………………………141
一、賈誼──王者之佐不善處窮………………………………………… 141
二、鼂錯──為國樹長畫…………………………………………………… 144
三、趙綰、王臧──政爭的犧牲品…………………………………………147
四、汲黯──內行修潔好直諫的社稷之臣………………………………148
五、公孫弘──外寬內深…………………………………………………… 150
六、主父偃──倒行暴施,名敗身誅…………………………………… 161
第三節 傳經諸儒………………………………………………………………163
一、傳《詩》之儒:申公、轅固生、韓嬰…………………………………164
二、傳《書》之儒:兒寬………………………………………………………167
三、傳《禮》之儒:高堂生、徐生、徐襄、徐延…………………………… 170
四、傳《易》之儒:楊何………………………………………………………171
五、傳《春秋》之儒:董仲舒、胡毋生、瑕丘江生………………………171
第六章 結 論………………………………………………………………… 181
參考文獻………………………………………………………………………… 186
附錄:《史記》儒者形象典型總表……………………………………………190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孔鮒撰:《孔叢子》,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2月 。
司馬遷撰:《史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 。
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90年3月 。
劉向撰:《列女傳》,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3月 。
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60年7月。
班固著:《漢書》(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宋景祐刊本,1976年10月 。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
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0年5月 。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0年5月 。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87年9月 。
王弼注,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0年5月 。
楊倞注,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臺灣時代書局,1975年1月 。
司馬遷著,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五),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 。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8月 。
苧田氏著:《史記菁華錄》,台北:遠東圖書,1984年7月 。
方苞撰:《方望溪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3月 。
吳紹志編:《古文觀止》,台南:文祥書局,1987年7月。
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8月 。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
《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
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尚書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
十三經注疏小組編:《周禮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
十三經注疏小組編:《禮記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6月 。
俞守真編註:《唐詩三百首詳析》,高雄:復文圖書,1990年9月 。
屈萬里著:《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1991年10月 。

二、專書:

(一)《史記》研究相關書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李長之著:《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0月 。
李勉評注:《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 。
李勉評注:《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中),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月 。
周先民著:《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1995年10月 。汪惠敏著:《史記政治人物述評》,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4月 。
林聰舜著:《史記的人物世界》,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7月 。
范文芳著:《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台北:文史哲,1987年5月 。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史記》,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韓兆琦、張大可、宋嗣廉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張大可、梁建邦著:《史記研究集成•第四卷──史記論贊與世情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王明信、可永雪著:《史記研究集成•第七卷──史記人物與事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
陳桐生著:《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
陳桐生著:《史記與諸子百家之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陳曦著:《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
焦國成編著:《至聖先師──孔子》,台北:昭文社,1997年2月 。
黃慶萱著:《史記漢書儒林列傳疏證》,台北:嘉新水泥基金會,1966年 。
黃繩著:《史記人物畫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 。
劉偉民著:《司馬遷研究》,台北:文景書局,1975年2月。
鄭樑生編譯:《司馬遷的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6月。
韓兆琦著:《史記博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

(二)《史記》相關人物研究(依出版先後排序)

周紹賢著:《孔孟要義》,台北:中華書局,1979年6月。
王民著:《孔子的形象與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4月 。
蔡仁厚著:《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9月 。
雪克、王雲璐譯注:《荀子》,台北:錦繡出版,1993年 。
陳修武編撰:《人性的批判——荀子》,台北:時報文化,1998年6月 。
楊澤波著:《孟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
馬積高著:《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
孫小金著:《孔子》,香港:中華書局,2001年2月 。
楊朝明著:《周公事迹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1月 。

(三)思想史論著(依出版先後排序)

胡適著:《胡適學術文集》,香港:三達出版社,1935年10月 。
錢鍾書著:《管錐編》(第一冊),蘭馨室書齋,1972年8月 。
章太炎撰:《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 。
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
魏元珪著:《孟荀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台北:海天出版社,1980年12月 。
藍燈文化編輯部編著:《古史辨》第四冊,台北:藍燈文化,1987年11月 。
韋政通著:《中國思想史》(上),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7月 。
葛兆光著:《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加潤國著:《中國儒教史話》,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孟祥才著:《先秦秦漢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
孫開泰著:《儒家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3月 。
韓星著:《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 。
張秋升,王洪軍主編:《中國儒學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2月 。
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台北:海南出版社,2005年1月 。
陳來著:《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6月 。
周陽山主編,徐復觀等著:《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7月。

