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硏究》,
台北:聯經。
文崇一、蕭新煌主�C(2006),《中�^人:�s念与行�o》,南京市:江蘇教育。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學硏究方法論》,台北:政大書城總經銷。
江明修(1997),《公共行政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江明修(1999),《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美珍(2005),《93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現況調查》,台北:行政
院青輔會。
吳瓊恩(1996),《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5),《spss統計運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運用統計》,台北:知城
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佛教慈濟基金會(1996),《慈濟志業巡禮》,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佛教慈濟基金會(2000),《慈濟年鑑 1999》,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佛教慈濟基金會(2002),《慈濟年鑑 2001》,台北:慈濟文化出版社。
佛教慈濟基金會(2002),《大愛灑人間-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台北:慈濟文化
志業中心。
余漢儀、畢恆達、嚴祥鸞、周雅容、胡幼慧,嚴祥鸞主編(1998),《危險與秘密
-研究倫理》,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阮義宗、袁瑤瑤(2002),《看見菩薩身影-陳乃裕》,台北:靜思文化志業有限公
司。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等譯(2006),《組織行為學》, Stepen P. Robbins原著,
台北:華泰。
林萬億(1993),《現行公務機關義工人力運用情形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東泰、林勝義、陳金貴、楊孝�丑]1997),《青年隊志願服務的看法民意調查報
告》,台北:行政院青輔會。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與管理者》,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秀芷(2000),《大愛-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秦夢群(200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榮攀(2004),《慈濟語彙》,台北: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張承、趙敏(2005),《管理學(上)》,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英陣(2003),《世界各主要國家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策略之研究》,台北:內政
部委託研究。
張英陣(2007),《研習論壇精選(第一輯)地方治理的藍海策略》,南投:行
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許士軍(1990),《管理學》,台北:東華。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囇莉、李茂興等譯(1990),Stepen P. Robbins著,《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理
論與實際》(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concept, cou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4rd ed.),台北:揚智,(原書於1983年出版)。
黃囇莉、李茂興(1990),《組織行為》,台北:桂冠。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曾冠球、許世雨等譯(2007), H. George Frederickson著,《新公共行政學》(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1rd ed) 台北 : 智勝文化,(原書於1980出版)。 蔡�孚翩]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硏究》,台北:雙葉。 蔡培村著、孫國華(1997),《從教師生涯發展論析在職進修的規劃策略》,花蓮: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進修�衒擘s部。
潘明宏、陳志瑋等譯(2001),Chava 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著,
《社會科學硏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5rd ed.),台北:
韋伯文化,(原書於1976 年出版)。
劉德勝(2000),《如何建立義工制度》,臺北市 :文建會。
謝文全(1995),《教育行政理論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2004),《教育佛教慈濟基金會~1996,《慈濟志業巡禮》,台北:慈濟文化
出版社。
二、報紙、期刊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1期,頁61-74。
邱展光、曹正芬(1999),〈南杜惜福惜緣能捨喜捨〉,《經濟日報》,7月3
日,版3。
孫本初、簡秀昭(1998a),〈公部門之志工管理〉,《人事月刊》,第26卷第3期,頁11-25。
陳武雄(1997),〈我國志願服務工作推展之回顧與前瞻-從祥和計劃之推廣談
起〉,《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5-13。
陳武雄(2001),〈志願服務法之剖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19-27。陳金貴(2003),〈志願服務的內涵〉,《人事月刊》,第36卷第5期,頁6-14。黃嘉雄(2006) ,〈聚合或潛在構念:探討組織公民行為的構念特性〉,《人力
資源管理學報》,第6卷,第 1期,頁31-45。
湖中鴨(1990),〈談志願服務人員的參與動機〉,《社會福利月刊》,第82
期,頁25-29。
劉淑喜(2001),〈推展志願服務業務概況與未來之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206-210。
三、學位論文
方祥明(1995),《不同性質機構志願服務人員影響離職意願因素之硏究》,私
立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硏究 : 以學校義工為例》,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進修�衒擘s部國民教育硏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良泰(2003),《服務志工留任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秀燕(2003),《志工管理者之經營管理理念與組織間合作意向相關性研究》,
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娟(1998),《國小資優班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硏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硏究》,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李政恩(2000),《宗教性志願侍奉與非營利組織研究:以台灣慈慈濟功德會與
韓國純福音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聖(2002),《南區國稅局稽徵人員對激勵制度之知覺及其與工作滿足、離
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
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坤明(2002),《志願服務推動之探討-以台中市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
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俊賢(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女性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輿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倩慧(2001),《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私立
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定彬(2000),《慈濟社區志工的發展及其意涵-已嘉義慈濟組織為例》,國
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明崇(2006),《學校志工的參與動機與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臺南縣國小
為例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新發(1990),《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家五(1999),《企業主持人的釋意歷程及其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
林佩穎(1999),《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嘉(2000),《服務業行銷人員企業倫理觀與工作滿足之相關-以多層次傳
銷業與人壽保險業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禹廷(2004),《公部門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區公所
志工為例》,私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秀英(2004),《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俊賢(2004),《博物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
教育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瑋恩(2000),《激勵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月紅(1989),《臺北市國民中學家政科教師之工作滿意》,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甫(2001),《宗教慈善團體非營利組織管理特質分析-以佛教慈濟功德會
