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湖鄉公所,http://www.dahu.gov.tw/view.asp ,2009/3/10。
毛治國(1999),〈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基本概念〉,《游於藝雙月刊》,第14 期第2 版。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出版社。
方金媛(2006),〈閒置空間再利用與休閒認知之研究-以高雄巿城巿光廊為例〉,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宇、黃玉霖、劉憶如(2000),《BOT三贏策略》,台北市:商鼎財經。
王欣群(1998),《BOT專案計劃財務規劃之探討─以台灣高速鐵路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金永譯(2000),Deborah K. Padgett著,《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市:紅葉文化。
王逸舟譯(1994),Mills, C. Wright 著,《權力菁英》(The Power Elite),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惠君(2000),《各縣市可成為藝文資源之公有閒置空間土地初步調查與評估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惠君(2001),〈萬種風情、再現生機—閒置空間再生的契機〉,《文化視窗》,第28 期,頁16-17。王麗卿、何明泉(2001),〈公有閒置空間的文化再生—藝文展演空間企劃與經營管理之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五屆建築生產及管理技術研討會,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王慶堂(2000),〈促參法之制度與運用〉,《89年運動場館經營管理研習會報告書》,頁14-20,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方迺中(2006),《都市再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
朱志宏(1991),《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交通部觀光局(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5),《中華民國94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
企業館(2009),〈愛台12建設 商機無限創三贏〉,《歷史主題》,我的E政府,http://www.gov.tw/office/business200901.html ,2009/03/13。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1999),《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作業手冊》。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如何加強公營企業的公司治理》。
行政院財政部(2006),《中華民國95年財政統計年報,各國賦稅負擔率》,台北市:行政院財政部。
行政院財政部(2008),《財政統計96年報》,台北市:行政院財政部。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a),〈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簡介〉,《公共工程委員會促進民間參與投資全球資訊網站,http://ppp.pcc.gov.tw/pcc_site/a-1-1.cfml,2009/3/18。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b),《促參案件履約階段執行經驗調查與建議》。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7),〈歐盟地區公私合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政策推動歷程與現況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台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9),《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佐佐木毅(1999),《政治學講義》,東京都:東京大學。
何麗容(2005),〈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地方財政困境亟待解決〉,發表於國立臺北大學地方財政的困境與未來展望座談會,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www.ntpu.edu.tw/pa/news/93news/attachment/940311/940311-3.pdf
林水波、張世賢( 2001),《公共政策(三版七刷)》,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岳聖(2006),《民間參與公有閒置空間開發財務評估類神經網路之運用》,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茂成(2003) 。當前大型公共建設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
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性研究方法》,頁239-258,台北:麗文文化。
沈勁利(2002),〈公共建設之民間參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簡訊》,第20期。
吳定(1997),《公共政策辭典(初版四刷)》,台北:五南書局。
吳定(2003a),《公共政策辭典(二版一刷)》,台北:五南書局。
吳定(2003b),《公共政策(初版三刷)》,台北:空大出版社。
吳建華、謝發昱、黃俊峰、陳銘凱(2004),〈個案研究〉,《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5,台北:高等教育。
何榮幸(2005),體檢公共建設-台灣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的診斷與對策,「財團法人吳舜文新聞獎助基金會」第19屆新聞獎,線上資料,
http://www.vivianwu.org.tw/02-19.php, 2009/03/13
邱延正(1998),〈菁英民主理論初探〉,《復興崗學報》,第63 期,頁133-147。紀慧貞(2008),《政治菁英與蒙古的民主化》,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縣政府(2002),《苗栗縣綜合發展全面修定計畫》,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Miaoli_1/MIA-D/D.htm ,2009/3/11。
苗栗縣政府網站,http://travel.miaoli.gov.tw/ ,2009/3/17。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2001),http://mdares.coa.gov.tw/view.php?catid=7 ,2009/3/07。
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2008),http://travel.miaoli.gov.tw/scenic_spots_area.php?area_2_sn=100 ,2009/2/17。
苗栗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2008),http://idipc.miaoli.gov.tw/local_1.html ,98/4/15。
胡仲英(1999),《BOT理論與實務》,台北: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
翁岳生編(1998),《行政法(上冊)》,台北:翰蘆。
翁岳生編(2000),《行政法(下冊)》,台北:翰蘆。
耿曙(2003),〈深度訪談:意義、實踐、問題〉,發表於政治大學「研究生研究方法研習營」深度訪談法專題,台北市:政治大學。
殷堯生(1999),《以B.O.T.模式開發”公共設施市場用地”之可行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馬嘉應、江淑玲(2000),〈公共事務採行BOT或BOO制在政府預決算訂位之探討及其財務報導之研究〉,發表於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問題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徐浚宜(2002),《民間參與興建及經營公立大學學生宿舍之可行性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學生宿舍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編著(2002),《台灣之美系列(III)-建築》,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鈕文英(2006),《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局。
莊淑芳(2004),〈促進民間參與農業公共建設之過去與未來農委會〉,《農政與農情》,第147期,頁39-41。侯崇文(2006),〈全國閒置公共工程浪費公孥弊端評析〉,《94年政風工作年報》,頁27-32。
張朝棟(2005),《BOT 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理律法律事務所。
張維安、陳介玄 (1997),〈把生活結構放進來:三個台灣企業研究個案的分析〉,《地方社會》,頁159-210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宇樑,吳樎椒譯(2007),John W. Creswell著,《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台北市:學富文化。
馮正民等(2001),《研擬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整體作業手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彭懷恩(1983),《精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正中書局。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舜田、劉憶如、劉紹樑、黃玉霖(1998),《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陳明燦、張蔚宏(2005),〈我國促參法下BOT之法制分析:以公私協力觀點為基礎〉,《公平交易季刊》,第13卷第2期:41-75。
陳朝興(2001),〈台灣推動閒置空間的實踐與觀察〉,《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頁141-147。
