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古籍
(周)呂 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漢)司馬遷:《史記三家注》(台北:樂天出版社,1959年)。
(後漢)袁康、吳平:《越絕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2年)。
(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晉)杜 預:《左傳》民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清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仁愛書局,1984年)。
(梁)劉 勰:《文心雕龍》(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杜 寶:《大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年)。
(唐)吳 兢:《貞觀政要》(台北:中華書局,1977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台北:中華書局,1994年)。
(唐)陳 鴻:《長恨歌傳》(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龍威祕書第二函)。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
(宋)李 昉:《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 昉:《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王 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大申書局)。
(宋)王 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陳鳴鶴:《東越文苑》(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台北:國光書局,1962年)。
(清)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孫 梅:《四六叢話》(台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二、近人著作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66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龍泉書屋,1979年初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萬 曼:《唐集敘錄》(台北:中華書局,1982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出版,1982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詹師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陶 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簡師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詹師杭倫:《清代賦論研究》(台北:台灣書局,2002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詹師杭倫:《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200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三、學位論文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馬寶蓮:《唐律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三期,1982年。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十七期,1985年5月。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三期,1992年。
詹師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第七期,1993年。
簡師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3年。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十一期,1994年。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六期,1994年。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四期,1994年。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十三期,1994年。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年。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5年。
何敦鏵:〈唐五代時期福建人士登科及其詩文〉,《閩江學院學報》1995年3月。
張國風:〈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
賀中複:〈五代十國詩壇概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
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
何綿山:〈五代閩國文學探論〉,《文史哲》第六期,1997年。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三期1997年。
簡師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六期,1998年。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簡師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簡師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簡師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0年。
彭萬隆:〈晚唐詩人黃滔行年考〉,《安徽大學古籍研究》第1期2000年。
何新文:〈活躍在晚唐賦壇的閩籍賦家王棨黃滔徐寅賦略論〉,《福州師專學報》2001年。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1年。
簡師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詹師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林金強:〈黃滔詩歌用韻考〉,《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2月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2002年。
簡師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年3月。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二期2004年4月。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蘭州大學學報》 2004年11月。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月。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月。
左燦麗:〈黃滔著述考略〉,《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第一期,2004年。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一期,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