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2002),《全國社會福利會議特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1995),《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刊》,台北:內政部。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王培勳(1996),〈如何推動社區化福利服務〉,《社會福利》,第124期,頁6-8。方昱(2005),〈什麼是社區照顧?〉,《延伸閱讀清水溝25》,www.lukutea.com.tw。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1997),《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
甘炳光等(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白秀雄(1976),《老人福利》,台北:三民。
江亮演(1996),《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台灣民國93年至140年人口推計》,台北市: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
呂寶靜(1998),〈我國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省思:從英國社區照顧政策出發〉,發表於台灣大學社會系主辦,台灣社會福利發展過去、現在、未來學術研討會。
李元通(2006),〈桃園縣老人福利措施的現況與展望〉,《老年潮的挑戰》,桃園:桃園縣基督教聖經教會。
沈慶盈(2005),〈因應高齡化社會之福利政策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110期,頁142-157。李秉真(1997),《社區實質環境、社會條件與社區福利間關係-以台北市萬芳社區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庭志(2007),《宗教團體投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資源運作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原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呂椿偉(2007),《臺北縣市政府執行「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治理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定(1998),《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
吳淑瓊(1999),〈從「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之執行看我國社區式長期照護體系之建構〉,《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頁88-96。官有垣譯,David Macarov原著(2002),《社會福利:結構與實施》,台北:雙葉。
林勝義(1998),〈福利社區化的概念與策略〉,收錄於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編印「社會福利社區化文獻」,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林顯宗、陳明男(1990),《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瑞發(2008),〈社會行銷在社區健康促進方案的運用-以中部某縣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績效評鑑為例〉,第八屆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構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
周月清(2000),《英國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洪啟東、周齊譜等著(2001),〈社區設計之新典範-社區營造中的非營利組織〉,銘傳大學四十五週年校慶研討會暨二○○二年設計學院學術研討會。
洪德仁,周家慧(2007),〈營造一個讓人感到幸福健康的社區建構北投社區健康福祉網絡的芻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16期,頁193-212。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和問題探討-上〉,《社會福利月刊》,第141期,頁16-39。施教裕(1999),〈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省思和問題探討-下〉,《社會福利月刊》,第142期,頁18-24。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徐震(1998),《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收編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翁文蒂(1998),〈落實福利社區化之探討〉,《社會福利月刊》,第135期,頁38-45。高淑芬、陳惠姿(2005),〈人口老化與長期照顧政策〉,《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4期,頁5-24。
陳其南(1996),《社區總體營造與生活學習》,台北:文建會。
陳武雄(1997),〈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政策規劃與具體作法〉,《社區發展季刊》第77期,頁7-12。陳姵璇(2007),《高齡者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與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小燕(2007),《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形成過程分析:以桃園縣蘆竹鄉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曾華源(2000),〈社區資源網絡建構之基本概念〉,《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內政部、中華民國社會政策學會。
黃光雄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黃源協、楊瑩(1999),《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之研究-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台北:內政部。
黃源協(1999),〈福利社區化的迷思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87期,頁121-134。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臺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文化。
黃松元、張富琴(2000),〈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典範或時尚?〉,《學校衛生》,第36期,頁70-84。萬育維(1996),《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萬育維(1995),〈福利社區化的意涵與策略〉,收錄於內政部編印《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特刊》,頁89-95,台北:內政部。
詹火生等著(1997),《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台北:厚生基金會。
詹火生(2000),「社會福利」(解釋名詞),收錄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頁307-308,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紅葉。
楊志良(2000),〈公元二○○○年國民健康照顧之展望〉,《研考雙月刊》,第19期,頁26-36。趙珍妮(2007),〈從長期照顧政策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功能〉,《社區發展季刊》,第118期,頁229-243。蕭文高(2007),《臺灣社區工作的政策典範與治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省思》,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潘明宏,陳志瑋譯,Chava Frankfort-Nachmias原著(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
潘淑滿(2003),〈深度訪談法〉,《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賴兩陽(2000),〈福利社區化的理念與實踐〉,《厚生月刊》,第9期,頁39-41。
賴兩陽(2001),〈福利社區化服務方案設計與管理之評析〉,《社會工作學刊》,第7期,頁155-206。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文化。
謝美娥(1993),《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蘇景輝(1995),〈社區與社會福利的聯結:社區照顧〉,《社區發展季刊》,第70期,頁190-200。蘇景輝(1998),〈結合社區資源從事社區照顧〉,《社會福利月刊》,第135期,頁2-5。二、英文部分
Abrams, P.(1977). Community Care: Some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iorities. Policy and Politics, 6, pp. 125-151.
Bayley, M.(1973). Mental handicap and Community Care: A Study of Mental handicapped people in Sheffie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Heginbotham, C(1990). Return to Community: The Voluntary Ethic and Community Care. London: Bedford Square press.
Means, R. & Smith R.(1994). Community Care: Policy and Practice. (2nd ed.) Houndmills: Macmillan Press Ltd.
Nocon, A. & Qureshi, H.( 1996).Outcomes of Community Care for Users and Carer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ayne, M.( 1995). Social Work and Community Care. London: MacMillan.
Victor, C.R(1997). Community Care and Older People. London: Stanley Thornes.
Walker, A. (1982). The Meaning and Social Division of Community Care. In Walker, A.(Ed.) Community Care-the Family, the State and Social Policy(pp.13-39). London: Basil Blackwell & Martin Robertson.
Warren, R.L.( 1972), The Community in American, Chicago: Rand McNally C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Active Aging: A Policy Framework. Madrid, Spain: Aging and Life Course Program, Second United Nations World Assembly on Aging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