陳復漢(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可行性評估要項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萬淇(1985),《個案研究法》,台北:華泰。
曾巨威(2006),〈以「不合作主義」精神持續稅改的動能〉,《國政評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5/FM-C-095-050.htm ,2008/12/22。
曾梓峰(2002),《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研擬與探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鴛葱(2005),《新十大建設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曹凱風(1999),《中國BOT企業的發端:輪船招商同》,台北縣:利豐。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傅朝卿(2003),〈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修護與再利用的困境與期待〉,《建築》,第69期,頁42-49。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國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專班論文,未出版。黃崇哲(2006),《我國推動促參案件之總體經濟效益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案研究計畫),台北市: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黃海鳴(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一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黃琛瑞(2003),《權力菁英與台灣的政治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俊麟(2002),《菁英理論應用於政策制訂過程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卡方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頁3-63。
監察院審計部(2007),《中華民國95年政府審計年報》,台北市:監察院審計部。
楊子毅(2007),《民間參與污水下水道系統興建營運之適法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琬琪、沈進成(2006),〈休閒農場產業分析及發展趨勢之研究-以嘉義農場個案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第7卷第2期,頁14-36。楊舜涵(2007),〈論公辦民營委託經營之限制與困境—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對象〉,發表於東海行政管理暨政策研究所「第四屆全國公共事務發表會,台中縣:東海大學。
楊肇煌(2008),《BOT案件審計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計畫書,未出版。鄭錫鍇(1999),〈新結盟主義之BOT模式本質〉,《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頁335-377,台北市:五南。
劉維公(2005),〈創意產業與都市再造—台灣發展現況的初步觀察〉。發表於行政院文建會「文化.再生.新城市:文化設施與城市再發展」研討會,台北市:文建會。
劉舜仁(2001),〈另類空間的另類思考—閒置空間再生的矛盾本質與蹺蹺板原理〉,《文化視窗》,第28 期。潘邦順譯(1994),Robert D. Putnam 著,《政治精英的比較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台北:風雲論壇。
廖志軒(2006),《休閒運動園區促進民間參與開發可行性研究─以台南市和順寮基地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吉源(1998),〈財政赤字與財政改革(1989-1998)〉,發表於國策研究院主辦之「從民主化及金融風暴看財政赤字問題」,台北市:財團法人國策研究院基金會。
賴麗巧(2004),《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都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慶達譯(1991),Roger Trancik著,《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 Finding Lost Space: Theories of Urban Design),台北:創新,(原書於1986年出版)。
謝宗林、李華夏譯(2000), Adam Smith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台北:先覺,(原書於1776年出版)。
蕭麗虹、黃瑞茂編(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羅清俊、陳志瑋譯(1999),Thomas R. Dye著,《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羅慎平譯(1994),Patrick Dunleavy 等著,《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 (Theories of the State:the Politics of Liberal Democracy ),台北:五南圖書。
蘇彩足(1999),〈以BOT 模式推動公共建設之政策分析〉,《行政現代化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89-517,台北:台大政治學系。
英文部分
Cooper, H. (1984), The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A systematic approach. Newbury Park, CA.: Sage.
Cooper, H. M. (1998), Synthesizing research: A guide for literature reviews. (3r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Creswell, J. W. (2003),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 approache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Gillham, B. (2000), Case study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 Continuum.
Hart, C. (1998), 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 Releasing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magin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Dye,T. R.(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ye, T. R.( 2001), Top Down Policy Making,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of Seven Bridges Press: LLC.
Dye,T. R. and L. H. Zeigler(1987), The Irony of Democracy: A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Pacific Grove, Califom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Farazmand, Ali.
Laswell, H. D.(1950),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Peter Smith.
Laswell, H. D.(1976), Power and Personality, Westport, Conn,: Greenweed.
Lindblom, C. E. and E. J. Woodhouse(1993),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Lock,Shmuel T.
Marshall, C., and G. B. Rossman (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education: 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chels , R.(1959), Political Parties, New York: Dover.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D. C. (1991), Handbook of research design and social measurement. (5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Minichiello, V., R. Aroni, E. Timewell and L. Alexander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2nded.),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Mosca, G.(1939),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Hill.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reto, V.(1966), Vilfredo Pareto: Sociological Writings, New York: Praeger.
Porter, M. E.(1991).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95-117.
Stake, R. E. (1994), “Case studie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pp. 236-247, Newbury Park, CA: Sage.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Strauss, A., and J. Corbin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Yin, R. K. (2003b),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3rd ed.). Newbury,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