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陳尹雪(2002),《機構運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督導風格及志工離隊意向
之研究-以台中縣、市醫院志工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
事業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鴻(2005),《志工管理-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
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良后(2005),《助念團參與動機及其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舒玲(1994),《助人協談志願服務人員角色壓力與離職向之相關因素硏究》,
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硏究所碩士論文。
黃蘭鈺(2003),《激勵因素、激勵制度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際觀光
旅館員工為例》,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硏究 : 以高雄
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人力資源管理組碩
士論文。
葉良琪(1999),《醫院志願服務管理內在動態系統之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附設
醫院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葉素伶(2004),《非營利組織推動不幸少女方案之角色轉換探析--以勵馨基金
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潤澤(2006),《台北縣戶政事務所志工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美(2003),《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慈濟功
德會嘉義地區志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月琴(2007) ,《臺中市各區公所志願服務者工作滿意之探討》,私立逢甲大
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佳螢(2001),《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硏究》,私立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佩真(2004),《台中市婦幼志工隊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玟諺(2005),《博物館義工個人背景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
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金青(1992),《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足之研
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
關硏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
簡志文(1994),《國家公園志願解說員制度建立之硏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觀光事業硏究所碩士論文。
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四、電子媒體
內政部統計處(2008),〈社會-志願服務隊員〉,《內政統計年報》,【線上資
料】,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stat/,2008/05/27。
五、研究報告
王順民(2005),《志願服務論述之解構、新構與重構-有關志願服務的另類考
察》(社會(研)094010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貳、英文部分
Cheney, G. (1983),“On the various and changing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A fiel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 342-362.
Denhart, R.(1993),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New York: Wadsworth,Inc.
Daft R. L.(1986), Organization Theroy and Design.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utton, J.E., J. M. Dukerich and C. V. Harquail(1994),“Organizational images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9(3): 239-263.
Franks, L. C. (1996) ,One school opens the doors parents volunteer: An ethnography
(teachers, elementary education, African America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degree: PHD.
Greenwood, G. E. and C. W. Hickman (1991),“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parent
involvement: Implication for teacher education.”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1(3):279-288.
Hardcastle,D.A, S. Wenocur and P.R. Powers﹙1997﹚,Community:Practice-Theories
and Skills for Social Worker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lsley, P. 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arkkainen, H., P. Piippo & M. Tuominen (2001), “Ten tools for
customer-driven product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compan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69 (2): 161-176.
King, K. N., and C. V. Lynch (1998),“The motivation of volunteers in the nature
conservancy-Ohio chapter, a nonprofit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16 (2), 5-11.
Karkkainen, H., P. Piippo and M. Tuominen (2001),“Ten tools for customer-driven
product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compan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69 (2): 161-176.
Harper and Row.Morgan (1986), Images of Organization, New York: Sage.
Mael, F. A., and B. E. Ashforth.(1992),“Alumin and their alma mater: A partial test of
the reformulated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rganizational
Behavior,13(2): 03-123.
Robbins, S. P.(1987),Organization Theory: Stur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Prentice- Hall.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pielarz, A. P. (1999).“In voluntary associatio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gender
segregation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In Gender and Society, 13: 234-250.
Robbins, S. T.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ao, M. V. Hayagreeva and A. P. William(1989),Knowledge and Interests in
Organizational Studies: A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Robbins, S. P. (1996), Managemet. New York: Hall.
Smith and Wakeley(1983),Psychology of industrial behavior(3rd). New York : McGraw-Hill Book Co.
Stimpert, J. L., L. T. Gustafson, and Y. Sarason(1998),“Organizational
identity with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versation-Contribution and assumption.”Identity in organizations: 83-98. London:Sage.
Thompson, J. D.(1967)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Wilson, J. (2000),“Volunteering.”Annual Reviews of Sociology, 26:215-240.
Whipple, J. M. and R. Frankel (2000),“Strategic alliance success factor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36 (3): 21-28.
Wexley, N. W. and G. A. Yukl (197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sonnel
Psychology.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