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2.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8 05: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孟衛
研究生(外文):Meng-wei Yang
論文名稱:河道穩定機制及其土石流化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able Mechanisms of Rivers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to Debris Flow
指導教授:連惠邦連惠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pang Li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河海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臨界降雨強度臨界水深土石流平衡泥砂體積濃度穩定指標臨界穩定指標
外文關鍵詞:critical rainfall intensityDebris flowequilibrium sediment control volumestable indicators of the rivercritical stable indicators of the riv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根據溪床堆積土體相對移動深度的關係,結合床面泥砂特性與臨界水流參數,建立泥砂體積濃度與床面粒徑組成關係。並
在現地河道斷面、坡度、粒徑組成等為已知條件下,引入錢寧河道穩定指標之觀念,將水流平衡泥砂體積濃度與穩定指標關係,再依據連惠邦(1997)提出土石流最小泥砂體積濃度觀念引入,可得到河道臨界穩定指標,最後利用河道臨界穩定指標與錢寧河道穩定指標的關係經整理後可得形成土石流之臨界水深,再結合曼寧公式與合理化公式之觀念,可以得到形成土石流之臨界降雨強度關係。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re based mainly on according to the critical relative scour thickness of the slope mass which conducts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diameter for scour motion beginning particle and flow parameter, this research als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equilibrium sediment control volume.By using the river stable formula, the eq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ble indicators of rivers.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minimum equilibrium sediment control volume of debris flow (Hui-Pang Lien, 1997) , the critical stable indicators of the river can be expressed.By the Rational Formula and the Manning Formula can be calculated the critical rainfall intensity. By using this theoretic equation for four case study for future riverbed stability differentiation.
目 錄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符號說明表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內容概述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5
2.1 穩定河道河相指標 5
2.2土石流泥砂體積濃度之相關研究 7
2.3 土石流流體特性 11
第三章 理論分析 12
3.1 溪床堆積土體破壞機制 12
3.2 粒徑組成與水流泥砂體積濃度 15
第四章 資料蒐集 22
4.1 假設條件 22
4.2 試驗條件 22
4.3 河床質粒徑條件 23
4.4 試驗數據 26
4.5 穩定指標計算 33
4.5.1 穩定指標公式 33
4.5.2 臨界穩定指標公式 34
4.5.3 穩定指標計算 34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42
5.1 河道穩定指標分析 42
5.1.1 河道穩定指標與坡度關係 42
5.1.2 河道穩定指標與影響參數之分析 46
5.2 河道臨界穩定指標分析 50
5.2.1 河道臨界穩定指標與坡度關係 50
5.2.2 臨界水深與臨界降雨強度關係 51
第六章 案例分析 53
6.1 案例點概況說明 53
6.1.1 苗栗縣三義鄉火炎山五號坑野溪 53
6.1.2 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出水溪 53
6.1.3 台中市大坑地區大坑溪上游連坑野溪 54
6.1.4 台中市大坑地區大坑溪上游長壽坑野溪 54
6.2 現地資料分析 55
6.3 案例分析結果說明 5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58
7.1 結論 58
7.2 建議 59
參考文獻 60
1.尹學良(1963),清水沖刷河床粗化研究,水利學報1963年2月第1期,第15-25頁
2.王兆印、黃金池、蘇德惠(1998),『河道沖刷和清水水流河床沖刷率』,泥砂研究,(1):1-11。
3.中華水土保持學會(2005),『水土保持手冊』,第工-1-23頁。
4.王禎霖(2004),『斜坡土體滲流崩壞及轉化為土石流之過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4-18頁。
5.吳仁明(2007),礫石坡面土石流發生機制之探討,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
6.吳奇錫(2003),『水力類土石流形成模式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3-23頁。
7.李武鴻(1999),『A型梳子壩防制土石流之試驗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36-52頁。
8.李韋德(1997),『梳子壩防制土石流功效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24-36頁。
9.余斌(2000),『泥石流均衡濃度之試驗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1(4):311-316。
10.吳積善(1990),『雲南蔣家溝土石流之觀測研究』,中國大陸科學出版社。
11.林柏壽(2000),『河岸邊坡土體崩滑形成土石流之流出特性』,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60-65頁。
12.林廣平(2007),『土石流潛勢溪流特性分類』,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第4-10頁。
13.林秉賢(2008),『河道粒徑組成誘發逕流行土石流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14.范正成、吳明峰、彭光宗(1999),『豐丘土石流發生降雨臨界線之研究』,地工技術,74:39-46。
15.范正成、劉哲欣、吳明峰(2002),『南投地區土石流發生臨界降雨線之設定及其於集集大地震後之修正』,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3(1):31-38。
16.柯志宗(2001),『立體格子壩防制土石流之試驗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33-53頁。
17.張君宇(2002),『防砂壩治理土石流成效之評估模式』,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24-48頁。