(四)其他(依出版先後排序)

李鏡池著:《周易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9月 。
黃永武著:《形聲多兼會意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4月 。
周何編撰:《儒家的理想國──禮記》,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1月 。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3月 。
王力著:《同源字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 。
南懷瑾著:《論語別裁》,台北:老古文化事業,1991年12月 。
許進雄著:《古文諧聲字根》,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9月 。
何金松著:《漢字形義考源》,湖北:武漢出版社,1997年5月 。
尹黎雲著:《漢字字源系統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
章季濤著:《實用同源字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
徐興海、劉建麗主編:《儒家文化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
周何總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2004年11月 。
朱守亮著:《《論語》中之四科十子》,台北:萬卷樓,2006年1月 。

三、期刊:

洪安全:〈談孔子師生之間〉,《孔孟月刊》,第14卷第8期,1976年4月。
黃奕珍:〈讀經示要儒行篇論正讀後感〉,《孔孟月刊》,第24卷第2期,1985年10月。
李文妮:〈孔子與音樂〉,《孔孟月刊》,第27卷第1期,1988年9月。
施銘燦:〈荀子對儒者的評價〉,《孔孟月刊》,第27卷第9期,1989年5月。
王礽福:〈從孔子與顏回子路子貢的師生關係看孔子至情至性的一面〉,《孔孟月刊》,第 32卷第6期,1994年2月 。
王漢昌:〈應當怎樣評價董仲舒〉,《河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張三夕:〈六藝的依附者與保護者──《史記•儒林列傳》評說〉,《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6年3月 。
劉德增、王大建:〈從侏儒說到儒──儒為術士說證實〉,《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
辛一江:〈論《史記》的寫人藝術〉,《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4期,1996年12月 。
徐延慶:〈司馬遷人格價值論〉,《東疆學刊》,第14卷第1期,1997年1月。
雷慶翼:〈釋「儒」〉,《學術月刊》,1997年第4期 。
孟天運:〈孔孟荀與儒者形象的構建〉,《東方論壇》,1999年第2期 。
張文安:〈《史記.儒林列傳》寫作旨趣考辨〉,《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1999年6月。
江秀玲:〈理想 信念 毅力──《史記》悲劇人物簡論〉,《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0年8月 。
程潮:〈儒家理想人格的三種發展模式〉,《孔孟月刊》,第 38卷第12期,2000年8月。
吳鶯鶯:〈由司馬遷筆下的儒生到《儒林外史》群像〉,《明清小說研究》,2001 年第1期。
曹迎:〈略論司馬遷《史記》的悲劇性〉,《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1 年。
何亞軍:〈論司馬遷《史記》人物形象的悲劇情結〉,《蘭州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2年4月 。
陳永杰:〈孟子的人生哲學及其現代價值管窺〉,《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5期,2002年10月 。
溫小兵:〈談《史記》的悲劇精神〉,《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3年第一期。
孟天運:〈荀子與儒者社會角色規範〉,《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3年9月 。
方介:〈韓愈〈獲麟解〉析論:由「形」與「德」看韓愈之所以為韓愈〉,《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臺灣大學文學院,2003年11月 。
黃釗:〈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學說探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4年3月 。
周吉林:〈孟子人格教育思想論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5年9月 。
張自慧:〈古代儒者的人格追求與形象定位〉,《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
劉銀昌:〈從《周易.需》看孔前之儒〉,《社會科學家》,第3期,2006年5月。
郭紅、曹勇:〈再論孟子的性善論及其教育思想〉,《紅河學院學報》,第5卷第4期,2007年8月 。
江君、張玉春:〈《史記》人物容貌品評與人物形象類型化芻議〉,《貴州文史叢刊》,2008年第1期。
程建:〈賈誼人生悲劇成因之探究〉,《太原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2008年3月 。
四、學位論文
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 ──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吳峰宗:〈史記列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
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肖梅:〈司馬遷之儒學觀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實踐〉,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瓊瑜:〈史記人物語言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