18.黃俊傑(1998),『防砂壩淤滿後對土石流之防制效率』,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26-53頁。
19.連惠邦(1994),『礫石型土石流流體性質與運動特性之相關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連惠邦(1996),『溪床堆積土體崩壞模式及其土石流化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7(3):175-183。
21.連惠邦(2000),『土石流流出規模』,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9-2625-Z-035-001,第7-12頁。
22.連惠邦(2000),『泥石流泥砂體積濃度之研究』,泥砂研究,(5):6-15。
23.連惠邦、吳奇錫(2003),『水力類土石流發生模式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4(4):369-379。
24.陸永軍(1998),「河床粗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pp 29-40。
25.陸永軍、張華廣(1993),「清水沖刷寬級配河床粗化機理試驗研究」,泥沙研究1993年3月第1期,pp.68-77。
26.陳雅雯(2003),『斜坡土體滲流破壞引致土石流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第5-15頁。
27.童昭溢(1994),『粒徑組成與滲流作用對土石流發生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4-17頁。
28.游繁結、陳重光(1987),『豐丘土石流災害之探討』,中華水土保持學報,18(1):76-92。
29.游繁結(1990),『崩落型土石流之機制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NSC-78-0404-P-005-06B。
30.楊育誠、杜依珊、官志青(2007),『緩坡河道底床粒徑分布對促發土石流形成之影響』,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學士論文。
31.詹錢登(2000),『土石流概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44-45頁。
32.詹錢登、李明熹(2004),『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模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5(3):275-285。
33.賴建信(1994),『不同粒徑組成之土石流流動特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第17-22頁。
34.錢寧(1989),『河床演變學』,科學出版社,第169-170頁。
35.錢寧、萬兆惠(1991),『泥砂運動力學』,科學出版社,第439-444頁。
36.竇國仁(2001),「再論泥沙起動流速」,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泥砂研究2001,第4期,第421-427頁
37.謝正倫(1991),『土石流災害防制與預警系統』,山坡地災害與防制研討會,第1-26頁。
38.謝正倫(1992),『花東兩縣土石流現場調查與分析』,中華水土保持學報,23(2):109-122。
39.薛祖淇(2001),『溪床泥砂沖刷及其兩岸土石流崩落之土石流發生模式』,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pp.28 -30。
40.山口伊佐夫(1985),『砂防工程學』,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譯,第150-174頁。
41.水山高久(1982),『土石流から掃流に變化する勾配での流砂量』, 新砂防,Vol.116,第1-6頁。
42.武居有恆(1980),『地變崩壞土石流預測與對策』,鹿島出版社,第 37-181頁。
43.建設省河川局砂防部砂防課,『土石流對策技術指針』,日本,第 4-6頁。
44.網干壽夫(1972),『集中豪雨とマサ土斜面の崩壞施工技術』,施工技術,5(11):45。
45.劉興年、曹叔尤、黃爾、彭清娥、李昌志(2002),『粗細化過程中的非均勻沙起動流速』,泥砂研究2002,第三期,第322-328頁。
46.歐國強、水山高久(1994),『土石流平均濃度の予測』,新砂防,Vol.47,No.4,第9-13頁。
47.蘆田和男、高橋 保、道上正規(1983),『河川の土砂災害と對策』,森北出版株式會社,第19-20、55-75頁。
48.蘇志強(1995),『混合礫石渠槽輸砂率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9.大坑溪上游集水區整體治理調查規劃(2005),第二次期中報告書,第5-4~5-5、6-13~6-17頁。
50.Caine, N. (1980), 『The Rainfall Intensity Duration Control of Shallow Landslides and Debris Flows』, Geografiska Annaler, 62:23-27.
51.Cannon, S.H. and S.D. Ellen(1985), 『Rainfall Conditions for Abundant Debris Avalanches in San Francisco Bay Region California』, California Geology, 38(12):267-272.
52.Gessler-J.(1965), ”The Beginning of Bedload Movement of Mixtures Investigated as Natural Amoring in Channels.” W. M.Keck Laboratory of Hydraulics and Water Resource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ana.
53.Gessler-J.(1990), ”Friction Factor of Armored River Beds” , Journal of the Hydraulic Engineering, Vol.116, No.4, pp.531-543.
54.Keefer, D. K. et al. (1987), 『Real-Time Landslides Warming During Heavy Rainfall』, Science, 238:921-925.
55.LIEN Hui-Pang(1999), 『Volumetric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Debris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Vol. 14, NO. 3, pp.23-31.
56.Little-W.C. and Mayer-P.G. (1976), “Stability of Channel Beds by Armoring. ” Journal of Hydraulic Division, Vol. 102, No. HY11, pp.1647-1661.
57.Takahashi, T. (1977), 『A mechanism of occurrence of mud-debris flow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mo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Res. Inst. Annuals 20-B2, Kyoto University, Kyoto, Japan, pp.405-435.
58.Tamotsu Takahashi(1991),『Debris Flow』,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aulic Research.
59.Takahashi, T., Y. Satofuka, K. Chishiro(1997), 『Dynamics of Debris Flows in the Inertial Regime』,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ebris-flow,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ublished by the ASCE, pp.239-24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